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勿留字画累儿孙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勿留字画累儿孙

勿留字画累儿孙

作者:佚名      中国书画编辑:admin     

  洪惠镇

  中国传统文化在30年前遭受“极左”政治摧残,我曾有诗痛心地劝告友人“勿买诗书遗子孙”,以免不小心招来“文字狱”大祸。近30年来则被“暴富”经济荼毒,我又无奈地主张“勿留字画累子孙”。

  怎么“累”?首先是字画作为书画家的主要财产,身后如何分配?看看近年来不断公诸媒体的遗孀子女争夺遗产的报道,最后都不得不诉诸法律,把亲情彻底埋葬,就可理解会“累”到什么程度。

  书画作品的家族传承本来很正常,古今中外虽然不免存在财产纠纷,例如刚去世不久的旅法画家赵无极去世前后也深陷其中,但并不普遍。中国近年这类纠纷几乎涉及各地书画名家,势同“中东战火”,甚为火爆。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社会突然转型,书画价格随之暴涨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原本尘封蛛锁弃如废纸的字画遗作都拥有了“含金量”,甚至比黄金增值和价稳,自然成了家族最重要的财产焦点,引发继承人的争夺纠纷。

  二是比较著名的书画家都到耄耋之年,接连辞世。他们的作品多半已有不菲价位,身后看涨。生前又有机会接触、结识乃至亲炙或师从20世纪的前辈书画大师,手头拥有大师的墨宝,有的还有丰富的古董文物收藏,所以一个个都是“富矿”,遗产之贵重可知。

  三是文化传统一旦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后果不是物质损失——寺庙推倒可以重修,而是精神灾难——全民缺失伦理道德无可救药,才会为了财产而争夺得你死我活六亲不认。再加上书画家往往不止结缡一次,长寿者也多半原配先故,原配子女与续弦的夫人及其后嗣缺乏感情,遗产争夺起来更加不顾脸面。

  四是经济上的“暴富”,催生全社会的拜金主义,使得国人物欲横流,唯利是图,以致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别人的尚且想占为己有,自家的财产焉能不争?

  这是留给儿孙最大的后患,还不仅仅是“累”。第二种“累”是遗作的保护。如果不存在财产分割的矛盾,遗孀子女各自保管他们份内的字画,问题不大。万一感到那些遗作很有价值,家族的共识是集中统一保管,那就有两个方案,一是献给国家博物馆或美术馆收藏,一是自建美术馆保护。

  乍一看,献给国家是天经地义应该赞许和提倡的,殊不知没那么简单。国家博物馆美术馆不是“废品收购站”,绝非来者签单照收,自有严格的收藏标准,所以要么被拒之门外,要么只挑好作品收藏。某省有位很有成就的画家,过世后遗孀子女舍不得出售遗作,想全部捐献给省博物馆却遭拒收。最后还是画家的学生通过关系,让省领导下令给博物馆才不得不接收。可是那些遗作日后的地位待遇如何,就不言而喻了。

  个人美术馆似乎好办一些,只要子孙有能力购地建馆就行,其实也未必然。这其中存在几个先决条件,一是作品的艺术地位与价值够格,值得“建庙供奉”。二是作品数量够多,足以支撑一个小型美术馆。三是美术馆的所在地城市够大,人口够多,能达到一定参观流量才有意义。

  第一二条问题不大,如果是著名画家,又是享年绵长,作品数以千计乃至万计(齐白石弟子许麟庐的儿子在遗产诉讼时向媒体披露其父遗作多达2万件)不在话下。第三条就常出问题,许多名家是从小地方奋斗出来,在大城市成名的,去世前都有落叶归根的情结,想对桑梓回报生养之恩,选择在故里建馆。起初也很受欢迎,各地都把画家当作家乡的骄傲,甚至白送建馆的土地。可是开幕的热闹过后,便是门可罗雀的尴尬,还不如田角路边的土地庙有人烧香,最后大多形同虚设甚至不得不闭馆了事。

  这样建馆就已让子女受“累”不小了,紧接着的拖累还有:第一,美术馆运作的经费是个无底洞。个人美术馆往往有三种建制,一是完全私立,二是公私合营(美术馆由政府建设掌握产权,遗作产权归私人所有),三是完全公立。私立美术馆经费来源主要靠书画家子女筹措,如有大款子孙支撑问题不大,后患是中国向有“富不过三代”的铁律,将来家道中落,美术馆如何保住?

  实际上有的私人美术馆不得不出租场地补贴经费的不足,甚至拍卖遗作来维持运作,这样能维持多久?遗孀儿女还在乎书画家遗命,孙子辈就难说了。私人美术馆在中国是新生事物,到底能走多远,无人可以逆料。

  另两种建制起初都可能令书画家后人振奋,可是小地方的财政往往捉襟见肘,再加上不同“父母官”对文艺的爱好差别甚大,何况前任的文化建设政绩不能给后任沾光,遭受冷藏就在所难免。此外,美术馆产权不在书画家家族手里,即便拥有作品产权,自己管不了,日久美术馆便成了地方文化设施,挪作他用,徒留空名,意义何在?如果结局只是留个空名,何苦如此兴师动众。

  第三“累”是遗作的宣传。顶级画家生前就拥有令自己满意的名声,其他级别者不满足就寄望于甚至遗命于后人宣传拔高。后人也认为先人应该享有更大名声,或者希望通过宣传炒作使遗作增值,所以字画的遗传,还不是仅仅分给子孙就了事的。

  许多书画家自觉作品出于种种原因没被充分认识,临终会交代子女将来找有地位的学生或有权威的评论家办画展,写文章,登报刊,上电视,广作宣传介绍,好让社会“发现”被“埋没”的“梵高”。子女也克尽孝道照办,那当然需要大钱。

  如到北京展出,动辄以百万计,请“大腕”评论家撰文吹捧,每篇也需数万、十数万甚至数十万元人民币,上媒体同样要钱(多以书画作品作为硬通货)。问题是效果如何?现今社会,金钱被视为“万能”,但却买不来“真理”。书画作品及其作者的学术与历史地位是买不来的,作品价格不等于艺术价值。

  有一位老画家,生前曾同我参观一家私人美术馆,了解到馆主为其先人维护宣传遗作的艰辛,感慨地对我说,他决不这样拖累子孙,后来也放弃了到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和出版大型画册的计划。逝世后其遗孀曾想替他完成画册的出版,结果也作罢。她先为其夫出版了一本文集,自己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 冒着盛夏毒日,提着笨重的书籍四处送人,差点中暑累倒,想必醒悟到了其夫生前放弃出版画册的道理,自己也不得不放弃。

  2014年6月24日于漳州宾馆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