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邮票 >> 邮票收藏 >> 紫砂传统《洋桶壶》溯源(一)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邮票 >> 邮票收藏 >> 紫砂传统《洋桶壶》溯源(一)

紫砂传统《洋桶壶》溯源(一)

作者:佚名      邮票收藏编辑:admin     

紫砂《洋桶壶》是紫砂茗壶名种里较为常见的一种款式,亦是一种茶壶款式的专用名称。

    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适宜把玩,便於提携,便於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

    紫砂《洋桶壶》探源

    紫砂《洋桶壶》以其古朴大方,典雅素淡的面目与风格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它以其简练的造型,顺畅的线条,精巧的块面,融合艺与日用为一体,获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并吸引众多的制壶名家、好手参加到制作紫砂《洋桶壶》的行列中,各显其能,各展其艺。俞国良、汪宝根、储铭、顾景舟、何道洪等等艺人,无不为紫砂《洋桶壶》的流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紫砂《洋桶壶》随着人们的饮茶习俗,饮茶习惯的改变而兴盛、衰落。在特定年代中,它曾以高档艺术壶的姿态为爱壶者、收藏家所高价求购。在流行紫砂《洋桶壶》的风气转变之後,它又以一般商品壶而不为“高档艺术”所容纳。因此,紫砂《洋桶壶》既是一个大众普及的日用器皿,又是一个具有高水平技艺的工艺品,同时,它又为制壶名家所喜爱、所制作、所衡量艺人技艺高低的样板之作、楷模之作,经典传统之作。可以这样说,在特定的年代中,曾出现以制作紫砂《洋桶壶》来评论一个艺人的技艺高低和功底浑厚,并一度在好壶者中形成共识,在壶界形成共识。

    紫砂《洋桶壶》在清未民初至 1970 年代这段年限内,它在壶界、茶馆、好壶者、藏家眼中,既是首选的日用佳品,又是鉴赏艺术珍品。紫砂《洋桶壶》一直以日用艺术为主导,深受人们喜爱。名家、好手制作的紫砂《洋桶壶》一直成为人们追逐、使用、收藏的目标。有好壶者甚至以购到一把上好的紫砂《洋桶壶》而自豪骄傲。因此紫砂《洋桶壶》影响之广、之深、之大,在特定年代里是为壶界所承认的历史事实,也是紫砂历史上应该书写,而不应该遗忘的一页篇章。

    紫砂《洋桶壶》是一个以“洋”为名,以“洋”为题,却又是道道地地的宜兴紫砂茶壶品种。它为何冠以“洋”名,笔者将就紫砂《洋桶壶》创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原因,做一探源,权作抛砖引玉,以其引起壶界同仁的重视和交流。据笔者所知,紫砂《洋桶壶》起源有三种较为代表性的说法。

    其一、“南洋外销”说

    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据史籍记载,光绪七年至十六年 (1881-1890) 。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宜兴紫砂以较大规模的增长态势大幅增产。紫砂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远销国外,远销日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英国、法国、秘鲁、智利、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宜兴紫砂业界经营者跟紫砂艺人想方设法迎合海外客商的需要,创制各式各样的新款茶壶,供外商订货收购。《独钮洋桶壶》即是为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为《独钮洋桶壶》品名的。据宜兴工商界前辈鲍增泽、华荫堂先生介绍:《独钮洋桶壶》首先为宜兴蜀山清末最大的茶壶店号“锦堂发记”所雇佣的紫砂艺人创制,创制成功後,由“锦堂发记”老板至南洋同泰国、马来西亚等客商最先订货。初期用紫泥或红泥生产,後照泰国客商的要求,适合当地民间风俗习惯,采用段泥材质,制成後运至泰国,经加工打磨,表面磨光。流部、钮部、口沿部、把部、脚圈部均用铜片或金皮片包裹装饰。《独钮洋桶壶》销南洋最早,销泰国最多,以“南洋”为俗名,故取“洋”名,称其为紫砂《洋桶壶》。

    其二、“东洋外销”说

    这亦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清末期间,宜兴窑场均陶产品以“宜均釉”闻名於世,远销海外,特别是受到日本客商的青睐。日本客商订购宜均产品的同时,亦喜爱紫砂产品。《牛盖洋桶壶》即是为日本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为《牛盖洋桶壶》品名的。按宜兴工商界经营“洋装生意”(亦称“东洋生意”)的老前辈鲍泽勋、谈金荣先生介绍:《牛盖洋桶壶》的创制是根据宜均产品《小洋坛》改制成功的。设计者为清末紫砂艺人何士芬。宜均《小洋坛》亦称《子洋坛》,出口日本、南洋各国,稍比茶壶大一些。紫砂艺人何士芬当时看中《子洋坛》的牛鼻孔盖,认为很实用,方便又好看,便将《子洋坛》的身筒改为直形,《子洋坛》的短流改成长流,借鉴《子洋坛》的牛鼻孔盖,做成最早的嵌盖款式《牛盖洋桶壶》。新品一出,引起轰动,并为日本客商包销。故日本客商取了“东洋名堂”谓《牛盖洋桶壶》。

