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马琳:展览改变艺术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马琳:展览改变艺术

马琳:展览改变艺术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以艺术介入社会已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发展趋向,而且这种趋向似乎越来越明显。作为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艺术机构,也会对艺术介入现实的作品做出积极的反应。在艺术理论越来越宽泛的今天,艺术机构的功能也渐渐发生了转变,它不再是简单的审美场所,也不光是一个视觉呈现,而是一个讨论社会问题的地方,这种功能的转变不但可以产生新的展览方式,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不停的讨论社会问题,搭建一个跨学科的平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就是坚持这一新的策展理念的新的艺术机构。

  在一个策展人的时代,“何谓策展”依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展览改变艺术:策展的可能性》挑选了从2011年到2013年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举办的十个展览和三个联动展览项目,这些展览分别是“许村计划:渠岩的社会实践”,“西东合集的演出:王南溟个展”,“玫瑰花:何成瑶行为艺术的片段”,“水:张健君的绘画、行为与影像”,“子弹穿过年轻的心:雷燕个展”,“生命体:生物艺术工作坊作品展”,“Auto-Clinic/王大宙生物艺术展”,“社会生态的四道印痕:梁越、倪卫华、王久良、王南溟作品展”,“拓印干旱:王南溟作品展”、“风景墙:倪卫华摄影作品展”、“对台戏:顾铮、李公明摄影展”、“短语为生:张敏捷个展”和“像走马灯那样活着:王纯杰绘画展”。这些展览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艺术的新的动向,也为我们了解策展人的策展理念与批评家的评论方法提供了一手资料,从而探讨了策展的可能性。

  “许村计划:渠岩的社会实践”与“西东合集的演出:王南溟个展”都与社会行为有关。“许村计划:渠岩的社会实践”是一个讨论乡村建设与改造问题的影像和图片展览,于2011年12月31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展出。渠岩是“85新潮”的艺术家,从事绘画和装置,2005年以后转向摄影,用镜头针对社会问题,像《权力空间》、《信仰空间》、《生命空间》等系列作品,这些摄影主要考察山西乡村而拍摄的。将三组摄影合在一起就是2008年在北京墙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人间——渠岩的三组图片”。“人间”的个展之后,渠岩以他几年的山西考察和镜头中所聚集的社会问题为基础,集中到了山西的许村(太行山中的一个古村落)作具体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是从乡村建设的讨论到如何建设新的乡村。“许村计划——渠岩的社会实践”展览就是通过图片、影像和活动记录,对渠岩在许村的三年乡村改造计划及其成果的一次展示,这个展览同时也在强调艺术机构介入社会,讨论社会话题的新的功能。

  “西东合集的演出:王南溟个展”因为布展方式的特别——展厅只有一件作品而引起了观众的好奇。该展于2012年9月5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展出。 王南溟一直是不断拓宽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在“西东合集的演出”这件作品中,他运用挪用影像的方法,把从网站视频上下载的有关巴伦博伊姆指挥和“西东合集”乐团演奏的片段重新进行了拼贴和组合,从而改变了原来影像的属性。这件作品意在通过巴伦博伊姆在音乐过程当中的行为,重新讨论社会行为与艺术的关系。而这个展览只展示一件作品也是策展人和艺术家想通过不同的尝试,来拆除展览与非展览的边界,把展厅变成一个观念作品,从而让空间观念化。

  “玫瑰花:何成瑶行为艺术的片段”与“水:张健君行为、影像与绘画”和“子弹穿过年轻的心:雷燕个展”是三个联动展览项目,于2011年9月6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和苏州河艺术中心举办。“玫瑰花:何成瑶行为艺术的片段”选取了何成瑶近些年创作的四组作品:《玫瑰花》、《幻影》、《游荡的灵魂》和《吻》,这四件作品可以看作是其创作方向的转向。在这四件作品中,何成瑶同样将对自身体验的关注扩大到对社会现象以及边缘人群的关注,只是这些作品没有直截了当的挑战,也没有赤裸裸的批判。不同于其裸露的“心灵之痛”的表达,而是以唯美的“心灵疗伤”向更深的精神层次探索。“水:张健君行为、影像与绘画”这个展览虽然包括他的行为、影像、绘画及装置四个部分,但却同属于一个主题——时间与记忆、历史与人物,四个部分同处一个展览空间,在互为阐释中生发出与“水”有关但更与“流水政治相”有关的想象空间。“子弹穿过年轻的心:雷燕个展”由三张图片和两边的文字组成。作品左图为红色,由无数张烈士陵园小景组成,空白处有文字简要记录79年中越战争概况。中图为灰色,由无数座烈士墓碑重叠组成。右图为绿色,由无数张烈士陵园小景组成。文字是关于中越从50年建交至中越战争至中越邦交正常化的概况。策展人以文字和图片的拼贴布展方法来反思战争以及个体生命价值的关系。在展览现场,何成瑶和张健君都做了现场行为艺术表演。何成瑶继续她的作品《吻》的行为艺术表演,并且与策展人和观众进行了互动。张健君作了一个有关“水”的行为艺术表演,然后以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影像而不断播放呈现。

