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影像 >> 影像艺术 >> 旧京故影:百年回望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影像 >> 影像艺术 >> 旧京故影:百年回望

旧京故影:百年回望

作者:佚名      影像艺术编辑:admin     
《老人和驴》   照片中拍摄的驴,其实是老北京所说的“脚驴”,是用来出租拉客人的。直到解放前,“脚驴”一直是北京城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老人和驴》   照片中拍摄的驴,其实是老北京所说的“脚驴”,是用来出租拉客人的。直到解放前,“脚驴”一直是北京城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坐轿子的甘博》   在北京生活的日子里,甘博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 《坐轿子的甘博》   在北京生活的日子里,甘博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 《筒子河里采莲子》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7年至1919年,工人们正站在河里采摘莲蓬。据专家推断,这些工人应该是受雇于皇室的。当时为了维持清朝末代皇室的日常开销,皇家宫苑中的一些林木水塘“承包”给了工人,以获取收益。   《筒子河里采莲子》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7年至1919年,工人们正站在河里采摘莲蓬。据专家推断,这些工人应该是受雇于皇室的。当时为了维持清朝末代皇室的日常开销,皇家宫苑中的一些林木水塘“承包”给了工人,以获取收益。 《着老虎服的小孩儿》   作为社会学家的甘博,自然不会放过那些传统民俗活动的场面。这张照片拍摄于端午节,当时戴虎头帽、穿老虎鞋是一项传统节俗。  《着老虎服的小孩儿》   作为社会学家的甘博,自然不会放过那些传统民俗活动的场面。这张照片拍摄于端午节,当时戴虎头帽、穿老虎鞋是一项传统节俗。 《观火台》   图片中高高的观火台,是当时京城常见的消防设施,用于观察火情。专家从画面判断,这张照片大概摄于东四牌楼一带。  《观火台》   图片中高高的观火台,是当时京城常见的消防设施,用于观察火情。专家从画面判断,这张照片大概摄于东四牌楼一带。 《骡轿》   当时北京的街头,既有传统的人力车、驼队、脚驴和骡轿,也有汽车和电车。其中,骡轿最常见于德胜门外,是当时京郊百姓进出京城的重要交通工具。  《骡轿》   当时北京的街头,既有传统的人力车、驼队、脚驴和骡轿,也有汽车和电车。其中,骡轿最常见于德胜门外,是当时京郊百姓进出京城的重要交通工具。 《戴枷的男子》   照片拍摄的是一个戴着枷锁的男人坐在一位僧人身边。很多人以为这个男人是名囚犯,但专家发现,他戴枷锁其实是为了还愿。  《戴枷的男子》   照片拍摄的是一个戴着枷锁的男人坐在一位僧人身边。很多人以为这个男人是名囚犯,但专家发现,他戴枷锁其实是为了还愿。

  本报记者 李洋

  在经历了长达一百年的辗转之后,114张老照片远渡重洋,回到了它们的诞生地——北京。

  今天“一百年前的北京社会——西德尼·甘博摄影图片展”将在首都图书馆开展。此次展览由首图与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在展览中亮相的114张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初,其创作者是当时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在他的镜头下,一百年前发生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历史事件、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日常劳作等被一一定格。透过这些照片,人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久远的历史,回望一座城市曾经历的点滴往事。

  西德尼·甘博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早在1908年,年仅18岁的他就曾与家人来华旅行,并且第一次用相机记录下他在这个国度所目睹的许多新鲜场景。此后,他又曾于1917年、1924年和1931年三次来到中国,并且在这里进行社会学研究。每次来华,他都会停留两到三年的时间。日积月累,他竟然拍摄了多达5000余张的照片。

  甘博曾出版过一部学术作品,名为《北京的社会调查》。书中,他仅仅使用了极少部分照片作为配图。如果不是因为一个意外的发现,他的大多数摄影作品也许难以重见天日。那是在1983年,甘博去世15年之后,他的女儿在纽约家中的阁楼里发现了一个红木盒子,其中装满了这些古老的硝酸胶片。

  随后,甘博的女儿成立了基金会,雇佣专业档案人员整理照片。2006年,这批照片被甘博后人捐赠给杜克大学。去年底,杜克大学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周珞,杜克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系副教授洪国钧联系到首都图书馆,希望精选其中的北京题材作品举办展览。今年适逢首都图书馆建馆100周年,这些来自100年前的照片无疑是一份难得的礼物。

  这些来自一百年前的影像资料保存得如此完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其实,硝酸胶片是一种非常易燃的胶片,幸亏甘博当年把它们放在了具有防潮防蛀功能的红木盒子里,而且他家阁楼又很避光,使得这些胶片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有意思的是,那个盒子内侧还附有一张纸,上面是甘博为很多底片所做的注释。略微可惜的是,这些照片经过数字化之后,已被保存在杜克大学恒温恒湿的专业储藏室中。此次来京展示的照片,实际上是数字复制品。

  这些百年前的老照片来京,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原来,甘博在拍摄之后,只为部分照片做了非常简单的注释,这些只言片语无法解释整张照片所涵盖的内容,画面中的大量信息,还等待着中美两国研究人员去辨识。

  几乎在布展的同时,辨识工作就已同时展开。首图前副馆长、北京历史专家韩朴就发现,这些被标注为北京题材的照片中,有个别作品记录的并非北京的影像。他举例说,一张题为《拉渔网》的照片,其实拍摄于北戴河。还有一张《火车隧道和城墙》,表现的是火车穿城墙而过的景象,据专家考据,也不是在北京拍摄的。

  另外,虽然甘博是一个“中国通”,但他对于北京百姓生活中的细节之处仍不是完全了解。一张题为《戴枷的男子》的照片,拍摄的是一个戴着枷锁的男人坐在一位僧人身边。很多人以为这个男人是名囚犯,但韩朴发现,他戴枷锁其实是为了还愿。而一张《老人和驴》的照片中拍摄的驴,其实是老北京所说的“脚驴”,是用来出租拉客人的,直到解放前,“脚驴”一直是北京城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随着展览进行的学术交流,已超出这些图片本身。周珞介绍,1925年春,甘博曾拍摄了妙峰山庙会的盛况。这段录像共15分钟,记录了五虎棍、舞狮、大刀、长枪等花会朝顶进香的热闹场面。昨天,周珞已请中国社科院专家观摩了这段影片,影片的清晰度和丰富的信息令专家们倍感欣喜。

  此次展览将展出至6月30日,展览结束后,中美两国学者所辨识和研究出的新成果,将被及时补充到相应的图片注释中去。另外,6月19日下午,首图还将举办讲座,韩朴、洪国钧、周珞等专家将共同为观众讲述甘博的故事。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