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选秀:是否成了艺术界的成功新模式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选秀:是否成了艺术界的成功新模式

选秀:是否成了艺术界的成功新模式

作者:佚名      当代艺术编辑:admin     

  文/本刊记者 王宁

  编者按:

  “选秀”一词,本是娱乐圈更为熟知和喜欢用的词语。但随着各种新商业操作模式的出现,在如今的艺术圈,这一词语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过,作为一个舶来品,“选秀”在艺术圈更习惯被看成是“作秀”,一个带有充分贬义的词汇。

  艺术圈的“选秀”由来已久

  虽然当前一提到艺术圈内的“选秀”活动,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必然是已经轰轰烈烈搞了三届的“青年艺术100”,但如果仔细算来,艺术圈的选秀之路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被开拓出来了,只不过那时还算不上选秀,因为从来就没有人主动报名,全部都只是被动地参与。

  时间回到1993年,意大利策展人阿奇莱·博尼托·奥利瓦成功出任当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一职后首次来到中国,他在一个名叫弗兰切斯卡的意大利姑娘以及在今天已被视作“当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庭的陪同下参观了几位艺术家的工作室。他们分别是方力钧、王广义、刘炜、张培力、耿建翌、徐冰、丁乙、余友涵、李山以及喻红[微博]等几位艺术家。随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也在奥利瓦的帮助下有了第一次走上国际性展览平台的机会。在被命名为“艺术的基本方位”的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作为总策展人的奥利瓦首次将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搬上了世界舞台,不过,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平台竟然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在名为“东方之路”的主题展中,来自中国的方力钧、王广义、刘炜、张培力、耿建翌、徐冰、丁乙、余友涵、李山、喻红等艺术家的作品与来自日韩两国的艺术家的作品共同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东方世界”。

  或许是这当中有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猎奇心理存在,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出现的带有极强“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艺术”色彩的中国前卫艺术作品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而方力钧、王广义等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也逐渐成为一些海外藏家所争相购买的焦点。这一效应的出现,也加深了威尼斯双年展神话在国内艺术家心中的分量。而一度曾被视作中国当代艺术救星的奥利瓦也在其第二次赴华展览期间,对于当时的一切做了如下的总结:“1993年我作为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第一次把中国前卫艺术大规模推出,西方从来没大规模认识到中国前卫艺术,在绝对意义上来说我是第一次。” 

  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艺术家的一炮而红绝对可以看作是关于中国艺术家选秀案例当中的经典。也正是在此之后,乌里·希克以及尤伦斯夫妇等众多海外藏家开始进驻中国,对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进行大批量的如同洗劫一样的收购,当然这样的收购行为依旧是打着收藏的名义与旗号进行的。

  正是有了第一次的“艺术造星”成功,也让更多的人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前这样,现在依旧如此。

  艺术“选秀”剑指青年艺术群体

  可以说,在2010年以前,关于国内当代艺术领域的各种奖项评选名目之多,种类之全,似乎都让人觉得,如果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已经很难再有任何的突破。然而,一向将目光专注于国内成功艺术家嘉奖的各类艺术奖项似乎忽略了一个特殊的艺术群体,那就是年轻艺术家。

  年轻艺术家的突然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偶然,但却也有着其必然性。以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年轻艺术家为代表的“新人类”以及“卡通一代”在1995年前后集中出现。随着各种艺术展览以及商业画廊的持续推动,以陈可、欧阳春、高禹、李继开、熊宇、沈娜、熊莉钧等年轻艺术家为代表的“卡通一代”迅速成长为一股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在一番铺天盖地的学术以及商业运作之后,年轻艺术家这一尚在成长当中的艺术群体如同开启了“无敌”模式一般,在整个国内艺术界掀起了一波关于年轻艺术家的热潮。而后,包括星空间、偏锋新艺术空间等在内的多家商业艺术机构开始对以“卡通一代”为代表的年轻艺术家进行“包养式”的艺术代理,而这样的运作模式也成为国内针对年轻艺术家群体成长初期所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式。

  不止于一级市场的推动,这批“卡通一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不断在国内二级市场当中出现。在商业资本的推动之下,一个又一个的拍卖纪录在这批年轻艺术家当中被创造出来。或许正是基于这种商业营销的成功,才让年轻艺术家这一群体有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

