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风筝:魏晋发明的最早飞行器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风筝:魏晋发明的最早飞行器

风筝:魏晋发明的最早飞行器

作者:佚名      其他藏品编辑:admin     
风筝:魏晋发明的最早飞行器 风筝:魏晋发明的最早飞行器 风筝:魏晋发明的最早飞行器 风筝:魏晋发明的最早飞行器 风筝:魏晋发明的最早飞行器 风筝:魏晋发明的最早飞行器

  凌光

  又是一年清明到。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清明放飞风筝的习俗。据《清嘉录》记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博物馆中赫然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风筝在中国有很多故事,而它流布到世界各地后,又增添了很多新的传奇。

  风筝起源曾存各种说法

  风筝的名称很多,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称谓。在中国古代,纸鸢、纸鹞长期以来是风筝的主要名称。南方称风筝为“鹞”,北方叫风筝为“鸢”(音yuān)。“鹞”和“鸢”是同一种飞禽,即鹞鹰。这种鸟能长时间在空中平展双翅,盘旋不已,翅膀却一动不动,和风筝很相似,于是人们便把风筝称之为“鹞”或“鸢”。

  “风筝”一名,始见于五代。清代至今,风筝一词取代了所有的称号,成为现在统一的名字。

  关于风筝的起源,各种说法不一而足。柴茂智所著《风筝史话》中记载到:有人认为春秋时的木鸢便是纸鸢的雏形;有人则认为纸鸢创始于汉初,发明者为韩信;还有人认为南北朝时“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鸢”是风筝的起源。

  有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公输般(鲁班)曾仿照高空盘旋的鹞鹰,制成木鸢,飞往宋城上空以侦察敌情。但又有墨子用三年时间造成木鸢起飞的传说。清代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中讲到风筝的起源时,就认为这种木鸢是风筝的雏形。

  还有一种传说称,楚汉相争时,项羽的楚军被围于垓下,为了瓦解楚军,韩信制造了一个牛皮大风筝,载善吹笛者飞临楚军上空,吹奏楚曲,引动楚军思乡之情,使江东八千子弟,军心涣散,尽皆散去。

  而南北朝时“羊车儿献策作纸鸢”,讲的是这样一则故事。据说南朝萧梁时,侯景叛乱,包围了京都建康,攻开了外城,皇帝百官都被困于台城内,与援军音讯隔绝。这时“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鸢”,在几十个风筝上题写求援信,借西北风放将出去。风筝上写明,有人拾到风筝并送给援军,可以得到一百两银子的报酬。梁太子萧纲亲自带人把风筝放了出去。

  于培杰在所著《漫话风筝》一书中认为,前面两种说法并不可信,而南北朝时“羊车儿献策作纸鸢”则很有可能。风筝最初被称为“纸鸦”、“纸鸢”,其发明时间必定在造纸术已经产生并且纸张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后。公元549年梁太子萧纲放风筝求援军只是风筝在军事上的应用,风筝发明时间当在此之前。因此,可以推测风筝诞生的大致时间为魏晋时期。

  唐宋年间风筝已十分流行

  在北齐的历史上,还有用风筝杀人的耸人听闻记载。文宣帝高洋(公元550-559年在位)是位极其荒淫的暴君。他大规模地屠杀北魏拓跋氏和元氏两个家族。北朝时佛教盛行,高洋在参加庆祝佛教圣职授任的仪式时,想出了一种“放生”的杀人手段。“放生”的“活物”就是拓跋氏和元氏两个家族的人。高洋逼他们在身上绑上翅膀,做成风筝状,让他们从八丈高的台上(约26米)跳下去。结果可想而知,被“放生”者一个接一个地摔死了。据说,公元559年,一位原魏国的王子又被送上“放生”台,他非常幸运,随风筝在空中飘游了几里远后,竟落到地上逃生了。

  至迟在唐代,放风筝就已经成了相当普遍的活动,不论民间还是宫廷,都对风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就曾在山东蓬莱观看“八仙过海”风筝的放飞。唐代风筝的制作水平很高,宫廷风筝有的还用丝绢扎制,不但可以白天放飞,而且晚上可把五彩灯笼挂在风筝上,放到空中去。

  到宋代,风筝更为流行。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个风筝爱好者。他不但在“禁中放纸鸢”,而且据说还主持编写了一本《宣和风筝谱》,这是我国历史上已知的关于风筝的第一部专著。据说该书共两册,对风筝的绑扎、绘制技术及材料的选用等都有详细介绍。

