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古玩杂项 >> 千万册古籍价比黄金 亟待修复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古玩杂项 >> 千万册古籍价比黄金 亟待修复

千万册古籍价比黄金 亟待修复

作者:佚名      古玩杂项编辑:admin     

堆满书架的各类古籍

堆满书架的各类古籍

    我们一直以拥有“浩如烟海”的古旧文献而自豪。殊不知,由于保护乏力,它们正加速“衰老”,数十年后可能“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纸寿千年”,是用来形容古代手工制作的宣纸的词语,本是夸赞古纸抗老化、久不变色、卷折无损、不蛀不腐、可流传久远等特点;然而,现在往往提示的是,对于很多珍贵的文献,譬如宋元古籍文献,它们的千年大限将至,面临“要命”的老去。

    湖湘大地历史悠久,数千年岁月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典籍,流传下来的亦堪称宏富。近日,记者对我省两个主要古籍保存地--湖南图书馆(以下简称“省图”)、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师大馆”)进行了探访。

虫蛀面积较大,且整本皆有虫蛀现象的破损书影

虫蛀面积较大,且整本皆有虫蛀现象的破损书影

书页四周变色,出现酸化的破损书影

书页四周变色,出现酸化的破损书影

    贵!

    宋本古籍,价比黄金

    位于“省图”内的“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是我省为保护古旧文献专门成立的机构。记者从中心了解到,目前全省所藏的古旧文献大约有200万册,主要集中在“省图”、“师大馆”、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和省博物馆。全省善本古籍数量也不菲,约有6000部,其中战国、西汉帛书数种,宋元刻本估30余部,明刻本估2000部,还有不少珍贵湖湘名人稿本和湖湘名人家谱。

    1904年成立的湖南图书馆,百余年来,为湖湘文化典藏了丰富的文史资料与古旧文献,总计有70余万册古籍、10余万册民国文献。

    “省图”副馆长雷树德介绍,“省图”的宋元刻本有30余种,北宋的《陀罗尼经》为馆藏最早的刻本精品。“宋本书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是一两黄金一页,现在的价值更不可估量。”



    “曾国藩的原始手稿90%在我们馆里!”“省图”古旧文献中,湖湘名人著述手稿众多。其中包括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彭玉麟等清末湘军将帅的书信手稿2000余件。

    另外,“省图”还藏有许多珍贵字画。雷树德介绍,天津博物馆一位文物鉴定专家曾经到这里参观,看到一幅清代“四王”之一--王原祁的字画后说,此画单幅可值400万元。

    据了解,“省图”还藏有碑帖拓片4300余幅、字画7700余幅,经国家字画专家鉴定,其中不少为一、二、三级珍品,如南宋佚名团扇;明代祝允明行草书卷、董其昌行书册页;清代康熙扇面,王原祁、萧云从的山水立轴,刘石庵行书卷,何绍基楷书石鼓诗屏,翁方纲行书联等。

    “ 师大馆”的古籍,大部分系民国时期谭延闿、陈浴新、任凯南、杨树达等捐赠给当时国立师范学院的。加上1953年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所藏的古籍也划到了“师大馆”。“师大馆”现共有古籍20余万册、民国文献近8万册,有将近5000册善本。其中曾国藩和郭嵩焘的手稿尤为珍贵。

    雷树德认为,古旧文献的版本价值、文物认定价值,都还只是大家看得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文献对文化的传承作用以及文献对文化的复活作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在历史大动荡(如战争或天灾)之中可能会中断如亚特兰蒂斯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曾都是古人创造的灿烂古代文化,其文化的情形如何,在于后代通过考古挖掘找到其文献记录,从而考证其文化特质。如果失去了文献记录,这些文化也无从谈起。

书页被虫蛀,且出现老化的破损书影

书页被虫蛀,且出现老化的破损书影

    危!

