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藏成山瓦当探析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藏成山瓦当探析

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藏成山瓦当探析

作者:佚名      收藏知识编辑:admin     

  

  白玉章

  1980年,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Rewi Alley)将他在华50多年收集的3600多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了他的第二故乡甘肃山丹,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保护和展示他捐赠的珍贵文物,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在山丹县修建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馆内珍藏和展示路易·艾黎的生平图片、实物及事迹以及他捐赠的数千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种类繁多,品位较高,几乎涵盖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品种主要有陶器、瓷器、青铜器、兵器、钱币、带钩、玉器、乐器、雕塑、古字画、建筑材料等20多个大类,其中有不少稀世珍品,乃至国宝级文物。建筑材料中的“成山”瓦当是艾黎捐赠的数千件珍贵文物中的一件稀世之宝(见图1),1984年史树青先生鉴定认为是秦代之瓦,1996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组确定为一级文物。

图1 路易·黎捐赠,现藏于甘肃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图1 路易·黎捐赠,现藏于甘肃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

  瓦当,属于建筑物上的附件,是一种具有实用和装饰功能的建筑材料。它经过我国劳动人民独具匠心的创造,被列入艺术之林,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物上的必不可少的装饰物,是构成中国建筑独特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古发掘证明,我国使用瓦当始于西周,由于此时正值瓦当使用初期,瓦当样式、纹饰相对比较简单。从西周至明、清各代,瓦当在样式、花纹上都有所不同,明显地表现出各时代的风格。秦汉之际,国家走向统一,政治形势相对安定,统治者便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庙宇,具有实用和装饰功能的瓦当便有了大展其华彩的艺术空间,瓦当艺术也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秦汉瓦当数量较多,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画像瓦当、图案瓦当、文字瓦当等。尤其是文字瓦当的大量出现,不仅完善了瓦当艺术,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研究范围,而且对研究古代建筑艺术、文物考古、文字嬗变、金石书法、雕刻绘画、工艺美术等提供了可靠实物资料。

  一、路易·艾黎捐赠的“成山”瓦当艺术特色及题记考释

  (一)“成山”瓦当文字与纹饰艺术特色

  路易·艾黎捐赠的“成山”瓦当为泥质灰陶,圆形,直径15.4厘米,边轮宽1.2厘米,当厚2.7厘米,当面纹饰模压而成。整个瓦当边缘为单线弦纹组成圆圈,把瓦当分成内外圆两部分,外圆再用双线分成四个扇面形,扇面内以阳线绘成四个对称卷云纹,中心单线圆以阳文篆书绘写“成山”二字,“成”字约占空间的三分之二,“山”字约占三分之一,比例协调,疏密得当。尤其是“山”字很有特点,中间之峰呈一厚实长方台,台上凸出短竖,整体以宽平之势稳重地承托住如天而坠的“成”字。从视觉效果看文字的设计充满了美感,字体以线条化手法绘写,洒脱奔放、灵动飘逸。瓦当以圆形为底衬,以中轴线或中心点为支撑,运用轮边、界格和云纹等把瓦当分成等量等型的几何图形,上下左右配置相同形状和大小等同的卷云纹饰,把字分置于呈圆形的空间内,瓦当文字在圆形这一特定而有限的空间内,依圆就势,促长行短,互为辟就,字法上讲求和谐匀称,手法上务求互为联通,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章法使瓦与字、字与字、字与纹饰之间达到血脉贯通的联系。

  “成山”瓦当造型为圆形结构,纹饰以卷云纹为主。圆形作为纹饰造型的背景和映衬,是一种富有动感和韵律的造型。瓦当文字与纹饰相互搭配,文字与圆形结构呈现出圆方配置、气势贯通的结构美,更加突出了整个文字与瓦形方圆结合的呼应和统一,增强了整个瓦当艺术形象的整体性美感,使整个瓦当既庄重大方,又富有节奏和韵律。瓦当云纹为对称结构,以当心为中心点,用十字双线栏格将瓦当上下左右分作四界格,每一界格为一单元重复一个四方连续卷云纹图案,主次、疏密安排精致,形成曲线和直线的对比,其线条的平滑流畅,又给这种对称结构一种飞扬流动节奏感,生动地体现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韵律美感。

