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聚焦 >> 黄埔村:广府民居博物馆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聚焦 >> 黄埔村:广府民居博物馆

黄埔村:广府民居博物馆

作者:佚名      收藏聚焦编辑:admin     
黄埔古村祠堂大街。 黄埔古村祠堂大街。 鸟瞰黄埔古村祠堂街。 鸟瞰黄埔古村祠堂街。

  寻找最美乡村·最美乡镇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使“美丽中国”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美丽广东”建设。从今天起,由省文明办、南方日报社发起的“寻找最美乡村·最美乡镇”宣传报道活动正式启动,我们将寻找10个最美乡村和10个最美乡镇,并以专栏形式进行报道。我们冀望通过此次活动,让自然之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环境之美——居民住宅与外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谐;文化之美——乡镇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生活之美——居民生活幸福,邻里和睦相处等理念深入人心。

  麻石巷、镬耳屋、祠堂街、蚝壳墙……走进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村,仿佛走进一座广府民居“博物馆”。在村里漫步,很容易沉浸在青砖灰瓦石板路的古村氛围里,小桥流水,石板路,古祠堂,沿路村民宁静而自在,一幅岭南水乡的景色跃然眼前。

  黄埔村可以说是一个千年古村,北宋建村到南宋成港,到清朝1757年时变成中国唯一通商口岸,俗称一口通商,那时黄埔古港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在外国人油画中所展示的大部分都是以琶洲塔为背景的黄埔古港、黄埔古村的繁盛景象。

  风物▶▷

  “十屋一祠”

  漫步于黄埔村中,随处可见祠堂,这些祠堂正是黄埔村所保留的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屋一祠”,可谓黄埔村一景。每座祠堂门前均立着一对石狮子,大门两侧的门脚上大都刻有形态各异的浮雕,图案多为花鸟树木,线条精细,形象逼真,雕刻精妙,尽管经过漫长岁月的磨损,大部分仍然保存较好。

  黄埔村有梁、冯、胡、罗四大姓氏,还有关、黄、卫、陈等小姓。村中传说,历史上最早到黄埔村的是罗姓族人,他们在北宋的嘉佑年间就迁到此地,而冯、胡两姓则分别在南宋、元时才迁到此安居。梁姓在明代从番禺北亭迁至。黄埔村里的宗祠有始迁祖的宗祠,也有房份宗祠,其中以胡氏大宗祠、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梁公祠、榕川冯公祠、梁氏大宗祠、敬波梁公祠、文楷冯公祠、左垣家塾等最为完整。

  现黄埔村保存的祠堂中,建筑风格基本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的建筑风格和式样一致,青砖建筑,花岗岩墙裙、铺砌灰绿筒瓦顶的硬山建筑,风火山墙;中堂中基、石柱、石枋上的石雕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梁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纹饰丰富。

  人杰▶▷

  梁冯胡三姓哺育名人

  黄埔古村也是名人辈出,黄埔古村有四大姓,梁冯胡三姓氏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有杰出成就的名人。梁姓,是一条小巷走出七代名人,这就是荣西里巷子,现在依然有第七代的梁承邺还在,这七代人包括了商人、经济学家、政界,还包括了海外办学,以及农业等等。天宝行的创始人梁经国与英国人做贸易,当时是举足轻重的人。梁同新、梁肇煌父子两代同为清朝的顺天府尹,晚清广东维新运动的领头人物梁庆桂,还有在清光绪任法部典狱司主事梁广照、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梁方仲。

  同时黄埔村还走出了一大批在外交界享有声誉的人物,比如说清末著名外交家梁诚,可以说是“清华大学之父”,庚子赔款到中国之后,才有了留美学童,也就是清华班,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还有铁路专家胡栋朝、“三国领事”胡璇泽。

  不可忽视的人物是冯家的冯肇宪,他是永丰舰(中山舰的前身)的舰长,他做出了一般人可能上百年做不出的贡献。陈炯明叛变时他保护孙中山55个日夜,送孙中山到上海后,才受他的委托继续回到广州革命。

  今昔▶▷

  广州外销商业史的活化石

  作为清朝时期中国“一口通商”的对外贸易口岸,当时的黄埔古村云集了全世界的货物,而当时大批品质优良的“中国制造”、“广州制造”也从这里畅销全世界。至今,黄埔村内居民家里还散落着不少这样的“宝贝”。

  在黄埔古村的展览馆内,有不少清朝时期广州的外销画。这些外销画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不同,虽然画的是广州旧时风物,但却多是写实的水彩画,画风很细腻。不少外销画上,都展示了黄埔古港当时繁忙的对外贸易,而且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黄埔古港的标志性建筑琶洲塔。其中,“镇馆之宝”是三幅描绘阿拉伯宫廷生活的清代外销画,构图鲜明、色彩鲜艳,以金粉着色,据了解,这些外销画都是当时广州画工为外国客户定制的,遗世的很少,价值不菲,是文物保护单位从海外搜罗回来珍藏的。

