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品展览 >> 揭秘百年前成都人生活:豪华版八抬花轿亮相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品展览 >> 揭秘百年前成都人生活:豪华版八抬花轿亮相

揭秘百年前成都人生活:豪华版八抬花轿亮相

作者:佚名      藏品展览编辑:admin     
豪华版八抬花轿 豪华版八抬花轿

  也许你常从锦江河畔走进四川大学校门,却未曾留意过在它之前的一座“珍宝”:“望江路19号”门牌。只要抬头看,“四川大学博物馆”几个大字就会映入眼帘。它是我国西南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从1914年美国学者戴谦和(D.S.Dye)为当时的华西协和大学筹建博物馆算起,它今年已有百岁。上世纪40年代,它就享有“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的美誉。在博物馆一楼600多平方米的民俗学陈列馆(以下简称“民俗馆”)里,以“婚、艺、书、影”为主题的展览有一种穿越时光的妩媚流丽:见证成都最后旧式婚俗的“镇馆之宝”八抬花轿,为清末蓉城最火的皮影戏班服务的道具、老成都人最爱用的冰裂纹窗格……行走其间,好似拨开尘土,处处能看见从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一个世纪前的老成都模样。

  豪华版八抬花轿

  50多件色彩艳丽的皮影

  见证上世纪50年代成都轿行渐远的背影

  这抬火红的花轿,占据着民俗馆最中央的位置。除了轿子,4顶轿夫帽和4个新娘装嫁妆的轿箱一应俱全,一股豪华瑰丽之气迎面袭来。也难怪,它可是民俗馆的“镇馆之宝”。据考证,它制作于清末,于1956年收购到川大博物馆。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正是旧式婚俗在成都彻底终结之时,这套从上草市街收购回的宝贝,见证了“抬新娘”这一民俗渐行渐远的背影。

  让我们来看看这抬轿子有多豪华———轿子全为木制,重达230多斤,原本为八抬花轿,但因为场地限制,现在只容得下4个轿夫的位置。这抬花轿除了侧面有两块琉璃瓦修复过,其余部分一直完好。轿帘是蜀绣,轿顶有70多把木刻火焰,里面镶嵌着小圆镜子,取“辟邪”之义。内容更丰富的是两侧轿窗,是覆瓦状的玻璃内画,内容取自川剧传统曲目,左边是《盗红绡》《断机教子》《貂蝉拜月》,右侧是《天河配》《三难新娘》《长生殿》中《乞巧》一折。川大博物馆陈列宣传部主任陈长虹揭秘说,玻璃内画意味着要把极细的笔从玻璃上方伸进去,从下往上倒着画,工艺难度极高,“整个轿子装饰非常满,几乎没有一点空隙,这是典型的清代花轿。”但她也说,坐进如此漂亮的花轿并不舒服,因为密闭性太好,会有些闷。

  据川大博物馆介绍,这花轿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好、最完整的花轿实物,虽然实际价格不可考,但能确定的是,一定是家庭条件中等以上的大家闺秀才用得起的。曾有参观者听完后一直感叹:“这简直就是当时的‘宝马’和奔驰嘛!”陈长虹笑着点头:“对,跟今天结婚一样,‘宝马’‘奔驰’都是可以租的。”就像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新郎用花轿接新娘是旧式婚礼必需的环节,就像今天结婚,男方要请车队上门接新娘一样。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轿子几乎都是租来的,所以才有了轿行的存在。当然,除了租轿子,轿行还能租仪仗队的服装、轿箱,甚至还有新娘的全套礼服。陈长虹打趣说,“轿行就相当于今天的婚庆公司。”

  然而说到轿行,这抬花轿代表的,就是一个时代远去的背影———这抬花轿收购于1956年的成都上草市街一家名为“鸿发号”的轿行,老板姓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政令层层下达要求取消旧式风俗,结婚坐轿子也算其中之一。可能因为成都身居西部内陆,这些风俗的消逝速度相对缓慢,但到上世界50年代末,旧式婚俗也走到了彻底终结之时。比如收购这个轿子时,就是“鸿发号”快破产关门之时。

  50多件色彩艳丽的皮影

  对,皮影戏曾经在成都非常繁盛

  周瑜打黄盖、地狱十殿图……这些制作于清代光绪、宣统年间的皮影挂在被玻璃罩住的墙上,距今已超过百年光景。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皮影的色彩依然绚丽———墙上的灯一亮,火红、翠绿、明黄等颜色愈发鲜艳,好像昨天才用颜料上了一遍色。有参观者问陈长虹:“这些是在后期修复时重新着色的么?”她惊讶地回答:“怎么可能!我们不会这样对待文物的。就算它色彩逐渐消退,也是历史的痕迹。但从现在来看,它们的颜色确实还保留得很漂亮。”

