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书法新闻 >> 中国书法市场正稳步上升 艺术收藏再发新枝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书法新闻 >> 中国书法市场正稳步上升 艺术收藏再发新枝

中国书法市场正稳步上升 艺术收藏再发新枝

作者:佚名      书法新闻编辑:admin     

    编者按:书法,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其深入人心的程度可谓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与之媲美的。书圣王羲之的名字,可能比画圣吴道子的名字要响亮得多。然而,书法更具抽象的艺术性决定了它的高欣赏门槛和收藏群体的小众化。因此,在历来的书画市场中,它始终处于位高价卑的尴尬处境。直到2006年中国书画市场进入理性调整阶段之后,书法市场才逐渐抬头。2007年和2008年,书法作品价格一直稳步上升。

徐渭 自书诗卷 手卷

    【市场篇】拍卖推动书法市场

    两年来,国人对于书法艺术的认知逐渐被培育起来,书法作品价格屡创纪录,这一点与西泠拍卖、北京匡时等拍卖公司的积极推动有着莫大的关系。业内专家表示,这样的势头还会持续下去,之后会逐步步入一个卖方调整策略,买家、投资者调整心态的时期,诚信的买卖双边关系和合理的价格体系将逐步建立起来。

    书法专场屡现

    2007年春拍,北京匡时首开《文字的力量--中国书法篆刻》专场,260件拍品成交率高达88%,成交总额为3353.05万元,其中文征明的《行草书诗卷》手卷在该场拍卖中以1111万元的高价成交。这一拍令业界书法爱好者们为之欢欣和鼓舞。自此以后,书法专场成为北京匡时的传统拍卖专场,至今已举办了5场,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持续性举办书法专场拍卖的拍卖公司。

    抓住热潮,2007年秋拍,匡时一举推出《明清书法》和《百年遗墨--20世纪名家书法》两场书法专拍。其中,《明清书法》专场中的帝王书法大受欢迎,成亲王的《行书河源纪略谕》手卷和乾隆帝《临董其昌行书诗册》分别以453.6万元和84万元成交。

    2008年北京匡时的书法专场再造佳绩,其春拍的《历代法书专场》成交总额达4587.86万元,成为匡时历届书法拍卖中成交总额最高的一场,4件拍品进入2008年中国书法拍卖成交前十榜单(见表一),其中唐寅的《行书自书诗》手卷以1120万元成交,位居榜首;吴宽的《行书杂诗卷》手卷位居第二,以694.4万元成交。

    或许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匡时2008年秋拍的《历代画家书法》总体只成交了865.65万元,当然拍品数量较之春拍减少了近50%,也是原因之一。不过,与之前相比,其精品和佳品成交价格依然呈上升趋势,如徐渭的《自书诗卷》手卷就以252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该场最高成交拍品。

    除此之外,上海嘉泰、上海朵云轩也都在2008年春季推出书法专场拍卖,其中朵云轩的《近现代书法专场》108件拍品,总成交额491.12万元;嘉泰的《古今名家书法专场》也拍出了441.34万元的成交总额,成交率达74.83%。其实,上海嘉泰早在2007年秋拍就举办过《笔有风雷·名家书法专场》,当时成交了435.12万元。

    虽然没有举办专场拍卖,但众多书法高价成交纪录都来自于西泠拍卖和中国嘉德这南北两大拍卖公司的书画专场,如2008年春拍,八大山人的《行书临河序》在中国嘉德以464.8万元成交;王铎的《草书诗卷》在西泠拍卖2007年秋拍中以1691.2万元成交,成为西泠印社拍卖史上价格最高的作品,并同时成为2007年国内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书法作品。

王铎《草书诗卷》

    从数据显示,嘉德和西泠的书画专场拍卖中的书法作品数量2008年来在不断增多。西泠拍卖总经理陆镜清就告诉记者:“2008年秋拍,我们的书法作品数量已占到书画拍品总数的40%。而这样的调整正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反应而来。”

    古代书法成拍场绝对明星

王铎《草书临古贴》

    从表一中不难看出,书法作品的高价纪录大多都在北京匡时、西泠拍卖和中国嘉德以及香港佳士得等拍卖公司产生。而且,古代名家书法是书法拍卖场上的绝对卖座拍品。这与2008年春季市场中国古代书画整体回暖的大趋势不无关系。如王铎的《草书临古帖》手卷以392万元成交,位居2008年中国书法拍卖成交前十榜单第6位;同样是该场拍卖,王铎的另外一件《草书、楷书临晋人书法册》册页则以313.6万元成交,位居该榜单第10。