  除了外销画之外,馆内还展出了清代通草纸画11张,通草画原产广州,质地如丝,画工精细,仿若刺绣,内容以清代人物形象、中国红船、花鸟图为主,对研究清代民间服饰及对外贸易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馆内还展出了当时对外贸易遗留的各种外国钱币,包括奥匈帝国1780年的银币一枚、1897年墨西哥鹰洋一枚、西班牙双柱银币(墨西哥1803年铸)一枚等等,充分体现了广州在国际贸易史上的重要地位。展厅的一些民俗用具,如广彩的茶壶茶杯、藤制的保温篮等等,也展现了黄埔村特有的民俗风情。

  改造▶▷

  古村落保护坚持四原则

  其实,黄埔村也曾一度成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如果不是近年来文化强省建设的浪潮,这里为数众多的古建筑很可能依然淹没于众多的“握手楼”当中。海珠区自2009年起启动了“黄埔历史文化古村保护建设工程”,在改造中,坚持不弃一砖一瓦,并没有将破损的文物建筑换成新的,而是利用原材料、原工艺在原地方重新修补,并制定了“抽疏保旧、完善配套、适度开发、商业运作”改造古村四原则。

  海珠区将黄埔村的改造按照三个工程来做:第一个是文化工程。对古建筑的修缮保护,严格按照四个原则进行修缮,凡是老青砖的房子一律不能动,凡是不是危房的古建筑一律不做修缮,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第二是把古村落保护做成民生工程。黄埔村民是古村的主人,古村改造的一切必须紧紧围绕他们的利益诉求开展,充分尊重黄埔村原住民的意见。黄埔村的规划方案、安置方案,甚至每一个点的方案实施时,都要遵循村民的意见,很多是进行全体村民的表决,有些是进行村民大会的表决。第三个工程是精品工程。最大限度地按照保护原生态的要求推进古村改造。如今,耳目一新的黄埔村,几乎没有新的建筑。

  应该说,生活在黄埔古村的居民是幸福的。即使到了今天,当古村繁华不再,但祖先留下的深厚文化遗产,仍足以使后代过着宁静、充实的生活。北帝庙前的大树下,几位村民悠闲地纳凉;“海傍东约”巷周围,几位阿婆静静地守着卖水果、粉葛的小摊;晃亭梁公祠里,退休的老人们围坐在凉爽的屋檐下打牌……

  记者手记

  在这里读到

  历史纵深感

  走进黄埔古村,很容易就沉浸在青砖灰瓦石板路的古村氛围里,脚步也渐渐变得沉寂起来。再有黄埔古港的石基村进入黄埔村,沿路都能见到不少村民,老老少少,宁静而自在。这对于到过其他古村落、古镇的我而言,是特别的。比如在乌镇,你能看到的是林立的商户,叫卖的小贩,络绎不绝的游客。而这里,稍显寂静却不乏味道,能读到历史的纵深感,也能依稀听到昔日繁华的喧嚣声。

  由“凤浦”牌坊入村不久,便看到保存完好的祠堂建筑,祠堂前的池塘中漂浮着绿幽幽的浮萍,在蓝天白云之下,远远望去,祠堂、池塘与天空接壤,一幅色彩淡雅的中国画就这样呈现在眼前。穿过祠堂、书塾等建筑,就走到了商贸街,平日里,这条仿古的商贸街上看不到太多的人来人往,但一到了周末,便会有不少游客在此处体验古港口买办商品的场景。闭上眼,仿佛能看见当年繁盛时期的场景:清朝政府将黄埔港作为唯一开放的通商口岸,一群群金发碧眼的外国商人,带着珍奇珠宝走下游轮,因清政府规定他们只能在黄埔村范围内停留、活动,于是,黄埔村的巷口经常有老外出没,而黄埔村的村民也因此能讲好几句流利的洋文,每家每户甚至有不少各类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异宝……

  彼时以外贸著称的村落,今昔却显得有些许宁静。这样的村落改造、修缮,笔者认为是可取的。在文化遗址本身得到很好的保护基础之上,村貌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名人故居也得到了较为良好的修缮。而在改造的过程之中,并没有出现强拆等违反村民意愿的行为,当地村民与政府、学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着村落改造的顺利实现,商业有进驻,但文化却保存完好,黄埔村,正是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完美结合、平衡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晏磊

  南方日报记者 晏磊

  实习生 王姝童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