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玉石 >> 翡翠玉石 >> 薄意艺术发展三个重要时期:石与画的交融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玉石 >> 翡翠玉石 >> 薄意艺术发展三个重要时期:石与画的交融

薄意艺术发展三个重要时期:石与画的交融

作者:佚名      翡翠玉石编辑:admin     
名石欣赏 名石欣赏 名石欣赏 名石欣赏 名石欣赏 名石欣赏

  图/福建东南拍卖

  薄意是一种从浅浮雕和阴刻等技法演变而来,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寿山石雕刻样式,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雕刻、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因其刻画精细,蕴涵诗情画意,注重经营布局、讲究空间取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品质,与士大夫、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味相投,又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视觉与触觉感受,备受历代文人的欣赏与厚爱,尤其金石学家、书画家、篆刻家群体对其情有独钟、推崇备至。作为寿山石雕刻中的一门艺术形式,自清康熙年间开始,薄意的形成与发展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这一历程凝聚了好几代雕刻艺人的心血和艺术创造力,使其以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寿山石雕刻中占据重要位置。时至今日,薄意的雕刻手法不但得到了雕刻艺人很好的继承,并且通过他们的创作推动了薄意雕刻技法的不断丰富与创新,使其成为寿山石雕刻中最富画面感与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在薄意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有三个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自清康熙时期始,到林清卿之前的两百多年间。这一时段,薄意的艺术形式处在初步发展时期。此时的寿山石雕刻技法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突破,除了圆雕、高浮雕、镶嵌等技法的日臻成熟,浅浮雕、阴刻的雕刻样式也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以杨璇、周尚均为代表的雕刻创作群体,极大地发展了寿山石雕刻的技艺,并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提高了艺人们的社会地位。这其中,周尚均在印台四周雕刻浅浮雕锦褥纹和环边不断纹与其他图案,成为薄意的雏形。随后的乾嘉时期,金石考据之风兴起,三代青铜器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案纹饰也被引入寿山石的雕刻之中,促进了博古样式的发展。同时,这些图案的造型与视觉因素也被薄意所吸收,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同治、光绪年间,“西门”派艺人潘玉茂兄弟,专事深刀雕刻,继承周尚均遗法,结合阴刻与浅浮雕的技法,在印章四周雕刻纹饰图案以掩石疵,为了不损名贵石料尤其是田黄石的质量,雕刻层次越来越浅,使得雕刻手法离浅浮雕渐行渐远,在前辈的基础上奠定了薄意雕的基础。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虽有一批石雕艺人对薄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努力,但还是处于依附地位。龚礼逸《寿山石谱》有载:“石钮亦多立兽,间刻写意山水,树木用大浑点,谓之薄意。”由“间刻”可知,薄意只是在雕刻中充当“配角”而已。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已有“写意山水”、“树木”等图样出现在石头之上,可谓功莫大焉,他们的突破也为薄意在后来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寿山石雕刻中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林清卿时期。林清卿在薄意艺术的发展中可谓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最大贡献是把中国绘画的构图原理与意境引入到寿山石的雕刻中。龚礼逸所著《寿山石谱》记载:“林清卿,郡之西关外人,现年近六十矣。初学画,弃而攻石。其刻画不作杨周陈法,自出新意。以工笔、山水、人物,施之石上,刻成图画,作凹凸状,即俗所谓薄意者。”从中我们发现,不仅林清卿将绘画施于石上的事实得到印证,而且也透漏出他早年具有学画经历的重要信息。据记载,林清卿少年时曾师从“西门派”陈可应学习雕刻技艺,二十岁左右转而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几年后又转回石刻专攻薄意。由此可见,其学习中国绘画的经历促使了薄意雕刻技艺的拓展,使之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除此之外,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之下,与林清卿来往甚密的文人圈子对他的创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传统“秀工制”在当时福州的盛行,林清卿得以进入福州最具文趣雅好的大户人家,得其赞助而专心创作。据记载,林清卿先后为陈宝琛的侄孙陈书常和“回春药局”的老板吴元做过“秀工”,而凭借主人的地位及其优雅的社交环境,相继交往到吴任之、陈子奋、潘主兰等书画界名流。与这些具有专业绘画技能和较高的审美情趣的人物交往,使得林清卿的薄意雕刻有了较高水准的鉴赏团队。并在日常交往中,耳濡目染中国绘画的技法要领与意境追求,进而促使他在薄意创作中大胆创新,把中国绘画的构图原理和线条“搬”到石头之上。通过刻苦的努力,天资聪慧的林清卿逐渐掌握了整体画面的宾主、开合、呼应、繁简、疏密、虚实、露藏、参差、强弱、轻重等关系的处理,使薄意雕刻不仅具有了中国绘画的画面效果,而且更具层次性和节奏感。在此基础上,他更是巧妙地将“六法论”等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原则融入雕刻之中,用不同的材质与工具表现出传统绘画的高妙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福州本地工艺美术的发展,为林清卿的薄意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得以吸收其它工艺门类的艺术养料来丰富与提升自己的创作。这其中,留青竹刻对寿山石薄意雕刻的影响最为突出。作为文人雅士的文房器物,竹雕在明清之际文人社会发达、文人画繁荣的时期,也不可避免地与中国书画发生了联姻关系,推动了雕刻中的留青技法的大步发展。福州作为民间工艺的重地,竹器雕刻活动源远流长且有较高成就,相继出现了陈茂才、叶三珂等竹雕大家。以他们为代表的竹雕艺人群体所创作的留青作品得以在世流传,而这些留青作品所呈现出气象万千的世界,对以林清卿为代表的薄意雕刻者带来新的视觉冲击与内在启发,进而在薄意雕刻中借鉴其技法和艺术表现方式。