    西泠2008年推出的“明清状元书法单元”也是一大特色,26位状元的书法作品,总成交价达145万元,有些作品拍到了10万以上。此外,西泠2008秋季以830万元落槌的宋高宗敕岳飞《起复诏》手卷,昭示着古代精品书法将引领书法市场走出阴霾。

    诚然,整体地看,现代书法比较走俏的多半是书画兼长的画家书法,不过这些人基本已经谢世,如弘一、溥儒、沈增植、林散之、黄宾虹、齐白石、郭沫若、张大千、启功、沈尹默、于右任等人的作品,价格指数一般都维持在数十万元之内,其中又多半在数万元乃至数千元之间振荡。

    【收藏篇】学术化:书法艺术投资收藏关键词

    书画批评家和鉴定专家高鸿也认为,将不同身份的书家作品分类,表象上看是一种拍卖的策划手段,但实际上是一种细化的学术行为。书法艺术其本身是一个文化现象,细化书家的结构体系会凸显数千年来不同结构体系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书法流派的产生及其演变的轨迹。对收藏家来说,也会在这一体系的架构中选择适合自己所要收藏的对象。总之,细化体系,是学术引导市场的理念的雏形,因而,收藏的学术化也将因此应运而生。

    他以为,没有学术内容的拍卖只是一种铜臭味很重的买卖行为,而没有学术化的收藏也只是一种盲目跟风的低俗投资行为。

    古代书法VS近现代书法

    综观近年来的书法拍卖数据,书法市场上的天价缔造者几乎全部来自明清及明清前的古代书法,在拍场上一直处在平稳上升之中,很少受资本因素的影响。不过,高鸿特别提醒,唐代书法几乎绝迹,宋元书法也只是偶露峥嵘,宋四家的苏东坡、黄山谷、米芾、蔡襄以及赵孟頫等人的作品真伪多有争论(事实上真迹确实不多,其中赵孟頫的赝品最为迭出);而明清书法是近年拍场的主要追逐对象,流量多,真迹和精品时有出现,但赝品居多,以董其昌、唐伯虎、王铎、文徵明等人为“重灾区”。如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王铎作品达近万件,大多是王铎的晚年作品风格的样式,如此数量实为不现实。由此,收藏家和投资者绝对需要格外小心、谨慎出手。

    书法家书法VS画家书法

    迹象和数据显现,被市场青睐的大多不是书法家之作,而是画家的书法作品和社会名人的书法作品,其中社会名人的书法作品升幅更快。究其原因,还听专家观点。

    一直专注于书画收藏的成兰认为,一般评价书法的成就高远有三个评判标准:第一,其作品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前人或者师承的痕迹;第二,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明显的时代感;第三、具有审美高度。这就是看似简单却为绝大多数的书法家一辈子都没能解决的难题,也是为何众多所谓的书法家被称为“书者”或者“书奴”的问题所在。

    然而,一个现象和事实却让人深思,如何才能解决书法艺术的法度、形式感和境界的难题,似乎只有在那些著名画家手里才能被轻而易举地解决。现代画家中具有较高书法修为和艺术成就的,北方有齐白石、徐悲鸿、启功等,南方则有黄宾虹、吴湖帆、张大千、溥儒、陆俨少、谢稚柳、唐云、来楚生等。再看清代的扬州画派,有近半数在书法艺术上都颇有建树。

    高鸿也指出,宋四家中,苏东坡和米芾既是官宦又是画家。也就是从苏、米开始,画家的书法一直是书法阵容的中坚。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徵明、唐寅、徐渭、傅山、倪云璐及至近现代的吴昌硕、沈尹默、吴湖帆等等都是书画兼长且建树颇高的双料艺术家。

    名人书法升值更快

    另外社会名人,如帝王、官宦和学者文人的书法也一直受到市场青睐。从王羲之、李世民、颜真卿等到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郭沫若、沙孟海等,他们都不是专业书法家,书法对他们来说是工作必须的写字,但他们的书法作品却会被市场认可并传世。就是因为这些人有政绩,有著作,有故事,他们的字有人文含量,哪怕是一些有过劣迹的社会名人,如李鸿章、郑孝青、汪精卫、周作人、康生等。

    而且,这类书法作品在市场中并不容易得到,比如弘一法师的书法,他出家后的书法作品得到的人没有几个。至于鲁迅、郭沫若甚至孙中山的书法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了。一旦现世,其价格便可想而知。如郭沫若1966年作的《行书节录李固遗黄琼书立轴》在08秋拍以28万元成交,足足高数估价2倍多。

