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简述扬州刺绣艺术发展史:十指春风绣神技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简述扬州刺绣艺术发展史:十指春风绣神技

简述扬州刺绣艺术发展史:十指春风绣神技

作者:佚名      收藏知识编辑:admin     
何园收藏的扬绣作品(局部) 何园收藏的扬绣作品(局部) 写意绣︽麻姑献寿︾ 写意绣︽麻姑献寿︾ 双面绣屏风《八怪精粹》 双面绣屏风《八怪精粹》

  管世俊  杨建红 文/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刺绣是绣师们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将画理与绣理融于一体,灵活运用各种针法技巧,创作出精妙绝伦刺绣作品的一种独特技艺,扬州刺绣更是如此。

  通常,人们将扬州刺绣界定为苏绣(江苏刺绣)的一个重要流派,事实上,扬绣的起源和发展是独立于苏绣的。从一定角度来看,扬州刺绣的历史,就是一部扬州城的发展史,不同时期的扬绣作品,彰显了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自扬绣创立两千多年来,历代绣师们创作出的难以计数的宫廷绣、庙堂绣、文人绣、闺阁绣、民俗绣和艺术绣作品,成就了扬绣艺术的辉煌。

  华丽富贵的宫廷绣

  扬州,建城2500年以来,曾数度繁华,历史上曾有多位皇帝驾临过扬州,在带动了扬州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扬州刺绣最初的辉煌。

  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建都广陵。刘濞“凿山铸钱、煮海为盐”,使扬州富甲一方,刘濞的生活也是极尽奢华,史载,刘濞的居室“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囊以藻绣,络以纶连”,皆以华丽的绣品为饰。1980年在扬州天山汉墓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出土的珍贵刺绣残片,虽埋藏地下千年,仍散发着夺人心魄的光泽,丝毫不逊色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绣品。该绣品采用辫子股针法,运针、用线颇为细致,相当完美,基本针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隋朝时,隋炀帝三次巡游扬州,多处离宫别馆,装饰极尽奢华,宫妃才女衣饰锦绣,宫廷旌帐什物皆用绣品,故有“广陵实佳丽,隋季此为京”之说。

  到了唐朝,扬州的刺绣业更是发达,据杜佑《通典·卷六》中载,每年扬州地方向宫廷进贡的丝织品和精致袍服有“蕃客锦袍五十领、锦被五十张、半臂锦百段、新加锦袍二百领”等。这些华丽的锦袍锦被,多见以积丝累线刺绣之奇工。

  明代扬州的刺绣业,由于朝廷官府的倡导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宫廷与官服五色缤纷、描龙绣凤的需求,也大大促进了扬州的刺绣工艺的发展。

  康乾盛世,扬州刺绣被清廷指定为贡品。乾隆年间,朝廷通过两淮盐政每年向扬州征收绣品,要求甚高,为数亦多。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档案记载:“有各种缎绣龙袍龙褂12袭、各种中小件刺绣如香球、香袋、迎手、榻垫、靠褥、插屏等共60多件(对)。”其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初八两淮盐政李质颖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八月初五两淮盐政金德进贡的“三蓝缎绣洋线九龙袍”、“绣石青缎四团洋金龙褂”等龙袍龙褂就有10袭。

  儒雅洒脱的文人绣

  扬州城的繁华造就了经济的发展,也令其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大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聚集扬州,吟诗作画,翰墨飘香,带动了扬州文化的繁荣。扬州刺绣因此与书法、绘画结缘,由绣佛像转向了绣书画,从实用型向观赏型发展。

  宋徽宗,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皇帝,一生痴迷书画,其书画艺术造诣极高。据《宋史·职官志》载,宋曾设绣画专科,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倡导以刺绣再现古画风采,谓之“绣画”,其分类有山水、楼阁、人物、花鸟,从而提升了刺绣的文化品位,一时间名绣工相继涌现。明人张应文《清秘藏》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宋绣设色丰富,针线细密,融会书画神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观赏性绣品。其时,扬州乃文化重镇,绣画之风,其兴也勃,扬州绣工选择画稿,偏爱水墨写意画,写意绣的雏形也由此出现。

  明代,随着文人画师的加入,对刺绣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竭力追求书画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

  清代,扬州画家与艺人相互沟通,交流活动频繁。乾隆年间,扬州著名书画家管希宁夫人广陵王氏,才华过人,精于绣艺,曾绣“玲珑绣塔”。管乃邀大画家汪士慎、高翔等人于四月初八浴佛日,会集寒木山房礼拜绣塔,此绣塔层层周密,神采飞扬,高悬于堂中,凡礼佛者,无不吟诗顶礼赞叹。汪士慎为这次活动写诗纪事,称管夫人“东家善女性智慧,缕缕蝉联纤手忙”,以赞其巧艺。高翔也作诗赞佩。

  端庄秀丽的庙堂绣

  古城扬州,佛教兴盛,大小庙宇不胜枚举,著名的文峰寺就是鉴真东渡扶桑的起点。佛教的兴盛,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特别是刺绣在佛事用具上的应用更是广泛。

  唐代,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扶桑,每次随行者中均有扬州绣师多名和绣品若干,如:“有功德绣《普集变》一铺、阿弥陀如来像一铺、千手像一铺、救世观世音像一铺等。”扬州刺绣开创了中国刺绣技艺对外交流的先河。

