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瓷器 >> 陶瓷知识 >> 哥窑瓷纹的美学特征初探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瓷器 >> 陶瓷知识 >> 哥窑瓷纹的美学特征初探

哥窑瓷纹的美学特征初探

作者:佚名      陶瓷知识编辑:admin     

    “清醪既成,绿瓷既启”,从商周原始青瓷的出现到东汉成熟,至唐、五代发展,宋代达高峰,在这长达三千年的青瓷发展史上,青瓷始终与中华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哥窑属于宋代的“柴、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哥窑产品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哥窑开片构成的线纹,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那变幻莫测的裂纹美,总是让人充满遐思,如痴如醉。它犹如画家的神奇设计,突破了青瓷产品的单调与纯一,给哥窑作品增添了魅力,给人们以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对其审美判断,明代《格古要论》中已有简评:“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哥窑青瓷线纹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目前就其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美学向度方面的探索极少。本文拟从三个角度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抛砖引玉。
    一、自然美--凸显鬼斧神工的奇妙魅力
    《说文》对“文”的解释是:“错画也,象交文”,可见“文”的本义就是指纹样的交错组合。哥窑青瓷的片纹形态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深浅不一,纵横交错,构成参差陆离,千姿百态的美感。一如夏日树荫底下的碎影,或如透过树缝漏出的一片斑驳月影,在动与影之间,营造了一个“疏影橫斜水清浅”的迷人意境。
    由于哥窑青瓷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即由于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颇具有生命形式。哥窑瓷器裂纹皆天然而成,其线形优美,姿势俊逸,自然和谐,显示出哥窑瓷器整体与瓷纹丰富的美感。而虚实有致,洒脱自如,气韵生动,又显漫不经意之神妙。哥窑瓷纹或上下呼应、或左右对称、或外张内顾的天然布局,粗看有如原始古陶神秘的饕餮纹再现,恍若商周神器之图案,酷类山河溪流的涌动,犹似秘制地图的神妙。细观则若旱田之裂隙,又恍若玉制之沙砾古画,更如花岗岩的神雕。在变化的直线、弧线与粗细得宜的形态中,求得浑然天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神韵。其线条流畅而随意,意境空灵而渺远,颇有逸所纵横之势,尽显装饰高雅之美。那是瓷体的脉络,泥土的节奏,瓷质的韵律。其鬼斧神工般的天然美,美无可比,美不胜收。虽然它不必代表任何有生命的东西。故而情态之自然而大方,能生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可见可感,可赏可叹。
    哥窑瓷纹以其天然的繁茂陆离的情态,对瓷器的天然美产生了淡淡的眖效果,一直以来就受到文人学者的酷爱。“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见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而明嘉靖五年(公元1566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一书指出:“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碎。”人们把哥窑的细眼线纹称为“鱼子纹”;纹片细碎者也叫“百圾碎”。而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着,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则叫做“金丝铁线”。“金丝铁线”是哥窑瓷器与众不同的裂纹特征,往往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和谐的构成了天然的线纹装饰美。
    总之,哥窑瓷纹是天然形成的装饰美,好像隆冬江河中的冰裂,变化万千,在艺术上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富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线开神妙,情态陆离,自然优美,淡雅高贵,在抽象的线条中飘逸出浑然天成的俊美意蕴,博得人们的深深喜爱。
    推荐阅读:风格独特宋哥窑
    二、和谐美--表露百看不厌的艺术密码
    哥窑瓷器自诞生之后,这种风格独特的瓷器品种一直盛烧不衰,历代文人雅士为文作诗,赞绝口。特别是釉面那种层层叠叠、千奇百态的开片纹饰,不但开创了我国陶瓷史上审美的新情趣,而且确有“巧如范金,清比琢玉”之感,在宋代五大名窑中首屈一指。