  随着年轻艺术家商业运作的成功,一些与之相关的艺术奖项评选也先后浮出水面。这当中,又以由国内首个民营非盈利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微博]创办的“大学生提名展”最为知名。“大学生提名展”自2006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在这8年当中,数千名年轻的学院学生借助提名展这一平台成功走上了市场的舞台,也正是基于如此千人共竞的宏大场面,每一届提名展的获奖都被视作一种无上的荣耀。当然,随着近些年类似艺术活动的增多,年轻艺术家逐渐成为获奖群体的主流,致使在很多人的眼中,奖状与名次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一些实惠的奖励更能赢得艺术家的芳心。

  与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大学生提名展”相似,创办于2010年的“新星星艺术节”被看作国内首个全国性的青年艺术家海选展览平台。自创办以来,“新星星艺术节”面向所有未被画廊等经纪机构签约的中国成年艺术创作者,先后于成都、上海、南京三地落户,又于今年与有着华南最大艺术盛会之称的艺术广东进行联盟。在“新星星艺术节”与艺术广东强强联合之后,使得国内青年艺术家“选秀”格局变得日趋明朗化,即北有“青年艺术100”,南有“新星星艺术节”。

  艺术“选秀”莫要沦为资本操作的鱼肉

  在如今的青年艺术家“选秀”格局当中,除“青年艺术100”与“新星星艺术节”共同分割半壁江山之外,国内艺术界还有其他几个同样势力不俗的艺术项目存在。

  2011年12月16日,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北京德美艺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简称CYAP)新闻发布会于中国文化部正式举行,这是国内继“新星星艺术节”与“青年艺术100”之后又一个与年轻艺术家密切相关的选拔活动。按照策展人付晓东的说法,“如今面向年轻艺术家的项目层出不穷,而‘CYAP’以国际化视角为自身特色。” 

  的确如此,目前国内针对年轻艺术家的项目粗略算下来已经有6、7个之多,如“大学生提名展”“青年艺术100”“新星星艺术节”“CYAP”“CAFAM未来展”,以及“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等在内的艺术项目均将焦点对准正在冉冉升起的年轻艺术家群体,而其各自所打的招牌与旗号也各不相同。细究起来,其方式无怪乎以下两种:1.以学术为基础,旨在鼓励当代年轻艺术家寻求自我突破,这当中以“大学生提名展”和“CAFAM未来展”为代表;2.以商业运作为基础,通过网络海选以及专家评选等方式挑选出各自心仪的艺术家,然后进行打包式处理,以群体性力量带动个体化的发展,此类以“新星星艺术节”“青年艺术100”以及“CYAP”为代表。

  面对如此众多的艺术项目,年轻艺术家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选择的主动权,但实则不然。虽然名目繁多的艺术项目指向性明确,但其中仍旧不乏投机性的操作模式存在。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场2000人参加的艺术项目,最终得到机会的只有百余人,而在这百余人当中,能够真正成为项目重点扶持对象的也不过十几个人而已,剩下的多数只是陪衬。对于心高气傲的年轻人而言,机会固然重要,但甘当绿叶配红花的相信也没有几个。而要想成为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势必要与市场潮流紧密结合,这期间,很多艺术家的个性就会被渐渐磨平,最终走出的仍旧是一个个打磨好的市场工具。

  针对这一话题,成功出任第二届“颜文樑艺术奖”评审委员会秘书长兼委员的知名策展人朱彤评论道:“青年艺术家以及其群体未来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最近一段时间内很多业内人士所关注的焦点。在‘颜文樑艺术奖’当中也有一个关于年轻艺术家的奖项评选,即‘颜文樑青年艺术奖’。这个奖项的设立的目的跟当前业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整个艺术奖当中常设的一个奖项。无论当前的热点是什么,它都不会有所变更。作为一个策展人,对于当前的年轻艺术家评奖热潮我想说点我自己的看法。在过去这一年多以来,整个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关于年轻一代的展览和评奖,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参展艺术家人数之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但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好还是坏呢?在我个人的观点当中,关注青年艺术家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好事情,但从过去一年多时间中所表现出的大批量的、拔苗助长式的、特别商业化的、特别亮丽的展览充斥在我们周围的现象来说,都让我觉得这种过度商业化的关注是一件坏事。这个坏事在于当前整体的艺术环境中所呈现出的大量信息让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上产生了误读。其实如果按照他们最初的艺术构想以及创作方向,中国或许会产生很多好的、有着不错可能性的艺术家,但如果是被如此大量低级商业化的展览蹂躏过后的艺术家,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憧憬他们的未来了。当然,如果是非常高级的商业化展览应另当别论。”

