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关于印学社团的形成与构建刍议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关于印学社团的形成与构建刍议

关于印学社团的形成与构建刍议

作者:佚名      收藏知识编辑:admin     

  □陈庆伟

  迄今为止,中国篆刻史有关印学社团的建设与发展状况的著述很少。此种状况的产生,固然与印学社团起步与发展阶段相对较晚的因素有关,但长期以来,印学社团缺乏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组织者,社团建设得不到权威机构的重视、认可和有效组织,国家对于民间印学社团的扶植力度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印学社团的形成与发展。本文拟通过对印学社团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进行综合梳理,在印学社团存在的意义、印学发展史上应该发挥的作用、印学社团的活动现状以及未来走向进行浅析,旨在促进印学社团以及篆刻艺术在新时期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印学社团的形成与发展

  1.印学社团的定义

  印学社团概念的产生是随着明清文人介入治印后而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印章脱离实用而上升为独立欣赏范畴后,艺术面貌逐渐多元,介入篆刻的人数渐次增多,职业篆刻家开始步入印学发展史的舞台,印学社团逐渐产生。

  印学社团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印学社团,包含当今社会所有进行篆刻艺术相关研究的团体,比如以师承关系口手相授所形成的小集团、各级书协所属的篆刻艺术委员会、开设书法或篆刻专业课程的各专业院校以及纯民间组织的印学研究会等,甚至当下时兴的以研究篆刻艺术为主的艺术网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应该纳入印学社团之列;狭义的印学社团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地、社员和社团纲领、章程,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和计划,社团概念清晰,例如以西泠印社为代表的各地方印社。

  2.以西泠印社为代表的社团组织形式

  论及印学社团的形成与发展,西泠印社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参考体系和标杆。它伴随并见证了近现代篆刻的成长与发展,是中国印学社团史上最权威、影响力最广的印学社团,其百余年来的历史沿革和运作实践为后续乃至当代印社的运作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在西泠印社的带动和影响下,各地方印社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其运作机制大多效仿西泠模式,为方便交流,社员地域性强,分布较为集中,人数设置也较为随意,多则几十人,少则三五人,以举办雅集的方式进行集团模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各地方印社的成立繁荣了篆刻艺术的发展根基,但其基础相对薄弱,职责和功能也相对单一,且复制性强,缺乏独立的个性等诸多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印学社团的发展。

  3.印学社团与印学流派间的关系

  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两座公认的艺术发展高峰,即秦汉与明清两个时期,而使篆刻真正称为艺术并以艺术形态存在的,是在明清时期伴随着流派印的发展而逐渐凸显的。当时流派印的创造人以及后继者,虽然没有明确的印学社团身份界定,但在自己的艺术活动以及作用风格上,无意中充当了社团角色。任何能够流传下来的印学派别都必定具有一定的艺术规律可循,而艺术规律的寻求和传承不能单纯依靠某个人来完成,必须有一个或多个艺术集团加以巩固发展,这个艺术集团即为早期的印学社团,也是现代印社的雏形。

  二、印学社团存在的现实意义

  1.印学资源的挖掘和使用由单一型向集约型转变

  在篆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由实用到欣赏、由无意于佳乃佳到明清文人有意把各种文字资源引入到篆刻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过程转变,囿于当时通讯、交流不便以及资源短缺等客观事实的存在,篆刻艺术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印人在印学交流、印学资源获得的渠道上,也不可与今日网络时代相比。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印学社团的存在即具有非常独特的现实意义。例如成立于晚清时期的西泠印社便把当时江浙一带的印人团结在一起,“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整合优化,资源共享,在统一的章程、纲领以及艺术奋斗目标的感召下,增强艺术创作向心力,激发艺术创作责任感,较之单独行动方式的个体行为影响力更大、传播范围更广。除此之外,以印学流派形式存在的印学组织也应该被纳入印学团体范畴。他们虽然没有类似印社组织的章程和行动纲领,甚至只有纵向的传承轨迹而缺乏横向的艺术交流,但是在篆刻艺术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印学社团为系统研究中国篆刻史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参照体系

  印学社团的发展成长史即是近现代篆刻艺术发展史的缩影,通过对印学社团及其艺术活动进行梳理,所呈现出来的各地域、各流派印学发展概况,对于我们研究、判断篆刻艺术发展,尤其是明清以来篆刻艺术发展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提供了内容更为翔实的依据。

  3.印学社团的艺术活动模式催化了篆刻艺术各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状态的形成

  以战国、秦汉印章体系为标志的印学史上第一座高峰的出现为例,由于当时处于诸侯割据、四分五裂的局面,文字面貌各成体系,造成了当时以实用为主的印章面目各异、多彩纷呈的状态,无意间汇集成中国印学史上最为丰富的印学资源,为篆刻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实物基础。抛开印章实用性不论,当时的楚系、晋系、齐系等以及后来被广为取法的秦、汉印体系,都是以诸侯国家名字命名的印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的各系印章风格的形成何尝不是以印学社团性质形成并存在的。

  时光流转到明清时期——印学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这座高峰的形成与当时印人所做出的各种努力与尝试分不开。但是,印学社团以及并不是以印学社团名义存在的印人团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浙派”“皖派”,以及以个人风格的形成并拥有众多追随者的“吴(昌硕)派”“齐(白石)派”“黟山(黄牧甫)派”等,虽然没有标以明确的印学社团名称,但从纵向发展角度看,它们和印学社团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发扬并创新着自己的印学流派。

