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铜器 >> 青铜器知识 >> 品析《鬲与鬲文化》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铜器 >> 青铜器知识 >> 品析《鬲与鬲文化》

品析《鬲与鬲文化》

作者:佚名      青铜器知识编辑:admin     

  由陕西学者鬲向前和他的女儿鬲江慧两位鬲姓后人著作完成的《鬲与鬲文化》,是一部有关“鬲”这个重要礼器的历史题材考古、研究的文史科学专著,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对鬲与鬲文化做出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鬲与鬲文化》出版后,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评价说:“本书使鬲几乎湮灭的历史得以复活,使许多散乱的历史碎片得以复原,给人以知识性的收获。”本期特别收录了部分专家观点,以使更多读者能对这本书有更深的了解。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出土的兽面纹分裆圆肩铜鬲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出土的兽面纹分裆圆肩铜鬲

  2008年冬,鬲向前同志将他与女儿鬲江慧的新著《鬲和鬲文化》书稿示我,征求意见,并嘱咐提出评议。由于这是一个考古题材性质的书,而且是“鬲”这个重要历史题材的研究,我就欣然接受下来。很想在这里面了解和学习一些讯息和知识。待我读了书稿后,始知向前同志是鬲姓族系的后裔,关于鬲文化材料有丰富的积累并研究有素,始知他们写这部巨著的微言大义是:怀着追亲念祖的亲情、热爱祖国文化发展的激情和弘扬中华古文明的豪情,带着历史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而着笔为墨的。特别是对“鬲”这个具有特殊历史地位的文化类型品,浓墨重彩地写一篇这样内容宏富的大文章,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作为考古界的一个老兵,对他们父女有如此高尚的志趣和毅力而写考古文化题材的宏文巨篇,表示感谢和敬意! 我欣慰地读完了本书后,深深地感到,这是一部严肃的文史科学论著,是一部前无古人的开拓之作。本书是以“鬲国”这个古老部落方国史实为背景,以考古学文化中的“鬲”的真实文化类型品为主轴,详确地阐述了几个重点问题:

    1、对鬲这个活跃的文化类型品,作了科学的考古学的研究,并对它的社会历史功能作了周密的论述。

    2、对鬲国的兴亡史作了陈述,并揭示了以物证史这门新的史学门类,可以开拓的巨大潜力。

    3、阐明了鬲的演变,在中国物质文化史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地位。其论述是历史的科学的和实证的。以下我就书中提出的一些重要问题谈些感想。

