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试说妹至帖与大报帖合并的可能性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试说妹至帖与大报帖合并的可能性

试说妹至帖与大报帖合并的可能性

作者:佚名      中国书画编辑:admin     
《妹至帖》与《大报帖》合成图  《妹至帖》与《大报帖》合成图

  文/俞丰

  一件王羲之法书的精摹本日前在日本被发现,该帖现被称为《大报帖》。有一种说法认为《大报帖》与1973年在日本出现的另一件传为王羲之书迹摹本《妹至帖》“是同一件作品分割为两件”,《大报帖》就是《妹至帖》的后半段。本文作者根据其考证和经验,对两帖是否可以合并以及全文解读的问题谈了一些看法,并认为两帖存在合并可能。

  日本NHK电视台1月8日发布新闻,称一件王羲之法书的精摹本在日本发现,该帖现被称为《大报帖》。因信息之便,国人差不多在第一时间关注了消息,但我当时在网上看到的只是实物的模糊照片。1月10日,《东方早报》艺术版对此新闻作了跟进报道并专访了王连起先生,同时刊发了较为清晰的图片,这时我才得以见到《大报帖》的真实面目。据称,此前“书法江湖”网站版主“听梧阁”就认为,《大报帖》与1973年在日本出现的另一件传为王羲之书迹摹本《妹至帖》“是同一件作品分割为两件”,《大报帖》就是《妹至帖》的后半段。为此我特地检索了一遍网上的相关报道,细细玩味之下,觉得“听梧阁”的推测是很有道理的,这里将我对两帖是否可以合并以及全文解读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初步看法。

  据资料可知,《妹至帖》与《大报帖》都摹写在灰白色的纵帘纹麻纸上,前者高25.3厘米,后者高25.7厘米,两者仅相差4毫米,这是合理误差。仅从书法风格来看,两帖在笔法上是高度一致的,两者拼合后,行高吻合,行距匀称,一气融贯,赫然天成。又听梧阁从两帖的纸纹质地(抄纸过程中留下的帘纹)、边缘残损、横折痕迹等几个方面作了比对,均可证明两帖吻合。仅就图像而言,这已经是相当充分的证据了,若不是一帖裁而为二,这种巧合的概率几乎为零。网络是凝聚全民智慧的纽带,网络时代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大报帖》的讨论,或将成为一个典型。

  网上争论最大的,是两帖连缀后的帖文通读问题。这里根据我的考索和经验,来说说两帖是否可以通读的看法。连缀后的帖文或当断句如下:

  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

  魏晋法帖,去今已远,这里将其中一些今人比较难懂的词句试作考证如下:

  “羸(léi)”,指衰弱,病弱,老弱,这是古文中谈身体虚弱时的常用词。如《礼记·问丧》有“身病体羸”之语,陆机《平复帖》则有“彦先羸瘵”,王羲之法帖更有“衰朽羸劣”、“吾故羸乏”等语(见《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用例不下十处。“至羸”一词,则显然就是“极其衰弱”的意思。

  “情地”一词比较少见,大意是指置身之境地,多指心境苦痛。此词在王羲之其他法帖中可见,如《淳化阁帖》卷六《嫂安和帖》曰:“嫂疾至笃,忧怀甚深,穆松难为情地。”“穆松”是王羲之的侄子。又如《宋书》卷八十四《邓琬传》有邓琬檄文曰:“况孤忝惟臣子,情地兼切,号感一隅,心与事痛。”《魏书》卷六十三《王肃传》载王肃言:“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从句例可见,“情地”一词有心情极为痛切的含义。“情地难遣”即表示心中痛苦郁闷,无法排遣。

  “忧之可言”就是“忧之不可言”,指忧心之重,难以表达。“可言”就是“不可言”,这也是二王杂帖习用语,如《全晋文》卷二十二王羲之《杂帖》:“卿若便西者,良不可言。”卷二十三:“失此诸贤,至不可言。足下分离,如何可言。”卷二十四:“知足下数祖伯诸人问,助慰。绝不得兄子问,悬念可言。”又:“得司州书转佳,此庆慰可言。”“可言”即岂可言,与不可言、何可言同义,这是古汉语特殊的句法。

  “旦夕”就是早晚的意思。“营视”,意为看顾,照看。《晋书》卷八十八《颜含传》:“阖家营视,顿废生业。”《宋书》卷五十二《谢述传》:“及景仁有疾,述尽心营视,汤药饮食,必尝而后进。”《南史》卷七十三《范叔孙》:“范敬宗家口六人俱得病,二人丧没,亲邻畏远,莫敢营视。”看来“营视”一词用来指照顾病人,当时比较常见。

  “大报”一词比较难解,也是帖文中的一个重点。“大报”其实是古代的祭祀名,指冬至日在郊外祭祀上天,回报上天之德,是一种年末大祭。《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清代经学家孙希旦在《礼记集解》卷二十五解释说:“迎长日之至,谓冬至祭天也。冬至一阳生,而日始长,故迎而祭之。礼之盛者谓之大,祭天岁有九,而冬至之礼最盛,故谓之‘大报’。天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故祭天之礼以日为主,而月配焉。”可见“大报”是冬至的大祭,其意义在于回报上天之德。确定了“大报”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将两帖之语连缀,句子是“须旦夕营视之便,大报期转呈也”,意思就是说,为了便于早晚看顾妹的病情,所以“大报”之祭就要缺席了,希望你代我向官长转达此意。如此两帖上下通贯,文义豁然明了。

