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孙佩韶:多媒材艺术走强是趋势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孙佩韶:多媒材艺术走强是趋势

孙佩韶:多媒材艺术走强是趋势

作者:佚名      当代艺术编辑:admin     
徐冰《地书》(综合媒体、电脑软件、纸上作品) 徐冰《地书》(综合媒体、电脑软件、纸上作品)

  放眼世界,多媒材艺术已经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主流;而反观中国现状,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藏家,架上绘画仍旧是当仁不让的“艺术之王”,似乎完全没有没落乃至“死亡”的迹象。西方的现状会是我们的未来吗?多媒材艺术是否有可能成为收藏市场的主流?本期“品味”,各方人士就此问题各抒己见。

  近日,艺术家陈丹青在电视节目中称:“21世纪不再需要绘画,手绘属于手工时代的产物。在这个电子时代,年轻艺术家应该多搞影像和新媒体才是正途。”这番言论引发热议。放眼世界,多媒材艺术已经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主流;而反观中国现状,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藏家,架上绘画仍旧是当仁不让的“艺术之王”,似乎完全没有没落乃至“死亡”的迹象。西方的现状会是我们的未来吗?多媒材艺术是否有可能成为收藏市场的主流?本期“品味”,各方人士就此问题各抒己见。

  正方

  北京大学教授、艺术家 朱青生:

  多媒材必然成为当代艺术主流

  当代艺术多媒材的趋势,其实早在达达艺术时期,甚至是从上个世纪的音乐家瓦格纳提出“整体艺术”观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伊夫·米肖在《当代艺术的危机——乌托邦的终结》里面讲到,当代艺术在形式上最主要的变化,就是社会上使用什么作为主要传播媒介,艺术就使用什么作为手段。多媒材的影响力一定比单一的任何方法如架上绘画大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数码、影像、装置、行为等多媒介艺术,必然会取代传统绘画成为当代艺术主流的原因。

  但需要强调:采用新媒材,并不必然是当代艺术。因为新媒材并不天然保证艺术作品观念上的优越性。如果说写实、记录、讲述、审美是传统艺术的功能,那么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特性是它的观念性。当代艺术是艺术家针对正在发生的当下问题(时间上的“当时”),采用直接参与的当场态度(空间上的在场)、用各种各样的行为、材料、方法而进行一种创造活动。如果说传统艺术家是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给人提供一个美好的慰藉,那么当代艺术家则是以自己的敏感性和创造力给人提供一个觉悟的机会。

  采用新观念、新方法、新媒材的艺术才是当代艺术目前以及未来的主流——关于这一点,在西方社会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已成为现实。事实上,在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圈内也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国内很多艺术创作者,包括爱好者、藏家而言还很难接受。我们对传统的绘画有太深的留恋,绘画的身上寄托了我们太多的情感记忆——包括我自己。我虽然从事当代艺术,却是学传统水墨出身的。有一次在上海博物馆看传为董源所作的《夏山图》,在那张画前整整站了七八个小时,完全沉浸在里面无法自拔;还有一次是在科隆的路德维希美术馆看伦勃朗晚期的自画像,看得也是忘乎所以,眼泪都流下来了。但我觉得,这些个人体验归根结底是一个人喜好的问题,而我们应该怎么做则是个理性的判断。就像搞现代高速公路,未必就是美好的事,对环境、风景都是一种破坏。但是不修,保持乡间的小路,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同理:如果我们拒绝当代艺术在观念上、方法上以及媒材上的现代性,我们的艺术,以及由此带动的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也无法进步。

  除了上述感情的原因在作祟,一部分人至今仍认为“架上绘画才能是艺术的主流”,可能还有利益的考虑——架上绘画好卖。坦白说,许多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艺术家,根本算不上“当代艺术家”。比如一些画油画静物,做写实雕塑的艺术家就属于此列。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中甚至都不会提及,但不妨碍能卖出高价,而艺术家也可以过着优渥的生活,享有极高声誉。但我坚信这都是过渡时期的特殊现象。终有一天人们会发现:怎么会觉得这些模仿过去时代的作品好呢?这太奇怪了。