  “过度消费”是一种必然

  “青年艺术100”项目的创立人赵力[微博]曾在接受某媒体关于年轻艺术家面对机遇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没有什么更适合,有机会就不错了。实际上对年轻艺术家来说,展示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大的环境来说,可能有的人是特别有机会,年轻艺术家也有一些是被过度消费的,什么展览都有他,但大的面上来说,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对一个年轻艺术家来说,现在更应该强调的还是要有参与的机会,还没有到拒绝的时候。”

  有机会就不错了,还谈什么选择。这或许就是赵力对于当前年轻艺术家之于展览机会的真实看法。诚然,虽然我们之前说到了很多关于年轻艺术家的艺术项目,但往往“百里挑一”的入选机会对于大部分年轻艺术家而言依旧是机会渺茫。可总是如此,难道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面对展览就真的不应该拒绝吗?

  拒绝别人不代表对他人的否定,而是对于自我原则的坚持。就如同朱彤所说的“低级商业化”的展览并不能真正给艺术家带来成长一样,年轻艺术家在展览机遇面前仍需要葆有足够的清醒与判断。正如同并非所有的诱惑都是好的,也有可能会让你后悔一生。

  而对于那种“什么展览都有他”的艺术家,赵力将其定位为“过度消费”的艺术家。在赵力眼中“这是一种必然。艺术总需要有一些人冒头,他才有带领、引领的作用。但是光有这些人是不够的,还是要有一些能够让年轻艺术家广泛参与的平台;然后有一些人出头,有一部分人很快地冒出来成为明星也是正常的。”

  很显然,年轻艺术家的“过度消费”是当前艺术商业化趋势下的必然现象,而这种现象也并非只在年轻艺术家身上出现。如那些已被奉为当代艺术市场当中标杆的“政治波普以及玩世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其实早在10年前就已经成为“过度消费”的对象,但直到今天,他们却依旧坚挺。这或许真的如同赵力所说,只有“过度消费”才会有所谓的“艺术明星”。

  在创造“未来艺术明星”的共同目标之下,“青年艺术100”以及“CYAP”在今年相继开始了各自新的艺术计划。与往年的宣传推广不同,“青年艺术100”在今天多多少少显得低调了很多。对于新一届“艺术百强”选手的选拔虽然早在月前就已结束,但直到近日才将其具体的启动计划予以公布,而往年备受关注的艺术家入选数量以及展览构成却被秘而不宣地藏了起来,想必只有等到2013年8月21日的启动仪式后才能知晓。而以“国际化视角为自身特色”的“CYAP”所奉行的“五年磨一剑”运作方针显然限制了其对于年轻艺术家资源的搜刮与掠夺,但就在今年,“CYAP”却用另外一种方式将艺术家资源的搜刮进行到了极致。在目前国内所存在的年轻艺术家艺术项目当中,鲜有针对当代水墨艺术家的推广计划,而“CYAP”或许正是从这一点当中觅得了新的机遇,于是今年将年轻的水墨艺术家引入到了其整体计划当中。

  既然要商业,那就选择最好的模式

  既然年轻艺术家接受商业包装已成定局,那么在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前提下,作为弱势一方的年轻艺术家又该如何在众多艺术项目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呢?

  同这些艺术项目“普遍撒网、重点捞鱼”的运作模式一样,年轻艺术家也应该多多出手,学会自我推销,向现有已知的青年艺术项目提交申请。至于结果,还是那句话,实力决定命运,能够拥有多少拒绝权和选择权,就要看每个艺术家的功力了。

  “选秀”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只在于是否依照了自我的原则在行事。如果背离,那请拒绝,不管你是否具备这一资格;当然,如果志趣相投,那么恭喜你,“选秀”成功的你距离实现“艺术达人”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