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雅贿可追溯至汉代:汉元帝时宫女花重金贿赂画工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雅贿可追溯至汉代:汉元帝时宫女花重金贿赂画工

雅贿可追溯至汉代:汉元帝时宫女花重金贿赂画工

作者:佚名      中国书画编辑:admin     
网络配图 网络配图

  古董商:拓本四两

  翁同龢:三两

  古董商:不行

  翁同龢:那不买了

  雅贿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在汉元帝时代,宫女不惜花费重金贿赂画工以求被选中,此后雅贿和雅好一起,流传千年。

  数百年前的古代官员,多以读书为进身之阶,自然都是文化人,便不乏用书画、拓本之类拉拢官员的,其中不仅有胡雪岩这样的“聪明人”,老早就洞悉了用古玩贩子做中介送礼的秘诀,也不乏因为一两银子拒绝天子老师翁同龢的“呆板”古董商,当然还有张之洞这样“劫富”的,坑了作恶土豪一大笔钱用来兴办实业。

  本报记者 陈玮 张榕博 实习生 周一

  找中介雅贿的招,胡雪岩早用过了

  藏书作画可以陶冶情操,也能经世致用,但如果把这些雅好“歪藏”,那便成了雅腐。

  在汉元帝时代,宫女不惜花费重金贿赂画工以求美貌,此事被认为是雅贿的源头。

  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嘉靖年间的大贪官严嵩的“雅贿”之好。沈氏说:“嘉靖间籍没严分宜(严嵩乃江西分宜人),则碧玉白玉围棋数百副,金银象棋亦数百副,若对局用之,最为滞重不堪,藏之则又无谓。”

  到了晚清,雅贿之风更加盛行。京城有个“琉璃厂”,专卖文房四宝、书籍、古董、字画。里面不乏名人真迹,价格不菲。不过,也有人甘愿高价买一些艺术造诣一般的作品。

  “这些字画大都是当朝一些官员所画,虽然艺术造诣平平,但是却能在市场上卖得高价,原因便是有人托市,借此向官员行贿,或是官员借此洗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杜贵晨说。

  相传光绪七年三月,胡雪岩来到北京。他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疏通中央政府,以达到清廷同意由他向洋人借外债300万两的目的。

  那时,满人宝鋆任户部尚书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胡雪岩想要借外债,必须打通宝鋆这一关节。胡雪岩想出了一个办法,与琉璃厂挂钩,由商家担任贿赂中介。

  胡雪岩事先打听清楚宝鋆家客厅挂着一幅明代唐寅的《看泉听风图》,他就到琉璃厂找到一个和宝鋆熟悉的人,让其去宝鋆家联络,告诉他有人喜欢他客厅里挂的那幅画,愿意以3万两银子购买。宝鋆心照不宣,自然顺利成交。

  就宝鋆而言,他只是把自家的字画交给琉璃厂商人,再由商人卖出,并没有直接收受胡雪岩的银子,这算是文人雅士间的人情往来,并未沾上铜臭。

  还有一些官员,古董知识有限,于是他人想要进贡,送的就是金银珠宝材料做的。一些西洋物件是送礼的选择,西洋时钟、打簧表、鼻烟壶都是雅贿佳品。

  二十年的大半俸禄都用来建藏书阁

  琉璃厂里晃悠的,不止打着“坏主意”的,不少官员是真心喜欢风雅的古物。

  翁同龢纵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也不得不为一两银子折了面子。他的日记中,有不少和琉璃厂的古董商讨价还价的有趣例子。

  1867年正月十四,翁同龢在琉璃厂见到一本汉代礼器碑的旧拓本,古董商索价四两银子,翁同龢把拓本带回家观赏后,出价三两,古董商不同意,翁同龢就把拓本还给了古董商。这一年,翁同龢在翰林院任侍讲,已经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每日出入紫禁城。面对高官的讨价还价,古董商少一两银子都不卖。而翁则觉得不划算,也就没有成交。

  作为高官不强行压价,作为古董商人不惧权贵,便不至于让雅好变成雅贿。

  在晚清动荡的时期,中央政府对人才的渴求已不同于以往,官员不能仅是出口成章的“花架子”,学以致用才能被委以重任。

  以匡济天下为己任,成为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藏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20余年时间中,他将自己的大部分俸禄用于购买孤本书籍并建藏书楼,唯一动用的“政府资源”便是他每到一地可以利用做官期间的便利广交名士,寻觅到好的书籍和版本。

  “书非读不能藏”,这是这位晚清封疆大吏的原则。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丁延峰说,“杨以增以读书治学促进藏书,又以藏书形成良好的治学条件和氛围,再以治学来提高藏书质量,最终形成治学与藏书之间的良性循环。”

  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藏书热之后,官员的另一大雅好便是出书。

  满清开国状元傅以渐便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等文献著作。曾国藩、翁同龢、左宗棠、龚自珍等官员,亦学亦官,今天留存了不少这些学者官员的著作,其中《曾国藩家书》更是被今天的人们喜爱。

  张之洞借润笔费宰土豪兴实业

  在科举取士、光宗耀祖的封建社会,官僚士绅以读书为进身之阶,这虽然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但在客观上造就了一种“读书——为官——为文”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繁荣的局面。

  从西汉至清末,封建社会官员的另一大雅好便是书法绘画,但能真正喜爱书法,并委以精神寄托的却不多。苏东坡有一段名言:“笔成塚,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能有这样的境界,绝非兴趣这么简单。

  在《曾国藩家书》中,详细介绍了练习书法的要诀,咸丰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曾国藩写道:日内颇好写字,而年老手钝,毫无长进,故知此事须于三十岁前写定规模。自三十岁以后只能下一熟字工夫,熟极则巧妙出焉。他禀告母亲,让弟弟写字养神的故事广为流传。

  虽然官员送字一般不收费,但其中也不乏借机牟利者。明朝中期后,社会上向官员购买墨宝和文章的风气已然不可遏制。经常有百姓向官员、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求字、求文。官员“勉为其难”地应承下来,写完后再半推半就地接受一大笔润笔费。到清朝,这股风气越来越盛,润笔费用越来越高,成为官场半合法的收入,占了部分官员收入的大头。

  不过也有借润笔费干实事的,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时期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因为兴建近代工业缺钱,就打起了润笔的主意。有个土豪的父亲生前名声极差,为了美化父亲生前的斑斑劣迹,他就想让张之洞执笔为父亲写个墓志铭。

  这一篇文章张之洞狠狠宰了土豪一刀,真是做到了一字千金——一字一千两。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