  事实上,写实绘画已经不是当代艺术最普遍的方法。当今中国艺术界出于变动阶段,像刘晓东、曾梵志这样的艺术家,其作品一方面具有传统绘画的精妙技巧,同时作品背后又隐藏着艺术家要追寻的思想和精神——这种作品是现在最受欢迎的,但这同样是眼下这个过渡阶段的暂时现象。在多媒材为主的当代艺术中,传统绘画身上这种技巧性的成就,还会进一步被弱化、再弱化。因为技巧性本身就是艺术家的特权,而当代艺术是反特权的。哪怕是因为人的才能和天赋而造成的特权,也要特别加以警惕,警惕不是为了反对“艺术精品”及其市场价值,而是为了未来的社会的进一步公正与光明,“公正”是要强化人的个体之间的平等和自由的更高体现为目标。所以在艺术上,能够激发每个人更多地发展创造力和参与性的艺术媒体会受到推进和崇尚。

  艺术批评家、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 朱其:

  遵循传统创作理念是在浪费时间

  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绘画创新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了。绘画的每一个方面都已经被过去时代的大师做到了登峰造极。二战后,西方出现过一位超越二战前的伟大画家吗?中央美院六十年了,那么多所谓的大师,包括徐悲鸿,他们的素描拿到西方去不就是个二流水平吗?而中国水墨画最辉煌的高峰也早已远去。所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艺术家,如果还在采用传统的创作方式,遵循传统的创作理念继续前行,从艺术史向前推进的角度,都是没有意义的,是在浪费时间。

  但是,绘画不会消失,就像书法不会消失、京剧不会消失一样。正如同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业余爱好者成立一些小组,用宋朝的发音念唐诗的行为是一种性质——愿意这么做不错,陶冶情操,但绝对算不上是一份伟大的事业。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必须得有自己的使命,就是对艺术做出新的创新。事实上,现代艺术的价值,就是提供非技法类的艺术手段,比如装置、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当然,这个实验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泥沙俱下,但这其中蕴藏着超越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中国艺术院校仍旧将素描训练视作最重要的部分,是没有必要的。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到考入艺术院校,用五、六年的时间练习素描,将其作为接近艺术的一个途径是可以的,但是进入到美院,真的不应该再强调绘画的技法训练。透视、构图、乃至光线、色彩运用的能力……这些对于传统绘画都是很重要的功夫,在当代艺术体系中都不是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你不练这些东西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大部分的美院学生,我认为在大二的时候就应该做出选择,该干什么干什么,不要在绘画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了,如果在技法性艺术上没有天分,完全应该抛弃这个项目,迅速换一个你更擅长的艺术形式,就好比你的腿短就没必要练跳高了,改打桥牌或射击也行,而且,说不定还更有前途。

  泓盛拍卖艺术总监 孙佩韶:

  多媒材艺术

  走强是趋势

  多媒材艺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长,但从国内的收藏市场来看,架上绘画还是占了主流的位置。我想,这是因为和西方相比,我们的藏家整体素质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架上绘画更加直观,比较容易被藏家理解和接受。但多媒材艺术更强调观念性,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背景和艺术修养积累,很难理解。而且,多媒材的装置,占地面积通常比较大,包括一些声光电设备,收藏时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条件限制。对于私人藏家而言,收藏有些难度。而在西方,很多的美术馆、博物馆已经有了收藏这些艺术品的意识。

  我们坚信,多媒材艺术会是未来重要的趋势之一,多媒体、装置、行为艺术等,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的机构和私人美术馆将会越来越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收藏多媒材艺术的主力。去年春拍,我们以700万元的价格拍出去了徐冰的艺术项目《地书》。其打包拍卖的内容包括出版书籍、版画、字库软件、动画、装置、场景再现、概念店等。这被看做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松动了当代艺术拍卖场上唯架上绘画独尊的格局。几个月前,我们又尝试做了“拍卖双年展”。这是一场探讨当代艺术生产力关系,以拍卖为线索和平台的展览。我们邀请了一些当代艺术家挑选他们自视为很重要,但又不符合现行市场流通方式的作品参与进来。这些作品大都是多媒材艺术,包括装置、行为、摄影、或者观念类的作品。从效果上看,相当不错,多媒材的艺术品受到一些年轻藏家的广泛关注。我深信,多媒材艺术逐渐走强是个必然的趋势,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油画家 王华祥:

  绘画艺术未来会更好

  把新技术、新媒材当做是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乃至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认为传统的手工方法已经过时——这是纯粹的技术性思维。“绘画应该消亡”的论断实在荒唐,经不起推敲。

  在19世纪初,摄影术刚刚出现的时候,画家们曾经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走到尽头。众所周知,摄影术可以轻易再现西方绘画一直孜孜以求的“真实”,对绘画艺术简直是颠覆式的冲击。但一百多年过去了,绘画并没有消失。伟大的画家也依然在不断地诞生中。无论是后来的达利、毕加索乃至今天在拍卖市场上创出天价的培根,绘画艺术从追求表面的真实,进一步发展到了追求形象背后的真实,它不仅没有终结,还向更纵深处拓展了自己的疆域。

  纵观艺术史,艺术表现方式及手段的更迭从未停止。从古典主义、到印象派、抽象主义,乃至装置、以人本身为创作材料和工具的行为艺术,直至今天更加具有科技含量的影像艺术、数码艺术……可以肯定,将来还会出现更新的技术取代今天风头正劲的“新媒材”。这个过程其实更多是受人性喜新厌旧的特性所驱动,而绝非一部艺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化史。事实上,多媒材也好,各种各样的风格也罢,都只是工具,只意味着艺术家又多了一种表达艺术的手段。所有的“新”都会变“旧”,而“旧”不代表“过时”。艺术只有好坏之分,不应以新旧论英雄。当代艺术的大舞台上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好的架上绘画艺术会是永恒的,就像好的装置艺术、好的行为艺术也会获得永恒一样。

  当代的中国艺术家需要有三个坐标点:放眼世界是横向坐标,发达国家的现状可能是中国的未来,无论是它们的艺术观还是新技术、新方法,我们的确要了解、要学习;第二个坐标点是纵向的历史坐标。不能被当下空间暂时的“流行”遮蔽双眼。现在确实多媒材艺术风头正劲,但不代表它就是“最先进”的艺术;第三个坐标点是当下中国的具体情况。

  第三个坐标需要着重讲一下。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发展路径,以及目前所处的阶段皆有不同。西方社会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才从古典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直至现在的多媒材艺术,而这些概念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一下子涌进国人的视野。以至于现在出现了一个“景观并置”的“奇异”现象:在西方艺术史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流派,居然同时发生在当代中国的时空背景下。有人认为这是目前中国艺术界混乱且落后的表现,我倒认为这是我们的幸运和机会。在西方已经成为博物馆观赏对象的诸多艺术流派,在我们这里依然存在并发展。而且,它们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标本”,而是作为“种子”引进之后,又在我们的土壤上获得了另外的生长。这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艺术进化论”单一的直线型思维可能会有的缺陷——对传统绘画整体意义上的抛弃是不是有值得商榷之处?事实上,我们甚至已经在西方看到了这方面的反思: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多媒材艺术创作刚刚兴起时,架上绘画几乎在西方绝迹。而最近这十几年,媒材的手段日益先进多样,架上绘画却反而慢慢地变得多了起来。这其中的道理,也许同曾经用无限的热情去拥抱技术和科学的人们,反而在今天又开始向传统中汲取营养,渴望对古老生活方式的回归是一个道理。

  其次,中国人对绘画艺术的情感需求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之一。就像吃饭一样,中国人从小形成了特有的胃口。对绘画艺术的迷恋镌刻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基因中。不能用抽象的“落后”就否定了整个社会对于绘画艺术的需求。中国当代的藏家,大都有条件走遍全世界,他们不是不知道目前在西方多媒材艺术方兴未艾。恰恰是在了解了之后,他们更清楚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知道绘画艺术仍然对他们有着最“致命”的诱惑力。所以我坚信,绘画艺术在中国,不仅不会萎缩乃至消亡,它的未来还会比现在更好,没有任何疑问。 金叶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