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艺术家的自我孤立与强迫症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艺术家的自我孤立与强迫症

艺术家的自我孤立与强迫症

作者:佚名      当代艺术编辑:admin     

  中央电大的一位教授找到我,就艺术家因何被社会“边缘”这一问题,表示出了一番不解。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以往的文章中所提及到的当下艺术家生存状态和精神困惑的一些现实个例。诸如《全国美展与范进中举》、《艺术生存与逼上梁山》、《中国美协几家欢喜几家愁》、《画家的世俗惆怅与爱情伤痕》等。就职业艺术家(画家)来说,现实中整个群体的真实处境也并非完全都同我一样渲染上了悲情色彩。除了生存状态相对艰苦的一部分人外,还有很多物质相对丰沛、思想相对轻松、精神相对乐观的艺术家活跃在当下的艺术界里。涉及艺术家被社会边缘的感叹,多是发于情感和自我情绪的波动,加之与现实事物间一时的难以相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对抗。

  孤立一词的解释多指孤独无助,而它的近义词独立一词的解释,多指突出、超群。艺术家在追求高度“独立”的同时,向往的是一种不受外界束缚而享有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权力。如果用孤立一词来形容艺术家,未免显得有些牵强。然而艺术家在现实中的自我表现,的确很容易造成自我孤立的假相,从而使外界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感受到自身是处于某种独立形态的现实。对于这样的结果,不妨先从艺术家(画家)的职业性质上从长计议。一个从事艺术事业的人(以绘画艺术为例),当其在第一次感受接触到绘画特征之时,就注定选择了以“静”为伴。一个从小就喜爱绘画的人,在正式接受过绘画艺术的造就磨练之后,他的自身行为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行为表现上说,会出现从事者越来越不好“动”,随着专业“学科化”的逐渐深入,还会出现不善言辞、不苟言笑、目光呆滞等职业病表现。

  在我的早期经历中,学习艺术(绘画)的人经常被他人误解为“呆”,因言语、行为的反映都不加敏捷,再加上长期与“静”为伴,久而久之就戏剧性地给人一种“不灵活”的印象。除了绘画艺术的自身特征和塑造环境给从事者带来的行为表现外,从事者的先天性格也是影响其行为表现的一种因素。当一个仅是出于喜好而从事绘画的人,开始越来越深地接触此“学科”时,他的思想意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这种丰富很难从外表上一眼看出,因其的思想意识多是在学科化的外因塑造下,以外传播的形式促成内加工的效果,因此这一过程中从事者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特征外界是很难揣摩的。而只有到了意识形态再现,也就是绘画形式的外在表现通过视觉传达呈现出来时,外界才可能对其有所直观的感受。

  当艺术的涵义变得越来越广时,绘画艺术的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样也就带来了原有艺术标准的左右摇摆。在十五年前,国内的艺术发展模式相对“单一”,除了传统艺术(中国画)的延续变革外,西方绘画(当代艺术)的影响对整个艺术体系(包括艺术市场)的辐射相对较窄。而西方绘画(油画)在国内的立足程度远不及中国画的植根影响力。同样,油画在当时的变革程度也不及中国画的学术领域之宽。放下阶段性时期对中国画的批判不说,国内思潮对西方绘画的热衷促使西方油画(包括当代艺术)迅速地焕发活力,以至于在较短时间内就产生了阶段性的“轰动效应”。当这种轰动效应来之快走之也快时,抛下的多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不休争论。时至当下,当传统写实艺术(照片写实)已经不能再继续引领国内艺术的变革走向时,“当代”油画的形式概念就产生了诸多的分支。与当代水墨变革相似的是,当代油画的变革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巩固自身的学术地位,在认可与否定推崇与批判声中,迎来的多是探寻者们一次又一次的盲目追随。而深处漩涡中的探寻者们,既缺少理论依据又没有明确方向,在学术与市场、艺术与理想、生存与困惑的百般纠结下,艺术界变得尤为混乱。当越来越多的“快餐式”艺术充斥着整个艺术界时,原有的艺术标准早已“岌岌可危”。