  2012年3月3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展出的“生命体:生物艺术工作坊作品展”和2012年3月9日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的“Auto-Clinic/王大宙生物艺术展”也是一个联动项目,主要讨论生物艺术的相关问题。“生命体:生物艺术工作坊作品展”是一个跨学科教学的产物,由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联合举办,展出了“生物艺术工作坊”12组学生的作品,分别是《蚯蚓•泥球》、《细菌树》、《喜子的纱窗》、《遁隐》、《植物霓虹》、《植物马赛克》、《蜗牛的绘画》、《生物艺术万花筒》、《幻象》、《生物水墨画》、《植物墓葬设计》和《飞翔的蒲公英》。可以说通过这次展览,让科学遇上艺术,让生物艺术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得以让大众所认识和接受,那它便具有探索性、创造性、思辨性的艺术价值。“生命体:生物艺术工作坊作品展”与王南溟策划的“Auto-Clinic/王大宙生物艺术展及“生物艺术:创造力与伦理”论坛进行了项目互动。王大宙个展的举办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中“生物艺术”这样一个话题被重新提起,这在20世纪90年代晚期就开始的上海艺术家的新思考再次被纳入到了展览和学术研讨的领域。由于王大宙的个展而带动的三校联动跨学科,使生物艺术被组合进了一个新的学科框架及其教学实践之中。

  把社会现场通过艺术的方式直接挪用到展厅,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不仅仅只有“许村计划”,“社会生态的四道印痕”、“拓印干旱:王南溟作品展”和“风景墙:倪卫华摄影作品展”也是同类性质的展览。“社会生态的四道印痕”于2012年9月29日举办,是对倪卫华、梁越、王久良、王南溟这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予以回顾,这些作品都在北京墙美术馆和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过,都是聚焦“社会生态”话题的作品,并对社会问题进行再讨论。如倪卫华用镜头记录了“发展是硬道理”、“共建和谐社会”标语的广告牌及这些广告牌周围的环境和人流,这些标语广告的替换能让我们看到国家意识形态和行政管理的策略。梁越的作品直指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展览中的《放心》图片都在暗示着我们——“放心”下的不放心。王久良的作品既是纪实性的,也是观念性的,展出作品《垃圾围城》对北京城外一圈的垃圾状况进行了记录,从而揭示了目前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王南溟的《拓印干旱》同其作品《太湖水》一样,都不只是视觉的呈现,而是要用这些作品来说明中国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艺术是一种舆论的方式。

  王南溟因其尖锐的批评而被称为中国当下艺术批评界最具批判力的批评家,从“前卫艺术”、“后前卫艺术”到“更前卫艺术”(Metavant-garde)的阐释者和推动者。同时,王南溟也是一位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贯穿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自1989-1992创作《字球组合》后,王南溟的创作开始了新的转向,那就是有关艺术与社会的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呈现。王南溟的这种转向,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理论和策展中。艺术要介入社会现实,艺术要介入中国问题情境,十几年来一直是王南溟“批评性艺术”的话题。让中国当代艺术回到“中国问题情境”是王南溟为了批判“中国符号”的艺术的一种策展实践。也就是说,王南溟对一些艺术作品的解读及其策展都是在强调中国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中国符号。具体到创作来说,自1990年代晚期,王南溟的创作实践也是伴随着他的理论思考而深入的。有关生态问题的创作思考就有《沙尘暴》方案,让沙尘暴直接吹到涂有胶水的亚麻布上而将风沙状况固定下来,期间还包括《太湖水》和《拓印干旱》,都是反映“中国问题情境”的作品案例。《拓印干旱:王南溟作品展》于2012年5月25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举办,该作品是王南溟从1990年代晚期到2009年最终实施而成的一件观念作品,王南溟用宣纸拓印的方法,把干旱用拓印的方式固定下来,从而把郑州西流湖干裂的事件凝固为视觉形式,并成为王南溟讨论中国生态问题的系列作品中的一组。

  倪卫华是一位具有实验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的当代艺术家,他自1990年代初创作《连续扩散事态——红盒、招贴》大型系列行为作品起,就引起了艺术界和文化界的高度关注。1998年至今,他又通过摄影创作,以独特的视角聚焦公共领域关键词“发展与和谐”和公共空间“风景墙”,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他“跨文化、跨意识形态”艺术实验的创作转型。在《风景墙》系列作品里,倪卫华以纪实手法展现了这样的情景:镜头里真实的路人与城市中的广告风景画实现悄然融合后,“真实事件”的发生地也仿佛进行了彻底的置换。作品中涉猎到的“风景”大多与房地产开发有关,这是中国快速资本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特殊语境。《风景墙》似乎是在触发人们进行质疑:现代化和城市化会带给民众更多的幸福吗?“风景墙:倪卫华摄影作品展”是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组委会共同主办的一个展览项目,由顾铮策划,于2012年11月10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展出。该展从倪卫华的创作个案出发,深入研讨当代中国现实环境下艺术家对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思考,探讨中国摄影艺术在当下现实环境下实现突破的可能性。这对于中国当代摄影乃至当代艺术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峡两岸学术与文化交流的开放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重要侧面,在这种交流中产生的在地观察与影像记录将是两岸社会变迁、发展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文本。“对台戏:顾铮、李公明摄影展”于2010年4月2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展出。大陆人文学者顾铮、李公明教授分别于2010年10月、11月在台湾讲学1个月。顾铮教授是著名的摄影家、评论家与策展人,现工作于复旦大学。李公明教授是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在台期间,他们各自以摄影作为深度观察台湾的方式之一,拍摄了大量有关台湾社会生活与人文景观的照片。这些照片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照片,而是试图以较长时间、较深入的观察来呈现台湾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观察角度和考量深度上有别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摄影。