  (二)“成山”瓦当题记内容考释

  “成山”瓦当原物在一木盒内,盒面正中开圆孔,露出当面,圆孔之外有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邵章鉴赏后的墨书行楷题记:

  “《史记·封禅书》秦始皇东游海上,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之七为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冣凥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韦昭注:成山,在东莱不夜。不夜城古有日夜出,故名。是瓦出福山王氏,正直其域,且金石家悉未著录,殆可与羽阳、兰池同为秦瓦之炳煌者。丙寅冬日,古杭邵章伯褧记于六通馆南轩。”

  其末又有两方朱色二字印文,其一为白文“邵章”,其二为朱文“伯褧”(见图2)。这段文字题记表明,该“成山”瓦当在路易艾黎收藏之前,曾经是福山王氏收藏,后经邵章收藏。

图2 邵章题字及印章图2 邵章题字及印章

  邵章(1872-1953年),近现代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字伯炯、伯絅,一作伯褧,号倬盦、倬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奉天提学使。富收藏,精研碑帖,精鉴金石,工书法。擅长行楷书、榜书、行草。其作品已被列入国家文化部制定的《建国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成山”瓦当盒面上的题记书法既古雅隽迈,又雄浑庄重,这自然增加了“成山”瓦当的艺术研究价值。

  邵章题记于“丙寅冬日于六通馆南轩”。要知道“六通馆”,必须先了解“三通馆”。清乾隆十二年(1747),武英殿刊印《三通》,并设立官修史籍机构“续文献通考馆”(后改名“三通馆”),命张廷玉等为总裁,齐召南等为纂修,陆续编成《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以上六部书分别被称作“续三通”和“清三通”。后来把“续三通”和“清三通”分开成为“六通”,于是就有了“六通馆”的叫法,但习惯上仍叫做三通馆。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国务院呈请设立清史馆,于1914年纂修清史,将原清朝国史馆和会典馆改为清史馆,因而“六通馆”又成为北洋政府清史馆的组成机构。邵章于1920年3月被北洋政府聘为提调,于六通馆专司其事,与撰稿各员接洽,负责《清史稿》第二阶段的整理统稿。邵章在得到这块“成山”瓦当之后,丙寅冬日(1926年冬天),鉴赏之余,欣然命笔,在木盒上写下了题记,简要记录了瓦当的来历及流传经过。

  邵章在“成山”瓦当的题记中引用了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秦始皇东游海上时,“……祠成山,成山斗入海”的记述史料及韦昭的注,便推断瓦当的出土地“正直其域”,意即瓦当出土于成山。“成山”之名屡见史载,《史记·封禅书》记:齐地有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淄)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渤)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载:“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并渤海以东,过黄陲,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而去”。“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出游,自琅邪北至荣成山”。清道光版《荣成县志·古迹》记载:“秦皇宫,在成山上,始皇东游时筑。后人即其遗址为始皇庙。明正德七年毁于火。士人为立小庙一楹。国朝道光元年道人徐复昌改筑大殿三楹。”因此,根据大量史籍表明,“成山”是一个山名,位置在齐地(今山东荣成县)境内,也说明了秦始皇曾两次东游海上,礼祠成山,在此地修建了行宫,后毁被建为始皇庙。而邵章先生也就根据典籍记载推断出“成山”瓦当出土于成山的秦始皇行宫(成山祠遗址)的秦代瓦当。但时至今日成山祠遗址从没出土过有“成山”字样文字瓦当。因此,邵章先生仅凭“成山”二字对“成山”瓦当的出土地和年代定论有点牵强,是不确切的。

