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画论 >> 艺术实验中“水墨精神”与文化身份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画论 >> 艺术实验中“水墨精神”与文化身份

艺术实验中“水墨精神”与文化身份

作者:佚名      画论编辑:admin     

一、缘起

  策划这个展览,是我多年来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水墨问题的一个阶段性小结。之所以说是小结,是因为我对当代水墨艺术问题的关注尽管由来已久,但毕竟当时也是黔驴技穷,想不出什么高招与独门暗器,与大家同在江湖上“华山论剑”——为当代水墨何去何从的困境开出灵丹妙药。而今,一去二十多年,由“八五美术革命”肇始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从“地下”浮出,闪亮登场,获取了“合法性”的外套,其成绩有目共睹。而水墨艺术的实验也结出了许多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不少建设性的个案。在这个时候来讨论水墨问题,应该恰逢其时吧?所以说这次展览,包括接下来“水墨的精神”系列展,都只是以往思考和关注的继续,而不是终结。

  讨论水墨问题,所谓水墨的“当代性”和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难点和死结。十年前,所谓实验水墨风起云涌的时候,我就与张羽、魏青吉、刘子建等艺术家热切地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记得皮道坚先生主编的一期《当代水墨艺术丛书》也专门评议过。综其所论,大家当时大致的观点和思路无非这么两点:其一,水墨乃国粹,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所以在今天操毛笔、水墨和宣纸者,自然拥有民族文化代言人的“合法化” 文化身份;其二,面对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滚滚红尘,古已有之的水墨不可故步自封,还需与时俱进,争取挤进当代艺术阵营,以获取“当代性”的通行证。在一个国际艺术的擂台上与西方人一争高下。

  其实以上所言的两点,看上去好像是给当代水墨找到了一个左右逢源、滴水不漏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但其中却暗藏着许多破绽,稍稍一捅,马脚就露出来了。首先,说水墨国画书法是国粹就大有问题,水墨是国粹,那文人画是不是?京剧是不是?故宫是不是?如果都是,那它们是不是也都代表着“民族文化”和所谓“东方精神”?这样代表来、代表去,实在是有点狐假虎威的嫌疑。说穿了,就是自己手上的活做得不好,技不如人,艺不如人,心虚——只好拉些高帽子来给自己壮胆。一个艺术家自己画画水墨,就像别的人画油画、搞雕塑、玩影像一样,完全是性相近、习相远的选择,水墨国画书法也好,油画、雕塑也好,还有所谓新媒体,本来都只是一些媒介与工具,无所谓“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先进”,艺术家只管拿来就用,为我所用,为创造所用,为何非要黑白分明地把它们归属在两个敌对的阵营呢?为何画水墨的就一定要扯上传统这个先人板板来垫背,拿个DV拍拍影像的就一定得摆出个前卫的嘴脸来吓人呢?

  当代水墨的“文化身份”问题,说穿了就是个吃里扒外、媚俗老外与忽悠国人的假问题。就像有的艺术家置身洋场,却处处以中国文化的传人自居,捣弄些奇技淫巧之类文化符号糊人,而一回到国内,又扮出一副“先锋”的“后学”嘴脸。这种里外通吃的艺术不是假问题是什么?

  还有就是所谓水墨艺术的“当代性”,也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提法。这种论调先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水墨就是传统本身的文化代码,不如录像、装置与行为那么“当代”,所以必须使之进入“当代”。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所带来的惯性思维:“当代性”成为艺术专制话语的一个标签,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其实,所谓“当代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藏污纳垢的垃圾桶,像莫兰迪那样的画家,你说他很“当代”,我看他未必会卖帐,因为“当代”不“当代”并不影响他作品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在范宽、八大山人、达•芬奇、歌德等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的也不仅仅是所谓时代的影子,事实上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超越它那个时代的限制,从而具有了某种与大自然相似的永恒性。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深刻而本质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天下一家,文化多元。艺术在当今也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语境,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同文化的交流、互渗与融合是今天艺术家实验工作遭遇的一个变局。对中国艺术家来说,那种二元的、对抗性的、非白即黑的思维模式无法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所以,必须寻求新的观看方式与思维方法。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意识到,自184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学习、拷贝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过程已经够漫长的了,回归身体感觉与个体日常经验的艺术倾向正在悄悄的抬头。这是伴随中国文化“现代性”重建进程中发生的一种可喜的变化,也是一种基于开放的心灵中涌动着的文化自觉。我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过程中,无时不在感受到这种文化自觉所带来的鲜活经验。我之所以把这几个展览以“水墨的精神”命名,就是想通过对最近这二十年来艺术实验中的一些特殊力量进行探究,以期弄清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自我生长的原始动力和成因。所谓艺术实验中“水墨精神”只是其中一个困惑我很久,但却是充满智性乐趣的问题。对我个人来说,这个问题的探究早已超了学术研究的范畴,更是一个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讲的“安身立命”这些个人心性问题有关的学习。

  就今天中国混杂无序的文化状态来看,至少我们所言的“传统”已经不是一元、而是多元混杂的。甘阳的所谓“通三统”就包涵了西学传统、中学传统和当下经验这些方面。所以,“传统”也是不断地被当下的种种实验改写和重新定义着。我之所以把“水墨的精神”第一回展的题目叫做“不是东、西”,就是不想正面回答“水墨的精神”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自掘坟墓的问题,显然不太符合中国人的性格与文化经验。

  韩湘宁先生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艺术家,经常往来于云南大理、台北和美国纽约等地。早先在纽约以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为华人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争得一席之地,而今移居大理,闲云野鹤。以墨点重写个人心史,人家问他:你画的是中国水墨还是西方油画?他常以:“不是东西!”作答。我借用他这句一语双关的妙语来作为这次展览的题目,实在是觉得它的准确、传神和机锋,很有些狂禅的意味。我受韩先生之惠,心存感激,不敢掠美,特此加以说明。