    书法市场考验投资者眼光

    在为2008秋拍的书法市场作小结时,记者意识到,书法市场对于艺术品投资者来说是最有机会、也最考验其眼光的市场。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有三:

    其一,书法市场浩大。中国历代积累的书法作品可谓系列完备,从顶级大师的不朽巨作,到文人名家信手掂来的逸品,各种体裁、主题、样式与价格范围的作品都有,不管你是投资大鳄,还是业余收藏,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机会;另一方面,书法曾经是古代文人必备的谋生手段,十分驳杂,对其优劣好坏的评判,既涉及到专门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涉及到长期形成的文化素养与品味。

    其二,书法作品价格低廉。书法作品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咋舌的高价,但大多限于在拍卖场上难得一见的宋元时代的顶级大师的精品力作。目前市场上价格比较坚挺的,还是仅限于明清时代的名家名作。大多数书法作品价格,如果与绘画相比都相当便宜。可以预见,在数量浩大的书法作品中,会出现一些特定的市场板块,有比较迅速与大幅的上涨。

    其三,书法作品题材挖掘潜力大。价格低廉加上市场浩大,就有了题材挖掘的用武之地。仅以北京匡时为例,其所作的专场:“文字的力量”、“历代法书”专场,是以书法史为线索,以汉字造型的审美趣味为归依;“历代画家书法”专场,则追寻中国美术史书画合一的历史线索,显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百年遗墨”专场,则以文化名人的翰墨为指向。藏家完全可以按照类似的主题,形成各具创意的特色收藏,结果就会使那些书法作品大幅度升值。

    当然,这要考验投资者的眼光,要对书法作品的价值做出自己的判断。

    【评论篇】书画批评家高鸿:如何改变“重画轻书”之弊

    “佳书不如孬画”的潜意识在艺拍市场的作用力不可低估。书画批评家、鉴定专家高鸿认为,所谓“佳书不如孬画”,在人们的欣赏意识里是可以理解的。他说:“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这是人们对书法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有待提高’,过分地‘埋怨’收藏者的收藏意识和收藏品位,可能对激活人们在偏爱国画的同时重新认识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死结’会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适得其反的负面作用。”

    “重画轻书”难以改变

    他指出,如果拿林散之、启功为例,他们都是以其书名享天下,虽然他们的书作被收藏家所青睐和追捧,然在人们的收藏意识里,与其花钱投资其书,不如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价位收藏其画,这是无可厚非的。终究画作的艺术元素符号较之书作的元素符号更能撩拨各阶层人的审美感悟。因此,高鸿认为,尽管这与我们在梳理书画篆刻艺术史时“得出”的百年之内可能会出现百余位可以享大名的画家,不见得有数位能经得起“死亡淘汰法”淘汰的书法家的“结论”相违背,但是,人们“重画轻书”的收藏和投资意识是难以改变的。

    高鸿表示,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原先以书、印名享天下的书法篆刻家也拿起了画笔,继而又享有画名,如韩天衡、王镛等。他说:“这,不足为怪。历史上的吴昌硕、吴攘之、赵之谦、齐白石诸先贤,又有哪一位不是以其雄厚的书法、篆刻艺术的修养构筑了他们后来杰出的绘画艺术的审美体系?又有谁能强求收藏家对以上书画篆刻俱能、皆精的书画篆刻家的书、画、印作品作等价收藏?”

    当绘画遭遇新媒体艺术挤压

    21世纪绘画艺术正面临着新媒体艺术的挤压,书法艺术的前景也就不难想象了。对此,高鸿表示,这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中国书法,只有中国人能欣赏,其实质是因为中国书法艺术未能被各国人民广泛接受和普遍“运用”的别样的自我安慰。

    他说:“相对于绘画而言,当代书法的语言符号的确显得不是那么‘与时俱进’,可品、可读、可赏、可藏的书法精品难以产生。更为糟糕的是,当代书法艺术在‘官本位’隐形‘权力’的作用下,它被‘奸淫’的满脸晦气,而市场对‘书法价位’的认知竟形成这样一个荒诞的格局,即:书协职位越高,书法作品价位也随之增高。这一源于‘位高权重’的官场恶习的‘位高字贵’现象,其侵蚀的恶果使得书法艺术在如火如荼的艺拍市场的尴尬处境就越发凸现出来。这就是我国现行体制所衍生的‘政治地位=学术地位’的怪胎。”

