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铜器 >> 青铜器鉴赏 >> 伯多父青銅盨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铜器 >> 青铜器鉴赏 >> 伯多父青銅盨

伯多父青銅盨

作者:佚名      青铜器鉴赏编辑:admin     

伯多父青銅盨

    高21.59厘米,口17x259厘米,周晚期,西元前9-8世纪。

    仲义父盨青铜器全形拓本

    仲义父盨,西周晚期器。器内底篆书10字:“仲义父作旅盨永宝用 ”,盖铭同器铭,惟“盨”字后多一“其”字。光绪戊子(14)年(1888)夏,出土于陕西扶风岐山县,同出者有鬲四簋二。此盨椭方形,敛口鼓腹,两兽首耳,矩形盖钮,长方形圈足。每边中部有「 」形缺口,盖及器腹为瓦楞纹,盖口、器口及圈足饰卷云纹。此晚清全形拓本,年月不详。裱轴全三纸,上下纸无拓片。中纸拓片器高18.2厘米,宽29.6厘米;铭高11.9厘米,宽6厘米;盖铭高11.9厘米,宽6厘米。立轴装。

     盨,两周青铜礼器,其形制近似于簋,惟器通体作圆角方形。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郭沫若先生认为盨自名从“勺”,是用来盛羹的。于省吾先生认为盨之自名从“升”而非“勺”字,且尚有盨字写法从“米”,所以,盨是用来盛米的。此类器也有自名为“簋”、“盨簋”的,但目前没有见到簋类器自名“盨”的可靠实例,而盨的出现远远晚于簋,且存在的时间很短,因此,认为盨应该是从簋类中派生出的一种盛黍稷的盛食器。1983年陕西宝鸡县贾村塬扶托村墓葬出土一件方盨,其底部有烟炱,表明盨除了有盛食功能外,可能还有温煮的功能。

     盨的定名是根据此类器物的自名而来的。因为它的形制近似于簋,而它的名称不见于先秦典籍。《说文解字》有“盨“字,释义为“负载器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藉以负载物之器”,已非铜器名称。宋代金石学家称此类器为簋,而称簋为敦。清人钱坫开始将簋与敦区分,但仍将盨混同于簋,这种错误认识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直到1927年容庚先生在《商周礼乐器考略》中才说明了盨、簋形制的区别,而据其自名定其称。

     中国国家图书馆几十年间从公、私藏家手中收集了青铜器拓片3000余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全形拓本。全形拓,又称器物拓、图形拓、立体拓,出现约在清乾隆、嘉庆时代以后。全形拓的方法是:临拓器物前先仔细揣摩所拓器物,选择出更能代表该器物特征的最佳角度,然后用铅笔在准备好的绵联纸上画出「⊥」形图以表示器物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再在「⊥」形图上标出器物的高度、宽度点,并使两点延伸呈示出器物的方格形,然后在方格中标画出器物各部位的具体位置,并表示出近大远小的器物透视关系。最后按图上绘出的部位在所拓器物上若干次上纸上墨,完成全形拓。已知最早的从事全形拓的拓工为清道光初年浙江嘉兴人马傅岩。民国以来,以金谿周希丁所拓为最佳。

     仲义父盨原器为吴大澂旧藏,曾著录于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三代吉金文存》、刘承干《希古楼金石萃编》(器)等。此拓本有韩惠洵题跋并钤“惠洵”印。过去的著录中有称“仲义父簋”、“仲义父彞”的,定名有误。吴大澂(1835-1902),清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字清卿,号恒轩、愙斋。浙江吴县人。同治进士。精于金石学和古文字学,曾搜集钟鼎、玺印、陶器、货币等文字,撰《说文古籀补》,为古文字学重要著作。并撰《字说》,考释文字,颇有创见。又集录所藏各家彞器铭文拓本为《愙斋集古录》。以古物证历代权衡度量制度,为《权衡度量实验考》。另著有《古玉图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等。

栏目导航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藏品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