    不是保护,而是抢救

    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录,却面临着老去直至“死去”的存亡危机。

    古籍的老化实际是一种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古旧文献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现在最紧要的已不是保护,而是抢救!一些古旧文献再不加以抢救,过不了多少年就会变成书砖或者灰了。” “师大馆”馆长罗益群说,“过去,只要不被火烧、水淹、鼠虫噬咬,就算是保护了,很少有人关注古籍保存环境和破损古籍的修复。”



    湖南师大比较重视古籍保护,先后定做了400余个双面樟木书柜,安装了空调,配备了防盗、防火报警系统和气体灭火系统。近几年每年投入十几万元进行维护。但古籍保存环境依照保护标准依然较落后。罗益群说:“古旧文献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不应只是学校一家的事,而应提高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层面。”

可是,古籍保护经费拮据,并不是“师大馆”一家面临的难题。

    按国家标准,古籍应存放在温度16摄氏度至20摄氏度、湿度40%至60%之内的环境中。但在“省图”,目前只有古籍善本能够享受到空调和除湿机设备的“关照”,具有恒温恒湿的保存条件。

    2010年8月中旬,长沙持续35摄氏度以上高温。就普通古籍与文献的保存,记者跟随2家图书馆工作人员,亲身感受了藏书库的环境。当室外37摄氏度高温,书库内的温度却达到了39摄氏度。因害怕光照,许多窗户还被工作人员用牛皮纸封了起来。工作人员在库房之中只能用蒲扇散热,连电风扇也不敢开,怕风损坏古籍。不过5分钟,记者已全身汗湿。

   “省图”历史文献部主任刘微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书库整栋楼内就铺设了空调管道,可空调开了一周,发现实在负担不起。仅启动善本书库的恒温恒湿设备,1天就需540元,1年的电费就是20万元左右。鉴于此,善本书库的空调每天只能开8小时。如果把其他8个书库都打开,费用太高。现在除了善本书,对其他古籍只能采取很古老的保存方式,如把窗户用牛皮纸封上防高温,把书柜用箱子垫高防湿等。

    书的寿命与纸张本身的质量密切相关,也和存放环境息息相关,温湿度是直接影响古籍寿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适宜的温湿度,不仅会直接导致古籍的损坏,而且还会加剧光、灰尘、氧化性气体、酸、虫霉等因素的破坏作用。

    最“要命”的是,长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日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的有85天之多,长沙4月份的湿度平均在84%左右,在没有温湿度控制设备的书库里,古籍1年中有1/3的时间承受着高湿高温的侵扰。

整本皆有虫蛀,封面破损的《心印皇经》民抄本

整本皆有虫蛀,封面破损的《心印皇经》民抄本

    危!



    “民国”断层,数年即现

    相较于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民国书刊最为“年轻”,学术界甚至不把它们归入古籍。但这些“年轻”的文献却由于“先天不足”,比古籍文献更加速趋近“死亡”。

    专家认为,影响纸张寿命最重要的因素有二:

    一是纸张本身的酸碱度;

    二是造纸时采用的原材料。

    刘微介绍,中国传统纸张有“纸寿千年”之说。主要是因为古代造纸在选料上多用麻或者植物的韧皮纤维,工艺也以手工为主,这样造出来的纸张一般为中性或偏碱,即便是遇到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腐蚀,依然能保存相当长时间。

    而民国正是手工造纸向近代机械造纸过渡的时期,造纸材料混杂,机械造纸制浆工艺落后,文献用纸多为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纸张酸性强,质量差,保存期短。

    另外,民国图书的装帧形式多数是洋装书,由于当时的装帧工艺还很落后,在使用过程中也很容易造成破损。根据研究,民国普通报纸的保存寿命一般为50至100年,图书的保存寿命为100至200年。

    我们在“省图”民国文献库看到,许多纸张已发黄变脆,严重的已经散成一堆,无法装订。有的甚至因虫蛀,偌大个洞穿越了书本的好些页。一些报纸经手指轻轻触碰,纸张上的碎屑就像酥饼渣一样往下掉。刘微指着书架上的民国报纸说:“如果还不加以保护,没有可行的新技术诞生,不到50年,它们就只能‘横尸’书架了!”

    雷树德说:“目前对民国时期文献的价值,社会上普遍认识不足。以为年代相隔不久,价值不大。实际上,民国时期是政治、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代,新旧、中西各种社会思潮在这一时期汇聚、碰撞,形成了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文化景观。民国时期的文献是一批极为重要的文献,其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

    罗益群介绍,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的原因,一些图书馆都曾主动清理销毁过一些民国文献,比如蒋介石、胡适、戴季陶的著作等,使得民国文献由于非自然原因消失了很多。

    据“省图”工作人员介绍,“省图”所藏的曾国藩湘军文献、谭嗣同改良文献、蔡锷民主革命文献等相当丰富。“毛泽东著作共有2600多种,特别是民国时出版的著作,很全,甚至有上世纪20年代的。”“但这些珍贵的文献正面临着加速损毁的严峻现实,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也许能看到甲骨文、敦煌遗书,却看不到民国时期的书刊。中国文献历史有出现‘民国断层’的危险。”雷树德说。