1974年在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伯矩鬲

1974年在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伯矩鬲

  一、

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对鬲和鬲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消逝的过程,以及各时期发展变化的特点和社会地位、社会功能及其作用等全程地、历史地、科学地作了论述,活像一部对鬲这个古文化类型品的长篇“传记”。它从一个早期人们日常生活用的烧水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烧水锅),渐进演化成国家社稷祭祖、祭神的礼器,以及后来成为以鬲经营而获得封爵立国成为方国部落的首领,所有这些情况在书中都作了详细论述,这种传奇性质的历史事件,在古器物群中,是罕有其匹的。 作者对鬲和鬲文化的发展史作了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和论述,他是以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其研究实践取得的成果为依据而阐明的。这也是作者付出功力较多较大的部分,值得我们重视。作者首先对原始时代龙山文化时期鬲登上历史舞台的创始阶段,各氏族部落文化共同体的时代界区和类型特点,工艺制作技术均作了详细确切的论述,并谈了它出现的时代背景和鬲作为主要炊具的出现在人们物质生活上所起的巨大变革作用。 到了夏、商、周青铜器时代,始用铜制器,鬲的地位有了历史性的飞跃,从生活用具而晋升为宗庙祭祀用的礼器、神器。鬲和鼎、簋等一样成为国之重器。商周时期,是它达到繁荣发展时期,其形制、纹饰和特点,皆有明确的形制和构图,不同时期和场合皆有其相应形体和特点,适应于不同的生活和祭祀场所。其后鬲的形制也复杂化,有四足、方形、附耳、无耳鬲以及西陲戎人独特形制的鬲等多种形态。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因生产发展,生活需要,鬲氏先民在鬲的使用过程中,作了改进,在利用鬲的炊煮功能上,新制了甑和甗两种器物,蒸和煮两种功能较鬲的作用大大前进了一步。 一直到汉代,真正进入了铁器时代,釜(即锅)的出现,鬲的身形退出了历史舞台。作者在《鬲的嬗变》一章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辩证的,科学的。在古礼器中,鼎和鬲占很大比重,这是合乎人们事之以生祭之以礼的古旧习俗的。自然融于宗教礼仪的民俗之中,作者认为明代的宣德炉,是鼎、鬲最后的“退休站”,鬲成为庙宗祭祀用的“香炉”,这样推断可能是对的。 本书在论述鬲和鬲文化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功能时,附有一批精美而有典型意义和文化蕴蓄的鬲的照片,可以帮助读者对内涵的理性认识。这些珍贵照片是鬲族形象三千多年历程发展变化的图像和记录,使读者能更很好地了解到演化的面貌和世系。不管是陶制的还是铜制的,它们的质料和用途各异,但其社会功能是同一的。这在中国鬲文化史上和制鬲史上,是最有规律和考古文化集群中独成体系的一文。到了青铜时代,鬲已成社会公认的礼器和神器,有一定权势的宗族、家族皆可自制器物以享用之。如“黄夫人鬲”和“杜伯鬲”等均是。 鬲作为器用,是饮食文化的产物,它走上历史舞台,充作生活用具,由于它是三只袋足聚于一颈的独特形制,因其发展变化的多功能性质而为众所喜用,因此到两三千年前的铜制器皿时期(商周时期)它就跻身于礼器和神器之列,乃为世所重。后代学者,研究论述之作品记载于部册,以其传世之广而用途之多也。而揆其主要者有两部:即苏秉琦先生上世纪之中叶所著之 《瓦鬲之研究》(论文)和鬲向前同志父女所著之《鬲和鬲文化》。前者开鬲研究之先声,以器物本身形制演变的时代和特点,作考古学的基本研究。后者则以鬲之社会功能及其族群历史与文化为主轴,集多元功能研究之大成,并识时务之变,应形势之需而酬世之宏文论著也,辉耀于今日。当然苏先生与向前同志论著不能同日而语,惟二者皆跃起于三秦大地,具皆陕西文史研究之荣辉也。

二、

鬲,这个古代人民生活的用具,确实很奇特。尖底器、圆底器世界各地都可看到,但三足组生一起而成用具,惟鬲是膺,实在宝贵。由于它的独特形制和多功能用途,向为人们所珍视,特为考古学家所重视,这是我们祖先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创造发明,也是鬲氏先贤的荣绩。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对此器很感兴趣,他认为鬲用三个尖底瓶并在一起支撑而烧水做成的。这是他的推测,多数人还是首肯他的见解的,如果是这样形成的,这也算一个有创意的巧思,那么鬲的前身应追溯于仰韶时代,而且按中国文化本土论,也有道理。这样它的渊源可追溯到七千年,至少距今5000年(仰韶尖底容器的消失在距今5500年左右) 。在龙山文化后期,它的一支变为有鋬有流的鬶和盉,繁荣发达于齐鲁和江淮东南一隅。至今这类器物仍为江左有特点的器类之一。它们和鬲、鼎为叔伯兄弟,殷周青铜器时代,鬲已跃升为国家大典祭祖的礼器和神器之一,多以铜质铸制,民间则以陶制为主。 在鬲发展的后期,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有鬲氏的后继者,根据时势的发展、生活的需要,在不断总结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对鬲作了加工改进,在原来烧水功能的基础上,加上甑和甗两种用具,组合成了人们生活炊事一套完整的家具,既可祭祖祭神,也可作生活用具,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这是有鬲氏家族成员的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因此每当我们餐饮时,应该想起有鬲氏给我们赐泽的恩德和功绩。 作者在第五章鬲的异变一节中,阐述了鬲在发展变化的历程上,由于文字的发展,技艺的进步,礼仪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鬲在不同时期起了很大作用,证明它的历史行程的重要性和典型性。直到汉代初期,锅的问世,代替了鬲的功能,鬲退出了历史舞台,似乎是销声匿迹了,其实它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也没有被人们遗忘,它仍然活在人间。由于它的独特功能与随世应变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它已不占庙堂高位,辞别通都大邑,避居于那些遗世而独立的乡僻壤垠里,为山居民众分忧解困。这里我要讲一个与鬲偶遇的故事。 1976年春,我回北京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正好这时北京所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联合发掘沁水下川的细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当时主持工作的牛兆勋同志叫我参与这一重要文化的发掘工作,从1976-1978年连续三年,颇有收获,除正式发掘许多丰富的石器遗存外,在调查文物和民俗方面还有重要收获,其中主要的一项是发现了当地人还保有龙山、殷周时期用鬲等的遗风习俗。晋东南一个四面皆山,中间为谷地的沁水、阳城地区,较为闭塞,当地的习俗是,房子一边,有一个大的方形的灶炉台和我们的灶头高低差不多,灶台上有几个出火口,灶台为方形或长方形,有3-4平方米,比我们用的大一倍多,上面周围放一围用的“锅”,有圆底锅,有三足器等炊煮器,也有鬲形器,统叫锅。有用铁制,间或也用陶制的,有意思的是各有用途:有一人锅、二人锅、五人锅,多少人就用多大的锅做饭,和我们的习惯不一样,很可能这是古俗流传下来的,吃饭是围着灶头转,没有饭桌子。从这里我们也可知道古俗的一些情况。这种现象,民族学上称 “文化岛”。中国古语 “礼失求诸野”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古代的东西(习俗和用具)在偏僻的地区也许还可能找到遗留或应用。