  “短语为生:张敏捷个展”和“像走马灯那样活着:王纯杰绘画展”都是考察各人群结构的作品,不同的是张敏捷用影像的方法来表现,王纯杰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短语为生:张敏捷各展”于2013年7月13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举办。张敏捷在2006年就开始了《短语为生》的创作,他用“短语”这一主题锁定一组人群的影像,尽管影像中的人职业不同,但从他们的口中都重复说着同一句话。张敏捷把镜头直接对准了普通人群,用纪实的方法拍摄了这些影像,然后用图像并置与拼贴的方法来剪接影像。整个作品非常朴素,没有炫耀的技巧,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任何修饰,但是看后内心却很震撼。这些人群在张敏捷的作品中,似乎变成了一个个典型的符号,而“短语”则成了作品的关键点,并且贯穿着整个作品的主线。2013年,张敏捷应德国凯宾斯基青年艺术家项目的资助,在德国以德国的人群结构为素材,完成了德国的《短语为生》。本次个展是张敏捷回国后新的《短语为生》的首展,同时也展出2006年的旧作。在我们生活中,有更多的“短语”在等着张敏捷去拍摄,这种拍摄的结果就是用“短语”为生的大都是社会基层人群,而张敏捷的作品也就成为了社会的一个切片,在这个切片中我们看到了基层人群的生存状况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王纯杰是“文革后”最早的实验艺术家之一,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专业,1983年移居香港。从移民香港后,王纯杰从事艺术创作并主持艺术公共事务,创办香港艺术公社和组织艺术活动,并任两届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近年来回上海从事美术馆的管理。王纯杰以他工作上的多重身份和区域上的多重身份从事着艺术创作,并提示了当代艺术家一个新型的转向,即艺术不但是艺术家的艺术,而且也是社会活动家的艺术。其创作从1970-1980年代初的抽象化绘画语言表达,到香港发展为各种媒材的观念艺术,作品触及个人在社会中的各种体验,并多方位地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像走马灯那样活着:王纯杰绘画展”于2011年4月16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举办。展览选取了王纯杰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延续了他最初的绘画实验,即抽象符号的涂鸦,而且还伴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从早期的符号式涂鸦,转向了各种社会环境中的临时场景与自我处境的碰撞,并在画面上呈现为错综复杂的图像。本次展览可以深入再现一个艺术家的开始和其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思考。

  为配合展览,我们都会举办相关的论坛和主题演讲,如“许村计划:渠岩的社会实践”邀请渠岩做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演讲。“西东合集的演出:王南溟个展”邀请王南溟与青年钢琴家平原进行了对话。“对台戏:顾铮、李公明摄影展”举办了“纪实摄影与跨区域考察”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大陆和台湾的教授、文化学者如王晓渔、刘擎、许纪霖、李行远、吴亮、张闳、王晓渔、张照堂、陆晔、林路、单世联、赵川、陈映芳、郭力昕、钱永祥、胡懿勋等十多位专家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讨论摄影与社会观察的关系。“Auto-Clinic/王大宙生物艺术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主题为“生物艺术:创造力与伦理”的学术论坛,邀请李山、李公明、 沈铭贤、 车生泉等艺术家、专家与学者的参与。“风景墙:倪卫华摄影作品展”也举办了学术研讨会,顾铮、王南溟、 段煜婷、杨小彦、林路、朱大可等专家围绕着中国当代摄影的现状和倪卫华的作品分别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这些展览与论坛是合二为一的,论坛也是展览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论坛可以有各个学科专家的参与,专家们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发表自己的成果。而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中,成了一个引发话题的开始。

  在《展览改变艺术:策展的可能性》这本书中,我以展览名称为目录,汇集了上述展览的策展人评论文章,论坛纪要、展览相关文章以及展览现场和部分展览作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研究展览及策展人策展理念很重要的文献。目前,国内一些艺术院校都相继创办了艺术管理专业,有的学校也开设了艺术展览与策划的课程,很多学生毕业后都想去做策展人。我自己本身就是一边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进行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一边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担任艺术总监进行展览策划的实践。几年的策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汇总成册,希望本书能成为同行们和有志于成为策展人的学生交流的文本资料。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