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彼得·海斯勒《奇石》:使用边角料的艺术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彼得·海斯勒《奇石》:使用边角料的艺术

彼得·海斯勒《奇石》:使用边角料的艺术

作者:佚名      宝物评论编辑:admin     

  如果是边角料,难不成只落得个煮成杂烩的命数?倘若有人着意将它摆弄成拼盘,用什么调料才可以诱惑得人们食指大动?彼得·海斯勒(何伟)的《奇石》就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自从《江城》、《寻路中国》问世以来,彼得·海斯勒笔端勾勒的中国社会世态,在当今纪实文坛赢得了声誉。《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用“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这样的词语点了个赞,亦非虚夸。凭心而论,这位美国新闻人声名的崛起,借助的正是“关注”与“思想性”。这本《奇石》亦然,只是它扫瞄、聚焦的除了现代中国,还有美国、日本、尼泊尔、埃及……一个个篇目跳跃着出场,颇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节律。

  如果你是从《江城》、《寻路中国》结识彼得·海斯勒的,那么说《奇石》中的文章,是他此前采访的边角料,至少不是空穴来风。《江城》是彼得·海斯勒以一个外来者—美国和平队员的目光,与涪陵小城劈面相遇,犹如江流相遇礁石,种种涟漪、波澜、漩涡被他秉笔直书。《寻路中国》则是在看似苛刻的对照、比较中,“质疑”着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现状。作家的写作风格犹如人的指纹,无法改变。《奇石》依然写实,叙述者本人一本正经地绷着脸,没有半点喜怒哀乐的表情闪露,然而幽默感盎然流露于字里行间,即便那幽默染上了几分黑的色彩。而且,严谨仍然是作者思维的底线。

  《新城姑娘》中24岁的艾米丽,是《江城》中的彼得·海斯勒任教的涪陵师范学校最年轻的学生,她走出了家乡,前往昆明、入深圳,她的来信是作者一点一点勾勒中国新兴城市故事的源头,诸如深圳的优点和缺陷,内地知识女性在深圳痛苦的转变过程。《奇石》一书中,像《新城姑娘》这般以《江城》、《寻路中国》中的采访对象或采访地点为基础,进行补充、扩展而铺叙成文的,还有《胡同情缘》、《永沉江底》、《四重奏》、《中国巴比松》等多篇。他的写作,偏重文学又时时渗透着政论性的思索。

  在《奇石》中,彼得·海斯勒的文字视野,不再仅仅扫瞄中国。例如,《肮脏的游戏》通过美国志愿者在尼泊尔的行迹,回顾美国和平队的前世今生,他没有放弃追问和反诘:“美国极其善于在世界其他地方搅起波澜,而对引发反效果的事情却表现得无动于衷”。《铀寡妇》披露了放射性材料污染科罗拉多州铀旯湾镇的生活环境,文字同样发人深省。

  作为多篇新闻报道的合集,说《奇石》是精品荟萃有吹捧之嫌,可是作者的视角和写作手法富有启示意义。无论是《海滩峰会》、《桥上风景》、《突袭美国》,还是《广场上的清真寺》、《阿拉伯之夏》,都值得看看。由此你也领略了彼得·海斯勒使用边角料的手段,他竟然逃脱了煮杂烩的命运,生生端上一份色香味不输正菜的拼盘。

  《奇石》/美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4月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