  二、人物谱

  前面说了,水墨艺术的实验历经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结出丰硕的成果。如今这个进程仍在继续。盘点历史,大致说来“实验水墨”与“现代书法”是其中的两股潮流。而“实验水墨”又以人多势众、观念先行而名噪一时。而“现代书法”因为囿于狭小圈子,未能成就大的气候,倒有些“地下活动”的味道。至于所谓“新文人画”,虽然名利双收,但毕竟是拾人牙慧,跟在古人屁股后面,找不出什么创造性的建树。

  我拒绝从时下流行的潮流中来考虑艺术实验中的水墨问题。因为我相信,艺术家个人的视觉经验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在艺术活动中艺术家所创作的一切都是从视觉派生的,整个艺术过程只是一种不仅受眼睛支配而且受整个人支配的观看模式。1986年贡布里希(E.H.Gombrich)在《时代潮流中的科柯施卡》一文中这样说道:“正是科柯施卡这种坚决的甚至挑战性的个人主义使他的艺术生涯在一个他认为是愚蠢和不人道的时代独具特征。让我们不要忘记,他的个人主义就是一种把他出生之前早已存在的各种相反的艺术思潮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的信条。”我特别喜欢“个人主义”这个说法,在中国当代艺术以水墨为媒介的实验中,董克俊、韩湘宁、何灿波、蒲国昌、魏青吉都是特立独行的个人主义者,也是有文化抱负、冷眼看潮的艺术家。

  董克俊的绘画具有一种原始的、本能的表现主义情绪。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成名的贵州现代艺术的领军人物,董克俊的艺术才情体现为自由穿行于各种媒介之间的综合能力。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版画强调艺术的形式语言探索,将原始表现主义体验转换为一种极具个人特征的生命形式。到了九十年代,艺术家以水墨为媒介所作的实验,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形式的“平移”,水墨自由流动和易变的特性,与艺术家晚年孤独寂寞的心境合而为一。所以更具一种肉身的原始张力和个人特征。

  韩湘宁的艺术对历史的叙述和表达独具匠心。他长年留居海外的经历所获得致的多元文化视角,使他对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观点怀有一种本能的警惕。他刻意混淆二者之间的分界,自由使用包括录像、摄影、行为、喷枪等手段进行实验。他移居云南大理后的创作,专注于历史记忆的个人表述,他将早年超级写实主义时期的喷笔彩点转换为手工的墨点描绘。体现了艺术家源自内心深处的中国文化情怀和恬淡悠远的美学品格。韩湘宁绘画中所叙述的个人心史往往带有一种淡淡的乡愁:正如那些飘浮在大理洱海苍山之间祥和的彩云。

  何灿波的个人图式具有一种崇高、庄严的宗教情怀。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的画面上就出现了一些抽象意味的人的肖像,这些图像既是艺术家形而上玄想的结果,也是他委婉表达“人性的沦落”这一人文话语的一种假借。但是,如果艺术家仅仅是将他的作品作为一个社会批判的文本来看待的话,那他的艺术就只是某个时期社会舆论的传声筒。何灿波绘画的独特之处在于,从语言实验的角度拓展了水墨艺术表现的空间,体现了一种建构性的文化抱负和开放的水墨观。他作品中诗意和浪漫情怀,体现一个艺术家身处变革时代的不安和困惑。

  蒲国昌的艺术从民间文化和草根精神出发,对水墨画的审美习惯和核心价值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新建构,他一反传统水墨画的孤高、冷寂和不食人间烟火,以一种类似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立场,通过对“地方性知识”传统和野生文化的重新发现,拼贴、重组、创造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风格。蒲国昌的绘画具有一种来源于身体的感性特征,同时又带有冷静的观念性思考。这样的矛盾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创作,从水墨艺术的实验性来说,蒲国昌的贡献在于他对所谓“水墨精神”独到的阐释和重新定义,有趣的是,这种独到的阐释和重新定义并非简单地回到所谓艺术的“原点”,对蒲国昌来说,葆有生命激情和自由意志才是他艺术的核心价值所在。

  作为“实验水墨”大潮中的一员,魏青吉的作品和艺术观念不仅与“实验水墨”中同伙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而且也和时下流行的艺术图式很不一样。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艺术家,魏青吉的作品具有一种开放、宽广的文化视野,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流行文化中各种图像随心所欲的利用和编排上,还有就是他在水墨媒材上所做的各类花样翻新的实验。魏青吉的绘画综合混杂了街头涂鸦、表现主义、波普、情色文化和文人墨戏等多种文化元素,使之具有一种“众声喧哗”的心理效果,他的艺术将视觉观看与生理感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代表了一种基于身体感觉的大众快感文化的兴起和七零后一代的文化立场。

  三、结语

  最后有个段子要给大家说一下,这个展览的题目“不是东西” 发到了K画廊,QQ上传回来的英文翻译赫然写做“Is not the thing”。再转译成汉语,意思是“不是个事儿”,不禁莞尔一笑,文化误读,语言是一大问题。不过后来想想,我之所谓“水墨的精神”本来就不分东方与西方,不分传统和现代,不分老年与青年,统统这些,原本就“不是个事儿”的!歪打正着,这个意思不正好就是我策划这个展览的初衷吗?

  声明了策划这个展览的学术立场,又对我所选择的五位艺术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点评,文章写到这里应该收场了。接下来的“水墨的精神”第二回展也在计划之中,很快也会登场的,我相信它也会是值得大家期待一场视觉盛宴。也希望它能引发些有意思的话题,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人性、也更有尊严。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