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外科专家和他的模子博物馆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外科专家和他的模子博物馆

外科专家和他的模子博物馆

作者:佚名      其他藏品编辑:admin     

  本报驻沧州记者 李家伟 文/图

  它们曾经在乡间世代流传,以中国人特有的精致,将米、面制作成饱含艺术、可食用的“艺术品”。这份精致里还蕴含了中国人特有的对天地、江海和鬼神的敬畏,而它们就是“模子”。由它们加工出来的面花、米糕等众多食品不仅满足了中国人在“吃”上的文化追求,还广泛用于年节时的喜庆与充满敬意的祭祀活动。

  孔繁义是沧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河北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他通过 10余年的潜心收藏,在自己的阁楼上建起了一个微型的“模子博物馆”。

  “老东西”里发现艺术的美

  今年49岁的孔繁义已从医26年。与人们平素里以为的“拿手术刀的”不同,他对于收藏和传统文化一直有着朴素的喜爱。很多年以前,他就喜欢经常到古玩市场上转转,平时也喜欢看一些关于收藏方面的书和杂志。

  偶然在一本收藏方面的书里,他看到了一篇文章的配图是一个模子。作者介绍说,这种物件已经淡出了老百姓的生活。孔繁义一看图案:嘿,咱看见过,这不就是模子嘛!

  于是,下次去古玩市场的时候,他就留心了一下。结果还真碰到一个模子,他花几块钱买回来了。这件“老东西”引起了家里两位老人的关注。一位是孔繁义的母亲,老人说,她小的时候村上有“点心铺子”,就有这东西;一位是孔繁义的岳母,老人家在衡水,也说多年以前村上有这种东西,做“花馒头”。

  而在沧州市黄骅一带,用于制作“面花”的模子一直在乡间流传未断。孔繁义仔细端详着买来的模子,看着上面的鱼、荷花,他不知道当年是哪位乡间的“手艺人”凭借着一双巧手和一份古朴的艺术传承,将普通的木头加工成一件艺术品。当然,在当年人们看来,也许这跟“艺术”不搭边,但孔繁义看来,这带着鲜活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味道的模子,承载了中国老百姓普通生活中的精致与独特的审美,它包含了我们中国人的部分“密码”。它,是艺术品。

  “小收藏”坚持多年成“大气候”

  孔繁义的“收藏”多少有些让人吃惊。因为在许多人看来,他选择的这项收藏实在有些“不入流”。不过孔繁义倒觉得,自己收藏模子就是出于一份单纯的喜欢。

  于是,他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模子收藏。开始时就是凭着单纯的“喜欢”。收藏了几十个模子以后,他意识到,有人收藏这个吗?于是,开始打听,并查找资料,结果得知还真有人收藏模子,其中一位当时收藏了几百个,另一位已经收藏了上千个。

  最早时候是转古玩市场,后来,只要出去旅游、出差,他都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转转,搜罗没有见过的模子。10余年来,他的足迹遍及河北及周边省市,甚至到过云南、西藏、辽宁、福建、上海……别人出外旅游是想着买点儿当地的纪念品,他倒好,一到外地,心里想着的就是能不能买到“眼前一亮”的模子。

  小小的模子其实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孔繁义说,不同地方的模子都有不同的风格。让他吃惊的是,原先他以为模子仅在中国北方常见,但后来发现,不论是以面食为主的北方还是以米为主的南方,都有着形态各异的模子存在。在新疆,有制作奶糕的模子;在西藏,有印章式的“粑印”,甚至在日本、朝鲜,他都发现了“模子”的身影。

  经过10余年的坚持,如今孔繁义已经收藏各类模子2000余个,这里面最大的有半米,最小的只有1厘米。这些模子里,有石头的,木头的,铜的、锡的、铝的,瓷的、陶的、塑料的……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模子”里的乐趣

  这条收藏之路风光绮丽,让孔繁义收获到了许多外人体会不到的快乐。

  这些“宝贝”都被孔繁义专门安置到了家里的阁楼上。整一层阁楼处处是模子,俨然一个微型“模子博物馆”。一件模子到手,孔繁义要用专用小刷子细心清刷,甚至要用牙签细心剔掉纹理中多年积存的油泥,直到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接下来,还要用布细心擦净、晾干。

  收藏不仅仅是简单的收集与保管。更大的乐趣在于研究,不断发现蕴含的学问。孔繁义看来,模子上面的那些人物、动物、民间传说、书法、篆刻,都是文化。模子本身很有研究价值,就在这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当时买回来的模子里竟然能从《天工开物》上寻得线索,那是“兽糖”,又叫“糖塔”,是上供用的;他了解到在福建一些地方,有龟状的模子被叫作“红龟”,它是将米加工成龟状的食品,投入海中,以作祭海之用……在山西,他买来一个模子,经过研究,他得知这是“谷印”,是当年的大户人家在粮食上面罩一下,以作防盗之用……

  在许多模子上,还留着毛笔书写的当年主人的名号。岁月流逝,这些字迹依然清晰能辨。他们写下这些标志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他们当年用过的模子,能够在中国的大地上流传,直到“归”入沧州的一处阁楼里。

  在收藏模子的过程中,孔繁义还收获了“藏友”们的帮助与“互通有无”的快乐。青岛一位“卖家”在和他交流后竟直言“我不收你钱了”。当他将自己收藏模子的点滴之乐放到博客上,竟然吸引到成都学者周锡光的关注,在发现一个模子后,周先生竟特意买下给他寄来……这些超越了收藏本身的情谊,让孔繁义感念至今。

  一位医生的“无用之学”

  除了痴迷收藏模子,孔繁义对传统文化抱有着一份“天然的喜爱”,他还撰写了一本《论语》的相关著作。孔繁义在科室里成立了一个“读书报告会”,地点就设在科里的“示教室”里。

  这个“读书报告会”已经坚持了三年。第一次活动是诵读《弟子规》。读完之后有人说,这还是第一次通读。还有人说,噢,原来小时候老人教育自己的好多东西这里都有。这让孔繁义觉得,更有必要坚持下去了。现在,这个每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仍在坚持,每个月有三次是孔繁义讲《论语》,另外一次则由科里的医生们轮流主讲。孔繁义要求:不能讲专业知识,光讲“没用的”,比如,有的医生讲的是科里医生们姓氏的起源,有的医生讲的是世界杯,还有一位医生正在准备讲中国的各种军机……

  “这些东西真‘没用’吗?”他认为医生不能成为单纯“手术匠”。对患者,不能失掉了最本真的同情心,医生要有饱满的情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即使工作压力再大,都有责任不断学习,成为一名“杂家”,而不是就手术说手术,就病情说病情。这些在常人看来“没用”的“无用之学”,正是培育一个人人文修养的养料。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