  林清卿穷其毕生精力投入到寿山石薄意雕刻之中,经过他的努力使薄意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样式,他所取得的成就世所公认并使后来人难以超越。与上流文化人士的交流,以及对文人书画、文人情趣的吸收与体味,使得林清卿的薄意作品在当时的寿山石界别开生面,充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除了雕刻技法与形式,我们仅从他常用的刻题就足见其人文情怀之一斑,如《羲之爱鹅》、《东坡玩砚》、《米癫拜石》、《竹林七贤》、《香山九老》等等,都成为林清卿经常雕刻的题材。林清卿在薄意艺术上的成就,影响到了整个寿山石雕刻界,而他的技法以及人文追求在后代中得到传承与发扬,促使寿山石雕刻在中国工艺美术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第三,改革开放以后。在抗日战争以及随后解放战争的影响下,寿山石雕刻事业在建国前后跌入谷底,虽然艺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但还是有一部分艺人坚持创作,使得寿山石雕刻得以传承。在方兴未艾的新时期,寿山石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集体化特征,1955年由郭功森、周宝庭等16名老艺人联合成立“福州郊区寿山石刻生产小组”,1958年成立福州石雕厂,进行集体创作。进入“文革”时期,这些创作活动被迫停止,只有少数艺人在私下秘密进行。但这些不利的环境都没有割断寿山石的技艺传承。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积压多年的创作动力被集中激活,加之交易市场的逐渐形成,使得寿山石雕刻再一次进入到一个繁荣的时期。

  作为寿山石雕刻的一个独立形式,在经历了时代动荡之后,薄意艺术得以延续并迎来了又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西门派”艺人王炎栓、王雷霆、林棋俤等人,继承林清卿的遗志与薄意雕刻技法,并在传承的同时也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建国后出生的林文举等人更是继承了前辈的薄意技艺,并且做出了新的探索与拓展。在同时期的“东门派”中,林友清的薄意探索对这一流派有着开拓性的意义。他秉承家学,把浮雕技法与薄意艺术的结合推向新的高度。作品矫健华丽,清新隽永,富有创意,由此人们称誉其为“东门清”。其子林寿煁继承家学,其作品用刀尖利、画面层叠、意境纵横,在薄意雕刻中独树风格。随后的郭懋介、郭卓怀父子,都于薄意雕刻中取得较高成就。值得注意的是,与林清卿时期的文人社交团体相比,这一时期特别是建国后出生的一代雕刻家,往往在继承家学的同时,还有学院的学习背景。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薄意艺术中所独具的文人趣味,并且在创作中充实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作为寿山石雕刻中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薄意的产生与传承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尽管遭遇了不同的时代机遇,但由于数代艺人们的努力,它才得到继承与发展。而正是这历史的考验与时间的证明,才使我们感受到这一门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种艺术生命力之中,一直存在的人文传统是其生命的灵魂所在。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