    书法艺术应该敬畏

    因此,高鸿认为,当代书法家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识--书法是高雅的艺术,而不是庸俗的杂耍。如何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使书法艺术在高雅的前提下完成适应新世纪人们的审美需求的转型,是一个不短的磨练过程,需要从事书法艺术的人群潜心研究和苦练。他说:“磨刀不误砍柴,只有敬畏书法艺术,才有可能培养书法艺术的市场群体以及构筑新的市场空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

    董国强:书法市场会厚积薄发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2008年秋季,唯独北京匡时保持着他的书法专场拍卖,并以“历代画家书法”的细分概念推出。然而,该场拍卖拍得却不尽人意,100件作品只拍了800多万元。

    拍卖要有策划

    究其原因,董国强认为,金融危机是其中之一,其二便是画家书法作品价格过于便宜。他说:“近现代画家中书法作品拍卖价格超过1万元的不超过10个,如陈半丁、金北楼、郑午昌等人的书法作品,在今天算得上是一流的水平,但大多都不到1万元,连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的作品都卖不多。”在他看来,相对卖得好的,还是古代书法,高成交率和高价作品都在其列,但那是受益于古代书画板块近年来的快速上涨。

    董国强表示,历代画家书法专场,是让大家看看历代画家的书法水平,即使在唐云、谢稚柳这样的老一辈画家中,也是书画不分。而在当代中国画坛,却找不到几个书法水平高的画家。

    至今匡时已经举办了五个书法专场。董国强表示,拍卖行要做好,就要变被动为主动,并且能坚持下去,不管利润回报有多大,而这恰恰是整个行业缺少的。他说,匡时的书法专场每次主题都不一样,因为他始终觉得拍卖是应该有策划的,同时,把项目分类得很细,给买家提供了很多方便,这是基于拍卖公司的专业能力。

    期待厚积薄发的一天

    董国强指出,北方的匡时和南方的西泠,因为书法拍得比较好而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书法作品有不少天价,宋代书法与宋画比,市场未必弱于绘画,如米芾的书法作品与宋徽宗的画比,成交价会高于后者。这是基于历代对米芾的重视,被收藏家、宫廷追捧。康熙、乾隆时书法家地位也高于画家。但今非昔比,书不如画,这与现在的收藏家的文化水平有关。当代懂得书法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一流的画家与书法家的价格差距已经10倍都不止,而今后书法与画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董国强强调,书法作品的买家范围很广,有行家、当代书法家、学者、中小企业家、画家等,成分复杂.这几年还吸引了一些新买家,主要是中等收入的,且大多是出于收藏而非投资的目的。他说,书法的热,还是初级阶段,短时间内出现大的涨幅可能较小,但毕竟价格低廉,没出现过大的涨幅,其潜力是毫无疑义的。有一天会厚积薄发。

    【行家篇】陆镜清:细化分类让拍卖更专业

    不同与中国画的是,书法拍卖常常出现“概念性”分类。有按朝代分的明清书法、历代法书、20世纪名家书法;也有按流拍细分的诸如明清状元书法、名人书法、画家书法;还有按形制分的如对联书法、立轴书法、长卷书法等等。为何如此细分?这样细化后的作用是什么?对于书法艺术的传播和书法市场的推动又有着怎样的促进呢?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对此表示,对于过去一直没有被重视的书法艺术而言,现在已经开始面临好的市场机会。他说:“这两年中国书画价格呈现出明显的回归景象,人们也逐渐开始对书法有所重视。所以我们拍卖公司要抓住这种回归的机会,来引导书法艺术,推动书法市场。”

    他说,西泠拍卖一直在为书法艺术做着细致的分类,这样做才会有利于买家更好地去理解书法艺术。如清中期4大书家、二王书法、西泠八家书法等等都是他们近年来提出的书法拍卖主题。从而引导书法市场向更学术、更文化的角度去发展。

    对于西泠拍卖为何一直没有开设书法专场拍卖的疑问,陆镜清告诉记者,这个问题他曾考虑过多次,最后始终没有去做的原因主要基于两点。他说:“第一,书画本就同源,两者是互相交融,互相映衬的关系;第二,从商业角度考虑,书画不分家有利于拍卖不至于冷场。所以,我们往往都是让书法作品与绘画作品穿插交替着上拍。”

    他还指出,书法的价格是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而改变的。5年前可能会对一件书法作品能拍出千万价格而感到不可想象;如今王铎的《草书诗卷》拍出1691万元的价格已都不足为奇,因为大家对此作品已经能够做到一致的认知,既它是代表王铎一生艺术水准最高的一件书法作品之一.陆镜清说:“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与价值观息息相关,每个时期人们对于艺术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价位。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推向世界,也就是价值观的推介。”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