三、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简明扼要地论述了鬲文化的发展,促成鬲氏族及部落方国的形成,并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对当时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最后走到消亡的必然过程。 作者在第五章鬲的嬗变和第七章鬲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中谈了鬲的重心价值,说了鬲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将鬲的发明作为人类生活方式或文明发展重要性的标志,作者屡述了鬲对饮食文化的贡献,对汉字发展的贡献,鬲对铸造艺术的贡献,鬲对礼仪文化的贡献。在这里谈了鬲的真正的社会功能和地位,它是文化类型品中最活跃的一个文化因子,在不同文化范畴和时代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证明它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典型性。从这里我看到向前同志观察问题以及对鬲这个文化类型品的研究的精详周密,这体现了作者的理论功力,也体现了他对鬲这个文化类型品认识的深刻和观察问题的穿透力。 作者在“鬲文化发展的启示与思考”一章中,提出他在鬲研究全程中体悟到的那些重要的体验和认识。这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以及哲学等诸方面,都有精辟的见解和论述,这些对我们正在拓展知识领域的年轻人,开阔思想,恢宏观念和深入研究问题,裨益是有的。 鬲的可贵之处,就是它一出世,就是原始社会交易中的“准商品”,是人们生活中、人们集群中十分活跃而长期存在的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这就是它的历史地位。从龙山文化一直到夏商周及以后各时代均如此,其地位和贡献可谓大且久矣。 在政治学方面,他认为鬲国的出现是中国最早国家形成的雏形,是家国同体、忠孝相通的宗法制度的产生,并说这是家天下政治文化的根源。 在文化学方面,他认为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是物质文化透过精神文化而形成的,可以从此看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之光和他们的生存状态。可以看到民族形成的历史和今日生活方式的渊源,鬲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表现,他提出了:

    1、鬲在中国远古时期已经成为文字的最早载体;而且鬲对中国汉字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这里他举出汉字中有“鬲”字的形象字根,组伴而构成的汉字一大群,说明鬲在汉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远古文化的交融。说明对鬲的研究有益于深化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史的认识等等。

1990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虢季鬲

1990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虢季鬲

  四、

作者根据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史例,对鬲国的兴衰过程作了论述。这是考古史迹和古史传说整合研究所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本书重要的内涵之一,因为鬲作为饮食具而列入国家的重器是古器物群中少有的事例之一,值得重视。 作者按中国古史传说通则,以实物史绩而得名的事例,认为鬲国是有鬲氏所立之国,因制鬲制陶而发达起来的,是夏代的五个部落方国之一。据史书记载,循史考迹,确有其国,鬲国为少昊之后,偃姓之国,夏代封侯,是华夏族群东移融合诸族而建的部落方国,夏代封侯,历夏商周三代,而延续下来。战国时属齐国,约3000年历史,是华夏文化东浙的孑遗,并在华夏族融合中起了作用,他曾佐禹治水以安民生,很受少康器重。史传太康之世,因失政而被杀。鬲氏家族受少康之召,全力扶助少康中兴,这是鬲氏家族最光辉灿烂的一页历史,据史科与史迹的整合考察是可信的。

五、

我认为向前同志和他女儿的《鬲和鬲文化》的出版问世,可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姓氏是有悠长而很深的历史埋藏,是值得开发的文化宝库。我希望不论在何岗位工作,只要有条件和力量能做这方面的事情的同志,都应像向前同志父女这样奋力而为之,也都是值得我们尊敬。

栏目导航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藏品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