  明初幻想用风筝、火箭飞行

  1987年,吉林省怀德县毛城子乡许菜园子屯出土了一面金代放风筝的纹铜镜。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我国古代风筝形象的实物资料。

  明朝初年,有人在风筝上安装火药,点燃盘香放飞到敌营上空,盘香燃尽点燃引信,火药立即爆炸,这便是有名的“神火飞鸦”。

  在外国人赫伯特·瑟姆所著的书中写道,14世纪末年(明太祖洪武年间),有一个叫王古的人(有的译作“万户”或“万虎”),在一把椅子上装上47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两手各拿一只大风筝。他设想同时点燃47支火箭就可以把他连同椅子一起送上天,然后再利用风筝飞向前方,平稳着陆,结果没有成功。为了纪念王古,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王古山”。

  民间习俗

  “祈福”与“放晦气”

  有些地区,放风筝时要举行隆重仪式,于村头摆案设香,村民一齐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风筝上画出神像,由“童男子”放飞,认为这样可以降魔除妖。当地人最忌风筝断线或摔落,他们认为这会把福气带走或毁灭;风筝如果落到别人家的房屋上或院子里,会给房主带来福音,叫做“吉祥临门”;而风筝的主人则要千方百计地向房主讨还风筝,以求取回福气;房主如实在留不住风筝,就在风筝上扎一个洞再还给失主,表示已将福气和吉祥留下了。

  与这种风俗相反的是“放晦气”的风俗。放晦气又称“放公灾”,就是放飞者把自己的不幸、烦恼和灾难写在风筝上,风筝升空后有意扯断或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飘走,这样也就把“晦气”放走了。风筝落入谁家,谁家便认为沾上了晦气,是不吉利的事。房主会将风筝扯乱烧毁,表示已经驱走晦气。

  名人逸事

  曹雪芹为风筝著书

  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风筝。古代很多诗词中也都提到风筝。明代大画家徐渭,在晚年常以风筝作为绘画的题材,他创作的三十七首咏风筝的题画诗,生动有趣,广为流传。而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诗大约是最有名的风筝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不过要说到与风筝渊源最深、也最有名的文人,还是要算曹雪芹。

  《红楼梦》中有关风筝的描写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也知道,曹雪芹写过一本关于风筝的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全面介绍了关于风筝制作的工艺技巧。尽管流传下来的该书已残缺不全,但从扎绘风筝歌诀(包括附注)来看,曹雪芹在风筝制作方面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而关于此书写作的缘起,还有一则故事。

  据说有一年年关将近之际,曹雪芹的老朋友于景廉来访。于景廉从军服役期间脚受了伤,人们称呼他为“于瘸子”,平日只能靠卖画为生。二人见面叙谈家事,于景廉惨然说道:“我家已经断炊三天了,儿女年幼,每每啼饥号寒,这种状况简直叫人求死而不得啊!”

  曹雪芹听了朋友的话十分难过,而当时雪芹自己也处在“举家食粥”的困窘境地。交谈中,于景廉偶然说到:“某公子购买风筝,一出手就是数十两银子,这些钱足够我家几个月的开支。”说完慨叹不已。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雪芹立刻为于景廉扎了好几个风筝,次日让他带走了。

  这年除夕,于景廉冒着大雪来到曹雪芹家,带来了很多酒肉蔬菜,并喜气洋洋地告诉曹雪芹:“没想到,三五个风筝竟卖了许多银两,所得酬金,自当共享。”

  曹雪芹心中也感到一阵说不出的欣慰。他进一步想到,天下那些鳏寡孤独废疾的可怜人,倘若学到一点扎风筝的手艺,或者也能借此讨点生活,于是便动笔撰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将风筝制作技巧传给世人。

  非常技巧

  你会放风筝吗?

  小型风筝可以一人放飞,多数情况下需要助跑,即将风筝面迎风向上抛起,立即扯动放飞线迎风奔跑。

  两个人合作放飞把握性更大一些,一人手持放飞线,助手在10-20米远的下风处,手持风筝后面中心骨条,迎风站立在风筝的背面或侧面,将风筝举起与肩平,并使风筝向上5度至10度。另一人手持线拐子,在同一瞬间,助手抛出风筝,放飞者牵动线绳并助跑。刚放飞时,还要根据风筝飞升的情况,放一段线,停一停,并把风筝线轻轻一拉一松地帮助风筝上升。

  关于风筝放飞,人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京津风筝艺人的四句口诀颇有概括性:

  风筝下沉,则轻提之;

  风筝倾斜,则徐带之;

  风筝右偏,则右掖之;