  元代,扬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渔盐之利给扬州带来再度繁荣。因统治者信仰喇嘛教,刺绣与宗教的联系加强了,刺绣越来越多被用于佛像、佛经和经幡上,但此期绣品传世极少。

  清代扬州,佛教更盛于前,名闻遐迩的寺庙有大明寺、天宁寺、文峰寺、高旻寺、旌忠寺……庵、观、寺、院的殿宇、佛事用具均以刺绣装饰,扬州刺绣与佛教已密不可分。

  精细纤秀的闺阁绣

  明清时期,扬州漕运发达,成为盐商的聚集地。富贾人家的大家闺秀除了琴棋书画自娱自乐、陶冶性情外,“闺阁绣”也是她们修身养性的一门必修课。

  据清人邓之诚《骨董琐记》载:“广陵余氏女子韫珠,年甫笄。工仿宋绣,绣仙佛人物,曲尽其妙,不啻针神。曾为阮亭绣神女、洛神、浣纱诸图,又为王西樵作须菩提像,皆极工。”又有“卢元素,字净香,其先长白人,能诗工画,尤善绣,有针神之曰。曾宾谷转运维扬,芍药开并蒂三花,遍征题咏,净香绣三朵花图,并绣已作和章于上。与句容骆佩香齐名,时号卢骆”。

  清人朱启钤《女红传征略》中云:“高邮王瑗(琼),进士李炳旦妻,幼通经史,工书画,尤精发绣观音,尝为亲疾发愿,以绢素绣璎络大士像,拆一发为四,精细入神,不见针线迹,宛如绘画,观者叹为绝技。”

  除城镇女子善绣外,乡村妇女也皆仿效,民间俗称“女红”,故有“广陵女子善绣”之说。

  雅俗兼备的民俗绣

  清康乾年间,扬州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专业刺绣作坊,撇开贡清廷刺绣不谈,扬州民间刺绣也是品种繁多、用途广泛。这其中,有服饰类的衣裙、旗袍、鞋面、儿童衣帽绣品等,有门帘、帐幔、床帷、被面、枕套等室内生活用品绣等。民间刺绣的题材多样化,饱含吉祥如意的民俗意味,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理想的追求和审美的情趣。随着扬州“剪花样的”剪纸业的兴起和发展,扬州民间刺绣愈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续修江都县志》载,清末扬州一位庆容女士刺绣的帐沿、桌围,曾在1910年南洋劝业赛上获奖。

  随着南北商贾来扬经商,各类绣货店应运而生,城乡绣工达万余人,历二三百年而不衰,扬州辕门桥至教场街一带,为绣货店比较集中的地方,其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有张开泰绣货店、源盛昌绣货店、惠永昌绣货店、童松绣货店、丽新绣货店等。当时扬州“彩衣街”也因集中经营诸色锦绣衣衫及各式绣品而得名。

  精雅和顺的艺术绣

  进入了二十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门类的工艺由装饰型向艺术型发展,扬州刺绣艺术也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着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扬州刺绣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推崇下,扬州刺绣以“扬州八怪”的书画作品为题材,使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水墨写意绣日臻完善。

  以“八怪十五家”为代表的清代扬州画派,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八怪”的作品以写意为主,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对后世传统画坛影响深远,其也常常被其他种类的传统艺术借鉴沿用。扬州水墨写意绣与写意画一样具有笔墨层次分明、韵味无穷的特征,两者结合可谓相得益彰。取材“八怪”中黄慎作品的《麻姑献寿》即是这一时期扬州刺绣的经典之作。

  此外,大型双面绣屏风《八怪精粹》是以“八怪”画作为题材创作的扬绣代表作。八屏分别以汪士慎的《梅花图》、李方膺的《盆兰图》、郑板桥的《墨竹图》、李鱓的《盆菊图》、罗聘的指画《团扇图》、金农的《风雨归舟图》、黄慎的《渔父图》、高翔的《弹指阁图》为题材,采用施针技艺,即一套墨线当中挑选最浅灰来表现梅花清妙多姿、清雅高洁,运用散套、虚针等针法将破盆及兰花个性表现发挥到了极致;通过长短套针、散套针等巧妙糅合的技艺手法,表现竹子的清劲挺拔、竹枝弹性、叶子生机;运用不同深浅的墨线,完美呈现了菊花的神采;使用散套、施针、虚实针法和混色刺绣技艺,将丝线劈成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不等,密而不乱,疏密有致,丝理井然表现山水之神韵。屏风整体协调统一,让观者既可全面欣赏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也可充分展示扬绣的精湛技艺,2005年,《八怪精粹》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银奖。

  在艺术绣中,扬州刺绣特别强调绣师的悟性,将才艺与感悟融合在一起,即所谓“心线神针”。创作时,讲究“精、雅、和、顺、匀、活、透、洁”。“精”指劈丝精细、针法缜密;“雅”指名人名作、画面清雅;“和”指色泽调和、浓淡相宜;“顺”指丝缕和顺、转折自然;“匀”指皮头均匀、疏密得当;“活”指技法灵活、针法活泼;“透”指虚实结合、空灵透晰;“洁”指绣面光洁、服帖如画。这些特征形成了扬派刺绣的独到风格。

  扬州刺绣得益于扬州文化,又将自身融入到扬州文化之中,彰显出厚重和精致的地域文化精神,为人们研究扬州文化的构成及其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