  “知不快”以下,转了一个意思。这是尺牍中的常见现象。从文义看,收此信的人曾给王羲之写过信,信中必定说到了自己有所“不快”之事。王羲之便告诉对方,你的不快,是因为你多愁善感所致。“情感”在这里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感情,而是由情所感的意思。

  帖文的最后几句,稍觉拗口。“如佳”是等好些的意思,这可以包括“妹”之病和对方之“不快”两层意思;“吾日弊”是我衰老疲弊;“为尔解日耳”,就是想与你消磨时间的意思,“解日”即消磨时日,言下之意,就是要去看看对方,说说闲话。整句话连起来,中间句子成分有所省略,大意是:等一切都好些了,我不顾衰老疲弊,也要去你那里聊聊。

  “日弊”、“解日”二词也见于晋人法帖,如《右军书记》王羲之一帖云:“六月十九日,羲之白:使还,得八日书,知不佳,何尔?耿耿!仆日弊,而得此热,忽忽解日尔。力遣,不具。王羲之白。”“日弊”、“解日”两个词在这一帖中也同时出现了。又如《晋书》卷七十七《陆玩传》:“臣已盈六十之年,智力有限,疾患深重,体气日弊,朝夕自励,非复所堪。”

  很显然,“日弊”、“解日”等词,都是老年人口吻,那么就此说连缀后的《妹至大报帖》是王羲之晚年所书,是否可以呢?我看没有问题,因为恰好还有一种旁证。根据资料考查,王羲之至少有三个妹妹,一嫁于袁氏,一嫁于梅氏,一嫁于曹氏。《阁帖》中王羲之的法帖多处提到“妹”,《右军书记》中也有许多帖反复出现了“妹”之病情,举数例如下:

  其一:“袁妹当来,悲慰不言。”

  其二:“妹不快,忧劳。馀平安。”

  其三:“姉累告安和,梅妹大都可行。袁妹极得石散力,然故不善佳,疾久,尚忧之。”

  其四:“贤妹大都胜前,至不欲食,笃羸,恒令人忧。馀粗佳。”

  其五:“贤妹大都转差,然以故,有时呕食不已,是老年衰疾,更亦非可仓卒。大都转差,为慰。”

  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被王羲之称作“贤妹”的,起初病情甚重,“恒令人忧”。后来病情似乎有了好转,“大都转差”,“差”通“瘥”,指病除的意思。但尽管如此,“然以故,有时呕食不已,是老年衰疾,更亦非可仓卒”,这是说,因为病根较深,尽管基本好了,还呕吐不止,这是老年人的衰弱所致,恐怕不是很快能好转的。

  以上第五则,不但为我们详细说明了“妹”病的始末缘由,而且透露了极为重要的信息——即说明了“妹”是“老年”,那么,王羲之也必是老年无疑了。笔者十分怀疑,王羲之所说的“袁妹”和“贤妹”可能是一个人,因为对不同的收信者,自然有不同的称谓。第三则说“(袁妹)然故不善佳”,第五则说“(贤妹)然以故”,很像说的是一个人,“袁”是夫家之姓,“贤”则是本名。又第一则说“袁妹当来”,可见羲之此妹正和他住一起,这就为《妹至大报帖》“须旦夕营视之便”一句下了注脚。

  最后,笔者试将帖文意译如下:

  吾妹病体极为衰弱,我心中苦闷,无法排遣,忧虑之深,难以言表。为了便于早晚看顾她的病情,所以冬至日的“大报”之祭就要缺席了,请代我向官长转达此意。得知你身体不适,一定是你多愁善感所致。等一切好些,我就算抱着疲老之躯,也要去你那里看看。

  如此看来,《妹至帖》和《大报帖》在文意上也是比较吻合的。如果要得出最后的定论,其实正如网友所言,以现代的科技,只须做纸质上的相关鉴定就可以了。至于是否唐摹本,则必须以原迹为据,从流传的信息和纸墨的特征来考察(编者注:故宫[微博]研究员王连起先生在接受《东方早报》专访时曾提出质疑,但也表示真正下结论要看原迹)。两帖的合并,等于是“并案侦查”,于此问题的考证也大有帮助。但因为帖在日本,国人只能望洋兴叹,徒唤奈何了。

  据祁小春先生《略谈〈妹至帖〉》一文说,《妹至帖》虽仅两行,中间其实也是有切割痕迹的,那么,《妹至帖》与《大报帖》的一分为二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这种“切割”名迹的现象,日本方面曾说是“作为鉴定古代书迹的比较资料”而做的“手鉴”,祁小春先生认为这种解释颇为勉强,他的推测,“‘切割’字行或许是为了方便摹刻上石(或木板)”。这种推测很有道理,法帖中此类现象不少。这也说明《妹至》、《大报》二帖的分离,可能是宋代以后的事,因为唐代是没有刻帖的。

  匆匆略考,疏漏难免。祖先的东西现身在海外,心中况味,正是悲喜交集,“情地难遣”!■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