  风筝左偏,则左掖之。

  意思是:当风筝下沉时,要轻轻地向上提拉风筝线;当风筝倾斜时,要把手高高举起慢慢向后拉,加大兜风力而使风筝上升;当风筝向右偏时,就将风筝线向右横拉;当风筝向左偏时,就将风筝线向左横拉。

  特别纪录

  风筝之最

  风筝的形状各式各样,可谓千姿百态。

  潍坊风筝艺人解汇泉制作的板子、硬翅和立体相结合的“鲤鱼跳龙门”风筝,高10米、宽7米,面积74平方米,近似四张乒乓球台那么大。

  潍坊风筝艺人唐延寿制作的微型风筝,在一个火柴盒里装有三只紫燕风筝。乍看像从邮票上剪下来的,其中最小的一只长25毫米、宽24毫米。

  1969年7月13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中学生加里放出的风筝,绝对高度为10830米,放出的风筝线长达17000多米。

  潍坊风筝艺人杨连仲制作的“梁山好汉”风筝,一根风筝线接连放起108只风筝,按《水浒传》中梁山好汉108人的名字依次绘画,每只风筝高1米、宽1米。

  西方人利用风筝的科学探索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罗列了中国人的发明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先后传到欧洲和其他地区的26种项目,其中第13种项目就是风筝。该书还认为,西方出现风筝落后于中国的时间大约为12个世纪,是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时带去的。也有人认为,早在北宋年间风筝就传到欧洲了,传入周围邻国的时间就更早,大约在公元8世纪的中唐时期。

  风筝迈出国门以后,在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走向:在东方国家,风筝更倾向于审美,成为人们丰富生活、美化生活的娱乐品;在西方国家,风筝则更多地在科技领域中做出贡献,科学家们利用风筝对大自然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和研究。

  富兰克林的引电实验

  1749年,英国哥拉斯葛大学天文学家亚力山大·威尔逊在苏格兰的格姆拉奇做了一次试验:他用六只相连的风筝当运载工具,把一些仪器送上天空,测量风力、温度、湿度,这次风筝放飞高度为915米。

  1752年6月,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费城郊外的科罗拉多山上做了吸取天电的实验。他以一块大丝绸方帕做成风筝。在风筝尾绳木棒上固定一根金属针,将金属风筝线引进屋子里与玻璃瓶中的金属相连接,当天空闪电打雷时,雷电便沿着金属线导向玻璃瓶进行充电,金属电极就闪光,由此证明雷电与电灯的电一样,有“电物质”。这就是世界科学史上有名的“费城实验”。

  在富兰克林之后,瑞士科学家克兰特重复了这项实验,并且从空中引下了约1米长的闪电。

  1901年12月12日,意大利人科罗埃蒙·马克尼进行了无线电信号传送试验,他从英国向纽约和芬兰拍发电报,但试验中突然风暴大作,刮断了天线,马克尼急中生智,把一只风筝放到120米高的空中,用来代替天线,保证了试验的顺利进行,远距离发报获得了成功。

  风筝载人的实践努力

  像鸟一样在空中飞行,是人类很久以来的梦想。在飞机发明出来之前,人们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也包括利用风筝。

  1844年,瑞士博士克兰特用风筝将一个偶人放在一把椅子上,上面装上一把伞,利用伞的升力将偶人顺风筝线送上天空。

  1854年,法国博士希尔·拉威尔在第戎进行了一次带有冒险性质的试验:在一个面积为16平方米的风筝尾部挂一张木椅,让一个11岁的孩子坐上去,将风筝放飞到10米高的空中,然后安全降落。

  1873年至1876年间,俄国的海军军官莫扎伊斯基多次进行风筝载人试验,他乘坐在自制的特大风筝上,由马车拉着风筝起飞,马车在公路上飞奔,莫扎伊斯基在空中观察、记录着升力与迎角的关系。他的试验基本上每次都取得了成功。

  1893年,澳大利亚人劳伦斯·哈格立佛设计制作了一种盒形风筝,这种风筝具有较大的升力和良好的稳定性,有人认为,从飞行原理上讲,盒式风筝对飞机的发明起了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它是“盒形机翼”的前身,而盒形机翼一度为许多国家所采用。

  异域风情

  西方风筝

  更擅采用新技术

  在现代西方,风筝较多地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比如荷兰制作了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即充气风筝,充气后比篮球场还要大,这种风筝用尼龙绸为材料;英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用玻璃钢和尼龙制品为材料来制作风筝,成串的风筝可放飞到9740米高的空中;美国人则发明了软体风筝、三角伞翼风筝等。所有这些,都是西方国家重科技的传统在风筝领域中打下的烙印。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