  二、“成山”瓦当的出土地及断代的商榷

  “成山”瓦当初见录于罗振玉《秦汉瓦当文字》卷一,但对其出土地和年代具未著录。关于“成山”,历史上有两个“成山”遗址,即山东成山祠遗址和秦汉成山宫遗址。成山宫虽然失载,但有关成山宫的遗物却屡有出土,发现于山西平朔汉墓的“成山宫行灯”和陕西宝鸡戴家湾的“第五陈仓成山共(宫)金鏖甗”有“成山宫”和“成山”字样的文字,说明成山宫在西汉时就已存在。另外,经1981年和1983年考古调查发现,位于陕西眉县第五村的秦汉遗址上发现了有“成山”字样云纹瓦当,而“成山”瓦当的出土,有力地证明了成山宫的存在,也十分明确地肯定了陕西眉县遗址就是秦汉时期的成山宫之所在。这里出土的“成山”云纹瓦当均为泥质灰陶,圆形,有两种:

  第一种直径15.4厘米,边轮宽1.1厘米,当厚2.8厘米,当面中部单线圈内有篆体的“成山”二字,上下所占空间相等,“山”字的外轮廓呈半圆,形如宝船,与其上叠的“成”字弧形相对,外圈与中心圆圈间用四组双棱直线等分成四区,每区内各有一组单线卷云纹,卷云纹间饰乳钉纹(见图3)。

图3 1983年陕西眉县发现,现藏于陕西眉县文化馆图3 1983年陕西眉县发现,现藏于陕西眉县文化馆 图3 1983年陕西眉县发现,现藏于陕西眉县文化馆图3 1983年陕西眉县发现,现藏于陕西眉县文化馆

  第二种直径15.4厘米,边轮宽1.2厘米,当厚2.7厘米,当面压印绳纹后抹光,内壁饰布纹,中心单线圆圈内有篆体“成山”二字,“成”字约占三分之二,“山”字约为“成”字的二分之一,中间之峰呈方台,上出短竖,外形方折明显,外圈与中心圆圈间用四组双棱直线等分成四区,每区内各有一组单线卷云纹,卷云纹间无饰乳钉纹(见图4)。

图4 1983年陕西眉县发现,现藏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图4 1983年陕西眉县发现,现藏于西北大学历史系 图4 1983年陕西眉县发现,现藏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图4 1983年陕西眉县发现,现藏于西北大学历史系

  对比这几件“成山”瓦当,路易·艾黎捐赠的“成山”瓦当(见图1)与陕西眉县成山宫遗址出土的第二种“成山”瓦当(见图4)在大小、字体、形状、纹饰及质地上是完全相同的,表明它应该也是出自陕西眉县成山宫遗址,并非山东荣成成山祠遗址。

  另外,邵章先生题记里面提到“是瓦出福山王氏,正直其域,且金石家悉未著录。”说明该瓦当最早由福山(今山东烟台福山市)的金石学家王氏收藏。在此,笔者认为,福山最为著名且影响力较大的金石学家“王氏”非清代甲骨文之父、金石学家王懿荣莫属。王懿荣作为一代金石名家,酷爱金石文物,其涉猎的范围有碑刻、造像、青铜器、玺印、货泉、瓦当、书画、古版书籍等,遇有精品,“无不珍藏而秘玩之”。他所著的《天壤阁杂记》中说:“天下之地,齐青一带,河陕至汉中一路,皆古董坑也。余过辄流连不忍去。东坡说‘岐山风物惭’,此语乃皮相耳,东坡未解好古也。然安得腰缠十万哉?若有之,决不上扬州。”说明王懿荣亲自到过陕西收集文物,由此推断,很有可能屡转于收藏家的这件“成山”云纹瓦当最早应是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在陕西收集的,只是陕西成山宫遗址于1981年才被发现,所以王氏收集此瓦当时没有确切资料记载,正如邵章所言“且金石家悉未著录”。“成山”瓦当收集地与类似瓦当出土地均在陕西,由此也有力佐证了历经王懿荣、邵章、艾黎收藏的“成山”瓦当出土地应为陕西眉县成山宫遗址。

