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访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刘曦林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访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刘曦林

访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刘曦林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临帖图  纸本水墨设色  45厘米×100.6厘米  2008年 临帖图 纸本水墨设色 45厘米×100.6厘米 2008年

  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实习记者 周 荃

  刘曦林是美术史论家、书画家。1942年出生,山东临邑人,早年启蒙于书画家张茂材门下,就读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前身),深得于希宁、关友声等教诲。后在新疆《喀什日报》任美术编辑;1978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起,于中国美术馆从事美术理论研究、书画创作,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院副院长,《美术》杂志编委、中央美术学院特邀研究员、山东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省美术馆顾问;著有《艺海春秋—蒋兆和传》、《蒋兆和论》、《中国画与现代中国》、《20世纪中国画史》等。

  丹青之路

  齐鲁大地自古儒家根盛,对中华文明的艺术发展影响深远。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谓《武》则尽美而未尽善,以美善合一为标准,提出了人格艺术领域的“尽善尽美”学说。“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孟子抓住美的愉快本质,不仅深刻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感官美、形式美,还深刻揭示了理义美、道德美,指出了二者在快乐感觉上的相通性,并阐释了“共同美”的普

  遍美学意义。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继承先秦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提出美是“文”,既是“道”的一种形式客观存在,也是心灵的显现,具有主观因素。刘曦林是从这片土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学徒,他说,山东的文化滋养使他在无形之中得到全方位的艺术修养启蒙。“这不同于技术启蒙的具体可见,艺术的滋养是千年文脉的传承,它无形无影。你身处其中,寻

  常巷陌、街头巷尾,一砖一瓦间都传递着无声的历史。听起来或许会觉得有些夸张,但当你走在齐鲁大地上,会着实感受到那份厚重。”

  刘曦林自幼喜欢画画。“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刘曦林在泉城成长的岁月里邂逅了诸多名家。曾经指点过季羡林、黑伯龙的张茂材是刘曦林绘画艺术路上的启蒙老师。“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初中以后受老师的影响远远大于家庭。我很幸运,遇到了先生。”据刘曦林回忆,茂材先生的板书大气恢弘而演讲精彩动人,艺术修养深厚广博,别具韵味:写绿柳垂崖是“高悬青帚拂地理”,写红荷出水曰“倒提朱笔点

  文”。老先生以其高深的诗书画修养征服了刘曦林,成为他的第一个偶像。自此,黑虎泉边砖石路上,十亩园内碧草丛中,都留下刘曦林为恩师牵纸磨墨的身影,文人书香丝丝沁心入髓。进入暮年,刘曦林感怀恩师教导,撰《独标写意 余音未穷》一文纪念张先生,该文收录于2012年出版的《刘曦林艺术印记》一书。

  考入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后,刘曦林师从于希宁、关友声、黑伯龙、张鹤云、吕品等,齐鲁文脉自诸位先生的言传身教铸入了他的灵魂。不仅如此,当时的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涵盖音乐、戏剧、舞蹈、电影放映等各个学科,使刘曦林的艺术

  养不局限于美术,而是通过耳濡目染在综合的艺术界域成长。他认为,文化是一种积累,书画乃“文之极”,母土、母校养育之恩乃齐鲁文脉之传承。中国的艺术讲究顺其自然,如道家所崇尚的无为而治。“一定要尊重艺术规律,切忌拔苗助长。”刘曦林如是说。

  在山东艺术专科学校读书期间,刘曦林是学校艺术壁报《艺术学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艺术学徒”一词出自鲁迅著作,是鲁迅介绍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的艺术时对中国青年艺术家的称呼,也是刘曦林对自己的一个界定。“艺无止境,到现在我依然是艺术学徒,艺术‘老’学徒。”他笑道。

  爬格生涯

  刘曦林与文字的情缘可以追溯到他在济南一中向张茂材学习的岁月。“张先生强调诗词书画全面修养,这给了我极深影响。”在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办《艺术学徒》壁报时,他自己也常撰文写作,不时有文章刊登。1963年,刘曦林分配到新疆《喀什日报》担任美术编辑,曾兼事文字、摄影、通联。他深深明白“艺术要到生活中去”的道理,赴疆伊始即学维吾尔语和老文字。边疆生活在刘曦林的回忆里百味杂陈:也曾快乐于对黄胄艺术与宗教关系的悟得,为以后撰写《黄胄与新疆》、《司徒乔与新疆》奠定了生活基础;也曾为了深夜写美术字、绘制报头题花而累得满头大汗,到年终却要检查成名成家思想;也曾于最底层见识民间最古老的风情遗俗,又机缘巧合为周恩来总理拍照……这一切的起落浮沉都成为他生活的积累,为日后研究美术理论和美学思考奠定了坚实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史论研究贴近人生,深化人文内涵必要的修养。