    “保护民国文献,改善古旧文献存放环境,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重要环节。安装空调设备,使书库保持恒温恒湿;装置空气过滤器,防止有害气体侵害书籍等,都是延续其寿命的有效方法。但就目前‘省图’的馆舍和经费状况而言,都还不具备上述存放条件。”刘微无奈地告诉记者。

    “省图”目前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抢救这些岌岌可危的民国文献,如用“缩微”技术拍摄了一部分报纸和珍贵书籍制成缩微品。但刘微说:“这其中大多是报纸,书籍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仅1000余册。”记者了解到,现在,民国书籍与报纸出于保护原因,“省图”基本不外借,只借阅缩微品;如果没有缩微品,又确属特殊原因,也只能采取拍摄原书的方式阅读。

    “缩微品数量少,一部分是成本原因,更重要的是,业界认为缩微拍摄书籍,对书本会造成二次伤害。‘省图’目前已部分停止对民国书籍的缩微拍摄。”雷树德说。

    不过,雷树德提出,民国书籍的版本价值不大,要加紧把内容复制下来,这比保护文献本身更刻不容缓。刘微笑称: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在保护不了“肉身”的情况下,只能尽力保存其“灵魂”了。

    雷树德说,一些发达地区的图书馆采用脱酸技术,能够降低纸内的含酸量,有效延长古旧文献寿命。“可是,脱酸处理的成本很高,每页需要0.5至1元。”如此高的成本,在“省图”现有条件下并不可行。“而且,对于全册书来说,效果也并不理想。”

    雷树德还谈到一种古籍保护技术--“真空镀膜”,可有效将空气、水分与书本隔绝,但成本更加昂贵。

    囧!

    良工稀缺,故物宁存

    作为这些珍贵古旧文献的守护者,罗益群忧心忡忡。“现存下来的古旧文献,都是经历战争劫难、政治运动、自然损毁而保存下来的,已经很不容易了。时间越往后,保护难度越大。”

    “师大馆”早年将这些古旧文献的栖息地,由普通书架全部换成了防虫的樟木柜。但保存环境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如没有恒温恒湿的空调,防盗系统也不是很精密。有几次,甚至老鼠在里面跑也报警了……

    更令人头疼的是,古旧文献的修复人才匮乏!

    作为一个省级图书馆,目前“省图”的专门修复人员只有3个;“师大馆”只有2个,其中1个退休5年了依然返聘在岗,目前,馆里已选送1名本科生和1名研究生去中山大学专门学习古籍修复。此外,我省多数图书馆根本没有配备修复人员。



    罗益群说,多年来图书馆修书的技术人员待遇低,基本和仓库管理员相同;且长年需与药物打交道,对身体多多少少有害。现在学历高的毕业生,根本对这个工作提不起兴趣。而且,作为古籍修复人员,实际上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准,如要对各个朝代的纸张生产、图书版式、字体都要有很清楚的了解;就修复技术来说,很多要靠师傅“手口相传”,靠自己的悟性,如果没有过硬的修复技术,或者不能专心致志,抑或修书时心情不好,甚至可能把书“修死”-- 拼错 、修得太厚,甚至越修虫越吃。

    现在,业界的古籍修复人员本来就不多,而各个馆内修复人员的业务交流也几乎没有展开,因活动需要费用,多数馆内没有这笔经费,造成好的技术也不能交流。

    无奈的结果是,“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由于修书人员匮乏和修复技术原始,现在国内业界,很多主张封存不动,待有新技术出来再进行修复。

    但现实状况是,目前全国现存的3000万册古籍文献中,有1/3亟待修复!

    刘微介绍,国外图书馆对古籍修复十分重视,要求也非常严格。只有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知识背景,才能从事这一工作。古籍修复往往是独立于图书馆之外的商业行为。即由公共图书馆出钱,聘请专门的书籍修复公司进行修复和维护,使古籍在市场手段中得到了有效的修复与保护。

    而在我国,对古籍的重视并未达到一定高度,甚至为修护和保养古籍生产专业设备的企业都很少。罗益群认为,当前较为可行的方式是,省内“省图”、“师大馆”之类的古籍大馆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修复中心,共享古籍修复技术、人员与设备,相关部门与单位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中心运作,省内所有古籍收藏单位或个人均可将古籍送往中心进行修复。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