    其三、“北洋外销”说

    这是另外一种紫砂《洋桶壶》起源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清末期间,最为流行的紫砂茶壶品种为《蛋包壶》和《寿星壶》,这两款茶壶均以大肚圆形、平盖弯流,日用功能显著,为世人所爱,且产量最多,销路最广,很早就销住全国各地及日本、东南亚各国。因此,运用《蛋包壶》、《寿星壶》平盖模式而创制的紫砂《平盖洋桶壶》,经烟台、青岛、营口、威海卫等地为日本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为《平盖洋桶壶》品名的。据紫砂界前辈业者徐祖纯先生介绍:在清末,“豫丰陶器店”开业前,“豫丰”的毛板吴启南就在家中大量生产《平盖洋桶壶》。并经北洋口岸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吴启南创制《平盖洋桶壶》,是以明代的《直筒四系壶》为基本造型,把《直筒壶》中的四系耳改成二系耳,并对称协调。平盖取《寿星壶》壶中的浅盖为蓝本,流一直顺弯。《平盖洋桶壶》一面世,在烟台、青岛、营口、威海卫等北洋口岸即为日本客商看中,并取了洋名,谓《平盖洋桶壶》。

    这三种款式的紫砂《洋桶壶》,尽管有三种说法,但面世应该都在清末期间,亦应该有先有後。根据史料的分析,最早出现的字眼是《独钮洋桶壶》。《宜兴陶瓷简史》、《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宜兴县志》记载中,均於清光绪年间外销出口壶类记述中出现《独钮洋桶壶》,却均不见其它於上述记载。而传世品中最早外销的《独钮洋桶壶》亦符合史书的载述,这是应该肯定的。紧追其後出现的紫砂《洋桶壶》壶式,笔者认为应该是嵌盖《牛盖洋桶壶》。牛盖犹如宜均产品中的《子洋坛》盖,盖无明显口沿,内口沿处用整块泥片封住,牛鼻眼尖而酷似牛眼睛,不像现代《牛盖洋桶壶》那么圆润,流长且圆浑,肩深而有势,是清末紫砂的造型风格。笔者也多次与壶界收藏鉴赏人士分析其壶,一致认定该式应是清末早期出品的紫砂《洋桶壶》品种之一,也证实了有关《牛盖洋桶壶》的创制的口碑是有根据的。紧随《牛盖洋桶壶》面世的,才是《平盖洋桶壶》。理由是《平盖洋桶壶》是根据《寿星壶》茶壶平盖变化而来,而《寿星壶》与《独钮洋桶壶》的记载均同时出现在《宜兴陶瓷简史》、《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宜兴县志》中,出品也在同一期间。既然《平盖洋桶壶》参照了《寿星壶》平盖而创制.因此笔者大胆推测:《独钮洋桶壶》为先,嵌盖《牛盖洋桶壶》紧随面世,其後才出现《平盖洋桶壶》。

    乡风民俗与紫砂《洋桶壶》的关系

    清末时起,紫砂《洋桶壶》作为一种畅销品种,行销海内外。外销以打磨抛光,镶铜饰边为主流,以《独钮洋桶壶》占主导地位。内销以不打磨抛光,不镶铜饰边,以素面裸胎为紫砂本质的《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占主导地位。无论外销或内销,紫砂《洋桶壶》都以适应民俗民风进行调整、改制,并一度颇为流行。

    外销《独钮洋桶壶》打磨抛光,镶铜饰边,过去有人认为主要是为了对茶壶起掩饰、保护作用。掩饰是有毛病遮盖,保护是不使茶壶受损。这种观点用现代人的观点为解释,似乎是行得通的。打磨抛光,无非是增加美感,镶铜饰边,无非是掩盖缺点,起一种保护作用。《独钮洋桶壶》的镶铜饰边,部位不外乎流口,钮与壶口。这些重点部位,有了缺损,除了影响美观之外,实用上也受到损害,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扣缺憾。为不使《独钮洋桶壶》在碰撞中受损,唯一的保护措施就是镶铜饰边。笔者在探索外销紫砂壶镶铜饰边问题上,探访过许多壶界的前辈,也采访过许多做南洋生意或过去曾在南洋开过店的老板。他们解释《独钮洋桶壶》打磨抛光,镶铜饰边这一现象除了保护掩饰的功用之外,还有一点新的内容,那就是民俗民风。现在把这一观点如实写下,以供壶界人士探讨。

    《独钮洋桶壶》主要外销地是泰国。而泰国人是特别讲究打扮的民族,尤其是衣食用具。他们除了美感,还特别讲究光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珠光宝气”,这会给他们带来吉祥幸福。一件物品如果符合他们眼中的“珠光宝气”的要求,他们就会争相抢购,争相竞争,争相比个高低。这种“珠光宝气”一旦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共识,那就会把“珠光宝气”的吉祥物件当成心爱之物,赠献於心爱的人或最亲近的人。如宜兴出产的均陶产品一一龙缸、龙坛在泰国行销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龙缸、龙坛产品满身光彩,一副“珠光宝气”,所以泰国姑娘在出嫁时备置嫁妆,非要配上一对宜兴出产的均陶龙缸和龙坛不可,这逐渐形成了不成规矩的乡风民俗。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