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玉器的生命丰富多彩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玉器的生命丰富多彩

玉器的生命丰富多彩

作者:佚名      收藏知识编辑:admin     
后刻纹饰的“熟坑”良渚文化玉三叉形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后刻纹饰的“熟坑”良渚文化玉三叉形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玉器是有生命的,尤其是入过土的古玉,常因埋藏环境与自身成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受沁形成丰富多样的外观性状,构建起玉器由盛而衰的生命之歌。然而,没有哪个史前考古学文化或历史时期的玉器,能够像良渚文化玉器那样,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景象。

  目前所知总量约2万件的良渚文化玉器,总体上可划分为“生坑”与“熟坑”两大类。其中,因考古发掘或其他原因出土的“生坑”玉器为其大宗。“生坑”玉器最初的颜色为淡湖绿、黄绿、青绿或碧绿色等,半透明,硬度基本未失。受沁之后,其透明度、颜色、硬度、光泽等生命体征会渐次变化,呈现为由盛而衰直至死亡的诸多渐变阶段:由大部半透明、绿色多白色少→部分半透明、绿白色参半→局部半透明、绿色少白色多→不透明、白色、有玻璃光泽→不透明、白色、无玻璃光→不透明、白色、表皮略有剥蚀,直至玉器器型被土锈咬蚀残损,甚至完全被泥土替代,生命体征无可挽回地丧失殆尽。

  “鸡骨白”是良渚“生坑”玉器中最为常见的品类。所谓“鸡骨白”,实际上泛指良渚玉器受沁后失去透明度和失去颜色后的外观性状,其呈色没有纯净的“白”,而有黄白色、青白色、淡黄色、深黄色等多种,色彩丰富,相互纠缠,宛如人生步入中年后的纠结。良渚“鸡骨白”玉器表面,常有肉眼可以看到的一些小如芝麻、大至豆瓣的晶点,这些大小不一的晶点通常呈红褐色,用手电光贴在玉器边沿部位的晶点上,可看到透光。这一特征,是良渚“鸡骨白”古玉独有的,也是作伪者迄今尚未攻克的关隘。

  目前,瓶窑镇一带仿制良渚“生坑”玉器,仍以“鸡骨白”类为主,所用玉材主要是来自辽宁岫岩的各类蛇纹石,但高仿作伪者,在玉材选用上则颇费心思,由于硬度较低的蛇纹石难以抛磨出明亮的玻璃光泽,作伪者大多选用硬度较大的岫岩“河磨料”、青海料或俄料中较次的玉材来仿“鸡骨白”。有时甚至也选用“河磨料”中较纯净的青绿色玉料,利用其色泽、硬度的材质特点,稍作染色仿沁,来仿制嘉兴、苏南一带出土的未受沁或受浅沁玉器,但五千年生命的沧桑烙印,是作伪者很难简单“克隆”的。

  与“生坑”玉器在悠悠岁月里总体呈现为年华老去、生命渐失的趋势不同,出土玉器在经过爱玉人长年的盘摸和贴身佩戴后,竟然又呈现出一番凤凰涅槃般的生命重生。海峡两岸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旧藏玉器中,有一批被盘摸得红润(即所谓“熟坑”)的良渚古玉。这批玉器原是清代乃至更早时期出土的“生坑”古玉,有些甚至表皮剥蚀,行将走向生命的终点,但爱玉人长年悉心的盘摸和贴身佩戴,竟使它们起死回生。虽然不能重回青绿的最初,但五彩斑斓的红润或如漆似胶的油黑,足以印证生命的重归。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