  关于“成山”瓦当的断代,邵章先生认为“殆可与羽阳、兰池同为秦瓦之炳煌者”,确定为秦代之瓦当,1984年史树青先生也确定为秦瓦。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秦武公作羽阳宫,在凤翔宝鸡县界。岁久,不可究知其处。元祐六年正月,直县门之东百步,居民权氏浚池,得古铜瓦,五皆破,独一瓦完。面径四寸四分。瓦面隐起四字,曰羽阳千岁,篆字随势为之,不取方正。始知即羽阳旧址也。”元代代李好文著《长安志图说》记载:“昔人有于陈仓得秦瓦,文曰羽阳千岁。羽阳秦武王宫也,以是知古人制作之不苟,虽一瓦甓,必有铭识,不特鼎彝为然耳。”王辟之、李好文认为羽阳瓦当为战国秦武公或秦武王所造羽阳宫用瓦。但根据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来看,在战国和秦代重要的建筑遗址,如陕西雍城、临淄齐故城、邯郸赵故城、洛阳东周王城、江陵楚纪南城及秦咸阳城、秦始皇陵等战国秦代文化层中,均未发现过文字瓦当,即使在秦宫遗址的发掘中也未发现。所谓秦代文字瓦当,并不是根据考古发掘得来的,没有科学的地层关系做依据。罗振玉《秦汉瓦当文字》序中认为羽阳宫建于秦孝公时,仅从瓦的形制和字体看应为汉瓦,盖秦宫汉葺之制品。陈直先生根据瓦当文字的书体造法,提出了“秦宫汉葺”的说法。曾一度被断为秦瓦的“羽阳千岁”“兰池宫当”等瓦当,均为汉初之物。所以邵章先生和史树青先生将“成山”瓦当确定为秦代的定论是不确切的,值得商榷。另外,从纹饰、字体及制作方法上看,“成山”瓦当也应属汉代。秦汉瓦当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区别:

  第一,秦代瓦当多以动物纹、禽鸟纹、植物纹、昆虫纹图案为主,题材注重写实图案。纵观秦汉瓦当的整体风格,秦瓦当注重纹样的变化,而汉瓦当注重文字的变化。汉代沿袭秦制,推行休养生息,多次对秦代宫殿修葺使用,而汉代除部分沿用秦瓦当的纹饰外,大量出现了文字瓦当,并且成为当时瓦当图案纹饰的主流,文字瓦当达到了“饰文字以观美”的鼎盛时代。并且经考古发现,在大量汉代遗址发现的文字瓦当以宫殿、官署、陵墓、祠堂、记事、吉语命名的较多,如“长陵西当”“齐园宫当”“长乐未央”“羽阳千秋”“延年益寿”等,所以“成山”瓦当也应属于汉代文字瓦当的一种。

  第二,“成山”瓦当以卷云纹为主,云纹初见于战国中期,盛行于秦、汉。秦汉云纹丰富多样,有对称外卷、对称内卷、S型反卷及左旋或右旋排列的单卷云纹。但秦代和汉代云纹瓦有明显区别,秦代云纹瓦当面分布不同形状的卷云纹,云纹中心装饰比较丰富,有方格、菱形格、井字曲尺以及涡纹、葵纹、叶瓣等(见图5);汉代云纹瓦继承了秦代特点,比起秦代云纹瓦当,图案纹饰更加充实、丰满,动感更加强烈。汉代在秦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结构形式,汉代云纹瓦大都用十字双线栏格把当面分成四个部分,中心柱状带乳钉装饰成为云纹和文字瓦当的主要装饰手法,当面云纹之间与边轮间装饰有一圈齿轮或网格纹(见图6),这是汉代云纹瓦与秦代云纹瓦的明显区别。当然秦汉时期云纹特点在时代上有重叠,“成山”瓦当云纹变化不大,但大致可以看出其发展演变的轮廓。