  这样的现实处境,与其说是当代艺术概念丰富了艺术内涵拓宽了学科边界,不如说是跳跃性地思想观念,加快了艺术形式的变革和新陈代谢。这样的突变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就打破了原有艺术体系面貌上的整体疆化,丰富了多元艺术的内涵,同样也结束了十五年前艺术模式单一的格局。但令人担忧的是,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也明显地章显出来,那就是艺术界(美术界)从此便开始了乱象丛生地“无标准、无秩序”发展。任何行业的发展进步都是需要以付出代价来换取,在淘汰旧思想、旧形式、旧观念的同时,新思想、新意识的涌现,在没有完成对整个行业所涉及到的内外情因周全考虑的前提下,注定会使处在最前沿的思想变革者以孤立者的身份被确定下来。当新型艺术市场的概念过多地参与到艺术体系中时,影响艺术本体发展的现实因素也会变得复杂起来。在充满“包容性”和“多元性”特征的市场面前,业界的学术标准似乎早已不那么重要了。影响艺术价值判断的决定因素,也由原来的业内裁定向市场裁定逐渐靠拢。这种“裁定者”角色的转移给整个艺术界带来了诸多的迷茫,也给艺术从事者也就是艺术家带来了不少的现实困惑。做为一门心思搞艺术的艺术家来说,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不能完整体现自身价值以及整体文化环境还没有得到同步提升的时候,追求艺术的独立自我与过度脱俗的精神境界,无疑会将自身推向一种孤立无助的艰难境地。应该说,时代环境和艺术的泛功利化,给艺术界和众多的艺术家都彻底地“洗了一次脑”,而部分对艺术持执着态度且又“洗脑不彻底”的艺术家,在面对环境相对复杂、艺术且又没有明确方向的现实面前,难免思想动荡心慌意乱。那么,在时代环境强迫造就下的艺术家,除了迷茫困惑生存窘迫以外,更多的则开始想的越来越多。这种想象既包括艺术创造自身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也包括无止境地胡思乱想。

  艺术家被社会“边缘”,既是一种表面现象也是一种职业形态,除了客观表现上艺术家多居于远郊而形成的一种不能融入“主流中心”社会的局部认知外,也有很多艺术家一生都居于城中,这倒不是说明艺术家被边缘的主要原因。在分析过时代背景和艺术界的快速变革给艺术家带来的思想动荡外,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多是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且又不被外界过分干扰的环境中,完成的自我创造。这种创造既是源于自身对艺术概念的感悟,也是源于对时代特征、人文风貌、社会现象、自然规律等冷静思考后的意识再现。外界之所以对艺术家产生被边缘的印象,一方面是客观表现;另一方面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产品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贡献力”还不够积极。同时,艺术家的付出在整个社会认知体系中,功利性和实用性的效果也不够明显。这其实是由于艺术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艺术家的自我表现也多是由职业特征所决定的。前面提到的职业环境造就本身就是对艺术家的一种“摧残”,一个活蹦乱跳的人生生被磨练的不苟言笑、愤世嫉俗....。.矜持一点说吧,艺术家外表冷漠,内心狂热!

  除了艺术家被理解为边缘化的形态外,艺术家是否真的被社会孤立了呢?放下艺术对“GDP”的贡献不大不说,其实有时候艺术家的创造还很容易被误解为增加社会负担,这一点尤其是在不欣赏艺术行为的企业家看来更是如此。当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艺术产业这一说法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市场手段则界入到了艺术体系和艺术家身边来,资本的充分界入对艺术体系和艺术家起到了前期保障和中后期推动的作用,所谓“企业搭台,文化唱戏。”在两者的合理结合下的确产生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如果说是企业和市场行为成就了艺术,不如说是艺术家通过适当的平台为整个社会创造了相对明显的物质和精神价值。这样说来,艺术家并未给社会增加任何负担,相反的艺术家(画家)是在默默无声地为人们创造着精神财富。从艺术对社会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来看,社会体系其实并没有从意识中想要孤立艺术家的意思。另外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也离不开艺术,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家。对于生存处境不佳的艺术家而言,在面对时代特征和如何将自我创造合理合适地融入到社会功利性“实用体系”中时,则还是需要着重地研究一下“画外之功”。

  对于不能迅速适应社会变迁和思想变革的艺术家来说,时期性的行业动荡很容易将一些适应能力弱且又不具备明显个性特征的艺术家排挤出去。这种排挤并非指彻底排出本行业,而是指因此类人不能在时代背景下,以更加明确的功利性认可体现自身存在的创造力价值,而被逐渐冷漠。这样下去的结果,很可能是其因没有足够的理由和现实条件再继续维持下去,而最终选择放弃。现实也是,艺术家的成就过程是一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残酷过程,最终沉淀下来的注定只有寥寥无几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而已。那么,这种情况下,再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话,貌似只能是一种幻想了。