    节奏韵味的和谐是艺术的生命要素。哥窑瓷器中的节奏和谐是通过裂纹的深浅、位置的经纬交织、形态的长短不一、线条的疏密有致、以及与釉色的和谐对比体现出来的。鉴定哥窑瓷器除了“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之外,还有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但又极易被人忽视的特征--攒珠聚球。“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气泡比攒珠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哥窑瓷器的裂纹展现了它特有的节奏和谐之意味。哥窑瓷纹在这里体现为一种鲜明的天然秩序,体现为一种和谐美的结构。把哥窑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的东西加以观照,其纹理构成的图案、线条之间形成匀称、重叠的结构,都给人以和谐的视觉装饰效果。其韵律和和谐,其裂纹线条或密者不透风,或疏者可走马,既强调了哥窑瓷器的形体线条美,又展现了瓷器素面的和谐旋律。构成其疏朗大方,简单而单调,丰富而不繁缛,令人神清气爽,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只要稍稍张开想象的翅膀,那种瓷器上品中罕见的大美,就会在观赏哥窑瓷器中得到活生生的展现。
    宋代哥窑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可看到一粒粒如沙粒般的“流汗点”,肉眼看起来,呈亚光状态,如诗如画,甚为壮观。仿佛是传统陶瓷艺术和现代工艺美术的完美结合,一如艺术家们的心血杰作。这点在冰裂纹上体现最为明显,其攒珠聚球的和谐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无以言表。在那种美的裂纹前,任何的语言都为之失色。难怪那移居澳门的古玩商游长兴说:一生得一哥窑足矣。
    三、抽象美--构写河图洛书般的神圣魔方
    哥窑瓷纹的美是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抽象。它以“闲远古淡为意”(欧阳修《六一谈话》语),平淡而并不浅陋,富有丰厚的言外之意。“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宋人的平淡之“韵”,既强调了晋人的“高风绝尘”,同时又结合晚唐五代的“韵外之旨”,把韵与俗对立,在平淡中生出雅趣。因此,在中国文人雅士心目中,哥窑瓷器不仅具备玉的高雅纯洁秉性,亦蕴含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德,以及“天从合一”的哲学内涵。
    自哥窑诞生以来,人们一直对它怀着特殊的感情。哥窑线纹的长长短短、纵横交织,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图腾般的意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拜抽象的线条美的习惯,从文化滥觞的河图洛书到阴阳八卦到书法艺术,人们对抽象的线条似乎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审美亲近感。面对哥窑瓷纹,人们无需作任何思索就能把从各种动态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各不相同的线条,还原结合在一起,就能使那些线条复现为人们所熟悉的某个想象中的情境或物体,这时的想象已经脱离线纹的装饰性而成为了动态的艺术。因此,哥窑的纹线,在人们潜意识里是十分奇妙的心灵思维结晶,是高度文明的神圣雕刻与设计,是魅力无穷、耐鉴耐赏的艺术图案,蕴藏着神神秘秘的妙趣,甚至被作为神圣的生命解读与命运的暗语,昭示人们在积极进取、奋发拼搏、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在人们的深层解读中,往往寓涵着多重的哲理性,彰显着瓷作的风格与意境美。因为它承载了观赏者的智慧与审美,凝聚了民族的潜意识与审美判断,体现了追求品位生活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弗洛伊德在研究艺术创作心理时认为,所谓的创作心理,其实就是“幻想”。这种“幻想”始终可体现于哥窑青瓷的纹线观赏中。它可以看成为人们精神或其潜意识的最为生动的外化形式。展开想象的翅膀,哥窑线纹一如月光下的小池里淡淡疏影,清浅横斜,梅枝与梅影相映,与朦胧的月色相映成趣。这和北宋林逋的诗意偶合,于平淡无奇之中体现一种心灵的涵养与宽慰。更如鸿爪春泥,浸润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儒家可从中悟出治国修身,道家可从中悟出返璞归真,兵家可从中悟出攻守进退,医家可从中悟出济世救人。故此古人赞美曰:“佐读有养气之功,对谈有化戾之祥。蕉窗昼永,却暑何难;荷室香凝,祛寒不觉。展玩而矜平躁息,终全忠鲠之操;待坐而心和气舒,不失雍容之量。”
    相关阅读:中华名窑-哥窑
    总之,哥窑瓷纹线条的天然表现,古朴传神,韵味和谐,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精神,在彰显美的同时,揭示出深邃的哲理意境,极富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意义。对于哥窑青瓷纹纹片的多样化解读,还可用精神分析法走近这类工艺品的意蕴。但我们无须用“无意识”的分析,无须用精神分析法来表达出哥窑青瓷的美及其要素。作为一种成果,哥窑纹线的美不止是自然美、和谐美、抽象美,其大美聚集并熔注于青瓷作品,也聚焦于观赏者的心中,从本质上讲,它永远处于动态的关系中。观赏者可通过对哥窑作品的审美欣赏和艺术感悟到达修身养性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杨继华:《浅谈传世哥窑与仿哥窑瓷器的特征》,《收藏界》2007年07期。
    【2】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编委会:《中国瓷器收藏鉴赏全集》,吉林出版社,2007年。
    【3】李志钦:《黄河彩陶纹饰鉴赏》,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年。
    【4】瓷醉蜗居主人:《古瓷开片机理及艺术效果》,《收藏界》2007年11期。
    【5】宽和:《京城惊现“国宝”古瓷--宋哥窑贯耳瓶目击记》,《收藏界》2006年09期。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