图5 秦代云纹瓦当图5 秦代云纹瓦当 图5 秦代云纹瓦当图5 秦代云纹瓦当 图5 秦代云纹瓦当图5 秦代云纹瓦当 图6 汉代云纹瓦当图6 汉代云纹瓦当 图6 汉代云纹瓦当图6 汉代云纹瓦当 图6 汉代云纹瓦当图6 汉代云纹瓦当

  第三,从“成山”瓦当上的字体来看,当面上“成山”二字为篆体,但又略带隶书意味。秦代中央集权高度集中,“车同轨、书同文”,将小篆作为标准书体全国通用,所以有学者以小篆在秦代通用作为对瓦当断代的依据之一。但是秦篆与汉篆又有明显区别,秦篆以圆转细劲而被称之为“玉筋篆”,其线条均匀一致,婉转而通畅,圆转缠绕特点非常明显。汉初,隶书通行,篆书却未殆亡,故这时的字体是篆与隶的杂糅,由于篆隶的相互融合,汉篆在线条上要比秦篆厚重一些,方折明显,字体扁平方正,转折处有方有圆,有些笔画甚至带有隶书笔画的波挑。“成山”瓦当文字字体用笔细瘦方硬,体格近方,结构方正规则,曲折明显,已经完全没有秦篆书体线条圆转缠绕的明显特点,其字体风格又略带隶书意味,符合为汉代书体风格。

  第四,秦代瓦当手工捏制而成,边轮狭窄,宽窄不均,边轮不规则,瓦当背面不够平整。汉代瓦当开始使用轮制,模压而成,边轮整齐,当面规整而匀称,纹饰较为规则。1983年陕西眉县出土的“成山”瓦当(见图3、图4)和路易·艾黎捐赠的“成山”瓦当(见图1)字体工整,纹饰均匀,线条规则,纹饰有模压痕迹,与汉代瓦当特征相符。

  综上所述,路易·艾黎捐赠的“成山”瓦当应为出土于陕西眉县成山宫遗址的汉代瓦当。

  三、结语

  秦汉时期,建筑艺术成就鲜明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思想意识形态,也开辟了我国建筑艺术的鼎盛时期。秦汉时代瓦当以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图案纹饰之精美,时代特征之鲜明,文化内涵之丰富,把中国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尤其是汉代文字瓦当的大量出现,不仅完善了瓦当艺术,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研究范围。因此,对秦汉文字瓦当的探析,将对了解秦汉建筑艺术成就,研究秦汉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笔者学识有限,对秦汉文字“瓦当”实物资料收集、查阅、观摩存在局限,本文见解难免有疏漏处,敬请见谅。

  参考文献:

  [1] 邹爱莲,韩永福,卢经。清史稿纂修始末研究 [J]. 清史研究.2007(02)

  [2] 王丕忠。略谈秦汉瓦当的时代特征[J]。人文杂志.1981(03)

  [3] 王力军,刘怀君。陕西眉县成山宫遗址试掘简报[J]。文博.2001(06)

  [4] 刘怀君。陕西省眉县成山宫遗址的再调查[J]。考古与文物. 2002(03)

  [6] 王力军。成山宫秦汉瓦当研究[J]。西部考古.2006(10)

  [7] 苟爱萍。论秦汉云纹瓦当的艺术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04)

  [8] 刘莉,刘明科。历史遗留的谜题:瓦当背后的故事[J]。收藏.2012(07)

  [9] 熊选德。秦汉瓦当文字的美学特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

  [10] 焦南峰,王保平,周晓陆。秦文字瓦当的确认和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0(03?)

  [11] 田彩中。篆书的演变[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1999(01)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