  各印学社团或流派之间的艺术交流,特别是社团内部的交流,加速了篆刻艺术不同风格的形成。在印学交流过程中,由于地域相近、文化背景相类,印人间的艺术审美取向亦趋向大同。在此基础之上,印人的艺术创作难免相互影响、相互启迪,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并由几个人向整个印学团体辐射,到达一定艺术高度后,篆刻面貌、艺术交流随即产生。

  三、当代印学社团现状

  1.组织构成

  在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中国篆刻成功“申遗”后,各地专门研究篆刻的机构、印社队伍不断发展、成长。印学社团大概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种为经过民政部门注册,或隶属某艺术管理机构,具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地点、活动场所以及活动经费,例如西泠印社和各级书协所属的篆刻专业委员会皆属此类;一种为纯民间组织的业余团体,相对于官方主导的社团而言,人数相对少,三五同道或若干知己,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小范围雅集,经费自筹。

  2.机构设置

  无论各级篆刻专业委员会还是印社,大多沿袭传统的社团领导机构,设置主任或社长为总负责人,下设副主任或副社长,并秘书长、副秘书长、理事、社员等组成。

  3.活动概况

  有官方背景作为支撑的印学团体,由于有固定的硬件配套设施作为支持,其活动规律基本以雅集为主,辅之以出版社团固定刊物、举办篆刻展览,活动频率相对固定,机构运转相对正常。毋庸讳言,纯民间社团受资金短缺困扰以及业务支持力度缺乏诸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长期甚至多年没有以社团名义举办任何活动。

  4.制约印学社团发展的瓶颈问题

  当代印学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活动经费筹集困难,现场雅集、出版刊物、交流展出,甚至简单到雅集食宿等现实问题,无一不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资金链条作为后援,而目前无论是官方主导的还是纯民间印学社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资金方面的困扰。在这种窘况之下,印社的成长与发展之困难显而易见。二是活动组织困难。印学社团的存在,固然有其推广印学、传播印学的责任和义务,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少部分印学社团的组织方式存在依靠个人意志为主导的目的,一些社员加入印社的动机不纯、目的不明确,有的甚至以自抬身价为目的,罔顾印社的发展大局,参与社团活动不积极,印社组织的交流甚至雅集时应付了事,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印学社团朝着健康方向的发展。

  四、当代印学社团发展前景及其走向

  1.随着网络的普及,传统组织模式受到挑战

  受高科技便利之影响,传统印学社团的地域概念被边缘化、模糊化,印学社团的组织模式也逐渐重组。网络时代,地域、时间甚至空间对于印学交流所带来的不便不复存在,无论天南海北还是地球两端,只要一台电脑一部相机,即可以在短时间内甚至以现场直播的形式,把各自的篆刻作品甚至创作心得进行交流,这是我们的篆刻前辈们无法比拟的。在这样的便利条件下,当今的篆刻艺术更有理由朝着更新、更高的标准发展。在网络的影响下,印学社团也在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拓展,传统名义上的印社纷纷在网络开辟专栏,西泠印社更是以“西泠社区”之名开辟专业网络,在网络上宣传和弘扬这门中国传统艺术。以中国篆刻网为例,先后进驻的印学社团有23个印社和4个篆刻委员会及研究会。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正在和高科技的网络进行嫁接,与传统社团活动方式相比较,其交流方式、展览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2.印学社团在篆刻的普及上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为例,自1981年正式成立以来,短短的30余年,已经汇集了30余个会员单位,对于书法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与发扬起到了积极作用。与之相比,篆刻艺术的群众基础和受众面则薄弱很多。虽然我们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印学团体和专业篆刻家,但与书法的群众基础相比较,实在是天壤之别:凡是能识汉字、会拿毛笔的,都懂得书法的一些浅显道理——至少有相当比例的人知道王羲之;而篆刻为何物却鲜为人知,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识“篆”这个稍微有些生僻的字,甚至读为“豪刻”的亦大有人在,更遑论丁敬、邓石如、吴昌硕是何许人也。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作为传播和弘扬篆刻文化的印学社团,应该视篆刻的普及为己任,在此履行自己的责任。

  3.印学社团的未来发展方向

  网络时代的艺术交流方向趋于大同,小圈子、小社团之间的印学交流方式已不能满足印人日益增长的印学审美和文化需求,印学社团之间不能再囿于地域、文化背景等固有旧的观念进行缓慢发展,探索一种更适合当代语境下生存的印学社团模式势在必行。比如,有相当一部分真正喜欢篆刻但并不完全了解篆刻的企业家或有识之士,他们拥有一般印人所不能拥有的可为篆刻服务的资源,并且真心想为篆刻事业的发展做些事,不妨把这一部分人吸收到篆刻队伍中来,并设置相应的与篆刻业务相剥离的社团领导机构,给予相应的名分和待遇,达到印学社团依靠企业生存、企业依靠篆刻传播企业文化的双赢效果。

  篆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如何在我们这代人肩上传承下去并且焕发新的光彩,所有印学社团及印人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真正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篆刻艺术在中华大地上早日矗立起一座新的高峰。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