  1978年,刘曦林幸运地作为新时期第一届研究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师从王琦、金维诺等,以美术理论兼中国现代美术史为研究方向。他认为,研究一位艺术家的价值与贡献,首先要将其置于美术史的链条中,置于作者所处的文化时空里,才能获得宏观的、历史的、理论的把握。刘曦林的学位论文研究的是中国人物画大师蒋兆和与其作品《流民图》。由于在当时蒋兆和的个人历史和作品定性引起极大争议,不仅学院老师劝阻刘曦林更换题目,连蒋兆和本人也对他说:“不要以我作毕业论文,不然会影响你的毕业成绩和分配。”然而刘曦林秉持学术认真的精神和山东人的执着坚持了自己的选择。经过考证研究,他提出对这一重大艺术史现象的三个评价原则:首先要看作品本身内容;第二要看作品的社会效果;第三要看艺术家一贯的艺术倾向。令他欣慰的是,这件在“文革”中被批判为反共卖国大毒草的巨制,如今已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美院毕业后,他一直在中国美术馆从事研究工作,多年任研究部主任。他以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为主,其中也涵盖对中国美术馆事业历史与现状的思考。三十多年的工作中,他饱览古今中外经典,史论结合,撰文数百万字。1986年,他受命起草的中国第一份美术馆工作条例—《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至今沿用,改动甚微。后来,他参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主编新中国第一部美术年鉴《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参与策划“二十世纪中国画展”“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展事,出版《中国画与现代中国》、《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刘曦林卷》等学术论著,为推动中国近现代美术事业做出了贡献。2010年,他因主编北京《美术志》获得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此际,这位糖尿病患者值喉癌术后恢复期,正在审读其新著的校样。

  刘曦林认为,做研究是美术馆各项任务的前提。20世纪是古今中外交汇的节点,思潮迭起,流派纷争,如何梳理美术史,客观处理艺术领域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意义重大。2012年5月,由刘曦林所著,记叙晚清、民国及共和国百年间中国画的专史《20世纪中国画史》出版问世。刘曦林说,艺术史并不一定是发展史,而是演变史。“画事不尽然是大高于小,繁高于简,它有从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却不一定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该书洋洋50万字,附有900余幅精美配画,图文并茂,全面书写了20世纪中国风起云涌的美术思潮及各地域、门类、风格流派的画家、画事,并对中国画前途的论争发表了独到见解。

  回归书画

  “研究使我少画,却也使我知画。如今年龄大了,我希望再次回归纸墨之间,减文事而增书画,以颐养身心。”耳顺之年,刘曦林住进了里仁街新居,自称是“以‘糟蹋纸’为业的里仁老民”,拟专事书画。

  其实,多年来他从未放下心中挚爱的中国书画,经常在研究之余进行书画创作,被誉为“舞文弄墨”的两栖才子。长期从事美术理论及史论研究,深悟艺术规律,使他修养深厚、学识广博,集众家之长,于作品中展现出清劲高雅的艺术风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认为,刘曦林的绘画作品可概括三点:一是立意新颖,二是为象精妙,三是笔墨风格简劲爽快。谈到赏析刘曦林作品的感受,他赠诗道:“简笔泻真情,水墨恣浪漫。迁想注文思,写意求新变。”

  刘曦林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擅行草书,多书自家诗文,且常有画意寓于书法结构之中。从2008年起,刘曦林重拾大学时期习惯,每晚必写一小时大字才入睡。借由挥洒笔墨的机会,他重抄老诗,再认古字。“古人讲话精炼,很多字是我们穷尽一生都无法真正认识的,比如对‘道’‘一’‘艺’等字的感悟,是随自身年龄和修养的增加而不断有新的理解。”

  2012年5月,刘曦林在他策划了数度展览和藏品陈列的美术馆,举办了名为“刘曦林艺术印记”的展览,与人不同的是同时举办了《20世纪中国画史》首发式。人们认识了这位写心的学者型书画家,但他还是他,他不可能彻底回归书画,他还有太多文债。他在开幕式上引述李可染的话:“七十始知己无知”,又开始了说艺术老学徒的新篇。

  醉心文墨 孜孜不倦

  实习记者 周 荃

  刘曦林喉疾初愈,不能讲太久。但在那个夏日的里仁书屋,伴着一壶陈年普洱的茶香,他用洗练、准确的语言将一生的卷轴铺展开来。那客观平淡的口吻仿佛是史家剖析别人的生平过往,却又在偶尔的回忆追溯中流露出纯真的情感。谈过艺术学徒的孜孜以求,聊罢美术史论家的严谨客观,最后他一言以蔽之:“艺术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美术馆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听,不是喜欢,不是挚爱,而是早在多年的追随和研究中融入血液骨髓,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他这些年来阅览群书,提笔不倦;醉心文墨,华章百年。

  先生是感性的,只有感性,才会在听了青年歌手比赛后为歌词中“花儿笑了”“牡丹爆了”这样的字眼感受到跃然鲜活的画面,萌生去宁夏“听花儿”的打算;也只有感性,才会在家中与窗前水仙为友,写下“两袖清风君与我,一缕香魂我予君”的清雅诗句。然而,先生也是理性客观的,在著写《二十世纪中国画史》的过程中,字字斟酌校对,为了一个年份的准确性查阅多本典籍,资料卡片更是积累成堆。他说,“艺术家可以放浪形骸,随心随意;但是美术史家不行,必须多积累、少空谈,尊重艺术规律。”

  写史要客观严谨,但是艺术创作却是感性、不讲道理的。这一对似乎是矛盾的两面在刘曦林身上却是那么和谐统一,甚至相辅相成:艺术的实践为他对史论研究打下扎实根基;而博览古今巨著对先生的书画创作益处甚大。于是,人们就先生的多才给了他不同的称谓:“学者型的艺术家”“艺术史论家”“两栖才子”……但我想,最确切的形容无非是他自己的那句话:

  一个将艺术融于生命的人。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