  幻想,做为艺术发生的一种重要条件,很大程度上是促成艺术现象的微妙且独特的动因。幻想一词常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但幻想和臆想有本质上的不同,艺术家在权衡主观臆想的同时,却离不开幻想的实际作用。这一点,尤其在艺术创造时它的褒义意义就能有所体现。艺术创造在感性和理性思维的结合下,呈现主体意识的再现,这一过程中对幻想的感受运用会有正负两个作用。正作用会使其在感性和理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体现出独特的魅力,负作用则可能会出现幻想症。幻想症一般指对一件事情产生没有理由或根据的过多想法,而导致人的精神恍惚。对艺术家来说,如果只存有感性思维而缺乏理性意识或只存有理性意识而不具备合理幻想,都不能被认定为具有艺术气质和艺术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有时就是一个实足的幻想家。幻想,看似荒谬却很美丽,只要艺术家具备驾驭幻想的能力,并同时认识到它的正负作用,我想未来艺术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会如同宇宙苍穹一般广阔无垠。

  在现实中,艺术家(画家)的职业特征促使其容易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空间,而缺乏与外界的及时交流。这样的工作环境对身心和精神同样会出现正负作用,一方面画家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来完成自我创造;而另一方面,因长时间缺乏言语交流很容易导致幻想症的发生。在我的经历中,其实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与其说是职业病,不如说是对艺术的感知和驾驭能力相对较弱。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时会造成从事者出现极端情绪,甚至选择以极端的方式进行自我封闭、自残....。.等。除了幻想症和部分人对艺术的驾驭能力较弱以外,画家群体中还会出现另一种职业病,那就是强迫症。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身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自身。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不能控制,二者强烈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强迫症表现不止一次地发生在画家身上,曾经有的画家还一度因此出现极端表现。至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职业病表现,我想一方面跟前面提到的职业特征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心理、个性等有关。在艺术家的性格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追求完美和对自身艺术标准高要求的现象,同时艺术家如果具有强迫型人格的话,其表现出来的则是谨小慎微、尽善尽美,而在现实中其应对世俗生活的能力又缺乏相应的弹性,这就很容易造成强迫症的加剧。

  当幻想症和强迫症相互叠加的时候,画家群体中就出现了悲剧性的一幕。在我的画家朋友中,有女性朋友因不能控制此种情绪又没有得到及时相应的解脱,而去选择结束这样的人生。而男性画家朋友则在面对生存压力和艺术创造时,两者不能得到完美平衡,而出现情绪抑郁直至身体不支,结果却最终另人心痛惋惜。在近几年,画家群体中不断出现“英年早逝”的遗憾案例,且不说是否是与幻想强迫症和精神过度疲劳有关,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的多是不为人知的心理及精神障碍。艺术创造是一种艰苦且又相对痛苦的事,艺术家的职业环境对艺术家本身来说就充满了折磨与摧残。在泛功利化的时代,艺术其实还没有真正进入到这样一个“社会功利化体系”当中,很多时候都是处于体系外十分被动的位置。而身处中端底层的艺术从事者,面临的岂止是生存压力一种,其中的精神痛苦又有多少是他人所不能理解体会的呢!

  成就一名艺术家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到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艺术家在“静”的环境中经历着极不安静的思想动荡,面临着“走火入魔、精神抑郁、幻想强迫”的巨大风险。艺术是美好的,幻想是美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艺术家在这样一个乱象丛生的功利化年代里,迫切需要的是淡化功利性目的,放缓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强迫性欲望。在正视孤立和精神独立的前提下,保持平和心态,以完全驾驭艺术的能力去重新审视自我的意识创造,以不被外因诱惑所左右的坚强意志去重新审视艺术的魅力。同时,艺术家应适时地走出工作室,积极地适应世俗中的一切,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寻找艺术发生的灵感源泉。岁末将至,新年伊始,很快将迎来2014午马年,也是我的本命年。在即将过去的岁月中,无论我们各自都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在岁末梳理情绪的时候,是否真正停下过脚步去关心安慰一下你我的心灵,是否真正从艺术创造中得到了精神快乐。在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的时候,你我的心中还有哪些雾霾没有散去,哪些困惑没有解开。面对美好未来,你我又有了哪些准备?面对艺术之美,又有了哪种热情?我想说,坚持梦想!艺术始终带给我们无限希望!

  华朝锋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