  事实上,民俗馆现在展出的50多件皮影大有来头,它们是一家叫“春乐图”的皮影班的全套道具,除了皮影,还收藏了这个戏班的唱本。在清末民初,“春乐图”是成都人气极高的高腔皮影戏班,就开在当时下东大街的李锦伦茶铺里。当时,“春乐图”还给自己设计了个标志,就是今天所说的“Logo”———一顶圆形伞盖样的东西撑开,下面是张灯结彩图案,大红色。在著名皮影研究专家江玉祥教授的考证中,四川皮影是中国南派皮影的魁首,这里的人们爱皮影戏,跟爱喝茶一样,他们还俏皮地称呼为“灯影儿”。

  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成都的皮影极盛。每到夜间,街上处处都有演皮影的,路上来往的行人站在街边看就可以了。清朝末年,成都还专门成立了好几家专门演皮影的剧团,此后的很多川剧名角儿都是从这些戏班中“出道”的。一个完整的成都皮影戏班,至少有200个影人、100多件道具和配景,它的场景跟川剧类似,一桌两椅,比较抽象化。当年,“春乐图”所在的东大街,就是皮影一条街,逢年过节很热闹。

  据陈长虹介绍,成都的皮影特别大,一般皮影只有20~30厘米,成都的能达到50厘米以上。“北方用驴皮做灯影,比较薄,所以相对小。但我们用的是牛皮,很厚,就切得比较大,这会导致人物关节特别多,加上人物胡子用马尾做成,演出中神态都能有展示,特别逼真。”而江玉祥教授还给成都皮影之“大”找到了两点原因:一是皮影在露天演出,看的人多了队伍就排得远了,皮影太小看不清,自然需要变大;二是雕一幅大皮影不容易,很花钱的,这也说明当时成都人“不差钱”。

  1932年之后,这项民间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150多年前的冰裂纹窗格

  带你走进百多年前的成都普通人家

  自古以来,中国都讲究四平八稳和对称的审美。但在民俗馆中,有一种展品却打破了这种传统:冰裂纹窗格。窗格里,竟然是各种斜状的小横条交相拼在一起,组成全图后,像是冰块裂开后的图案,其间点缀着红色梅花,煞是好看。展厅里最大的一幅窗格,也是冰裂纹的,不仅有两平方米,还是铁制的,中间还画着一幅“独占鳌头”的圆形图。陈长虹说,这些都是成都清末的窗格,距今150多年。而这种冰裂纹,早在宋代就很流行了,它是成都很常见的一种窗格图案,普通家庭也会用,在上面糊上层层白纸来遮挡视线。“虽然中国传统讲究对称,但这种冰裂纹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打破了对称美有时的沉闷感,也有接近自然的意思”。

  川大博物馆收藏的窗格,几乎均拜博物馆筹建者、美国学者戴谦和(D.S.Dye)所赐。他对川西的窗格非常感兴趣,当年常在成都近郊收集,为此还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窗格的书。这本书后来在哈佛大学出版,而这些窗格则保留在了川大博物馆。

  同时,民俗馆里展出的纸张也很有看头。也许你会奇怪,一张纸有什么好看的?然而,川大博物馆的纸张还真有这种神奇魅力———每张上面都印有暗花图案,这种暗花图案要透过光才能看到,有点类似于人民币上的水印。它们全部由上世纪40年代全国顶级鉴赏家杨啸谷捐赠。馆内展出的最大的一张暗花笺,是双龙纹的,背后的灯光一开,纹路清晰可见。陈长虹告诉记者,这种工艺一般有两种制作办法,一是在纸帘上用线编成纹理,凸起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发亮而显于纸面上;另一种则是将雕有纹理的木制或其它材料的模子用强力压在纸面上,现在的水纹纸就是依照这个原理制成的。 

  小/提/醒

  川大博物馆百岁生日,各种展览免费看

  筹建于1914年的川大博物馆,今年已有百岁。

  博物馆现有文物5万余件套,包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其中尤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方面的收藏最有特色,称誉国内文博界。2005年5月,博物馆新馆落成,坐落于锦江河畔,与望江公园为邻,展馆分4层,目前设有考古学陈列馆、石刻艺术陈列馆、民俗学陈列馆、民族学陈列馆、书画艺术厅、古代瓷器厅、古代服饰艺术厅等,展区面积70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近2000件。

  由于今年是100周年馆庆,所以博物馆在10月向市民免费开放。开馆时间为周一到周日上午9:00~下午5:00,地址为望江路19号(四川大学东门侧),公交车19路、35路、335路可达。联系电话028—85412451,028—85412543。(记者 江浪莎)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