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瓷器 >> 陶瓷知识 >> 窑神林炳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瓷器 >> 陶瓷知识 >> 窑神林炳

窑神林炳

作者:佚名      陶瓷知识编辑:admin     

窑神林炳

窑神林炳

    林炳北宋·德化县人,鸡笼窑(龙窑的前身)发明人。

    北宋时期,德化县的陶瓷业已相当发达,“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描绘的就是当时德化县陶瓷作坊遍布乡里的情景。宋·哲宗年间,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朝廷调整了贸易政策,规定“凡购买外国货,均以帛、绸、瓷、漆等特产博易,不用金、银、铜币”,全国的陶瓷出口因此猛增。

    德化县作为陶瓷主要生产地之一,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虽然瓷窑遍布,但由于当时的瓷窑都是平顶方形、容量很小的小窑,难以大批量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陶瓷出口的需求。烧制技术的落后,制约了德化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林炳应时而生,他设计发明的圆拱形大窑炉(亦称鸡笼窑)不仅容量扩大了十几倍,还由于设计了烟囱拔焰消烟,热度倍增,烧制出的瓷器更显得洁白、剔透。距离祖龙宫不远的屈斗宫古窑就是根据这种圆拱形大窑炉改进而成的。

    关于林炳建成大型窑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林炳在进行窑炉改革时,高温窑火一冲便塌顶,屡试屡败。有一次,林炳再次倒塌的窑炉旁边,疲劳得不觉昏昏睡去。睡中梦见一位仙女翩翩而至,在他面前解开衣襟,对他示意地指一指败窑,又指一指自己的乳房,然后隐没在云雾之中。林炳醒来突然有所领悟,于是将窑房砌成乳房样的圆拱形大窑,两旁再砌小奶窑(亦称狮耳)护住主窑房,这样烧窑时就不再塌顶了,而且烧成的瓷器质优量多。后来,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连起来,既能充分利用热能,增加产量,又能使窑体更加牢固,也为此后演变发展成龙窑(亦称蛇目窑)奠定了基础。

    传说的真伪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信的是林炳首创的大窑炉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炳因此被朝廷敕封为“烧成革新先行”称号,指点林炳的仙女也被敕封为“玄女夫人”。一时间,林炳大名远播,各地纷纷学习他的建窑技艺。在当时泉州知府的授权下,德化开办了第一所瓷庠(类似于今天的陶瓷学校),由林炳亲自到瓷庠传授技艺,现场指导。当年的瓷庠就是现在的祖龙宫,这座不甚起眼的小瓷庠,影响了近千年来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瓷业发展。据日本有关陶瓷文献记载,宋代有一个叫加藤四郎的日本人来德化学陶艺,将砌鸡笼窑的技术带回日本,砌成“德化窑”,并尊奉林炳为“陶祖神”。

    为感激玄女指点的恩德,瓷乡人按照林炳梦中的玄女英姿塑造了玄女像,建玄女宫奉祀。后来,林炳赴江西传艺,再也没回来过,最后积劳成疾,客死他乡。家乡人怀念他,便塑林炳像安放于玄女之右,尊为窑坊公。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窑坊公诞辰之日,乡人依然不忘到祖龙宫奉祀一番,一则纪念林炳为光大瓷业所作的巨大贡献,二则祈愿自己在来年的陶瓷生产制作中能够顺利如意。

祖龙宫

祖龙宫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六日,是祖龙宫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因为这一天是祖龙宫供奉的窑神(当地称之为窑坊公)林炳当年受朝廷敕封嘉奖的日子。林炳所处的年代距今已有九百余年了,时值北宋时期,德化县的陶瓷业已相当发达,“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描绘的就是当时德化县陶瓷作坊遍布乡里的情景。宋哲宗年间,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朝廷调整了贸易政策,规定“凡购买外国货,均以帛、绸、瓷、漆等特产博易,不用金、银、铜币”,全国的陶瓷出口因此猛增。

    补充阅读:屈斗宫古窑址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当年广为流传的需要耗费大量木柴为燃料的圆拱形大窑炉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电、液化气为燃料的新型瓷窑。这意味着当年林炳苦心研究建造的窑炉,历经近千年的漫漫岁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人们对窑神林炳光大瓷业的感激与崇拜却从未有丝毫改变,年年农历五月十六,乡人依然不忘到这座祖龙宫来奉祀一番,一则纪念林炳为光大瓷业所作的巨大贡献,二则祈愿自己在来年的陶瓷生产制作中能够顺利如意。

    在窑神林炳及玄女的神位前,摆满了人们精心创作的各种瓷器--除了传统的瓷雕外,更有人将五彩缤纷、飘洋过海换美金的西洋工艺瓷也摆到了供桌之上。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德化县瓷业蓬勃发展、繁荣昌盛的现状,瓷都人正开创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陶瓷生产出口的繁荣局面。遥想窑神林炳,如果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九泉了。

德应侯碑拓片

德应侯碑拓片

    德应侯碑的被发现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明先生到耀县黄堡镇调查耀州窑遗址时,意外地发现了“德应侯碑”。当时,路边有一所区立小学(后改为第四中学),他们上前打问,得知这儿原先是东岳庙,旧建筑依然存在。当地老乡说这里原是窑神庙故址。于是,两位先生便进入学校查看,院内竖立的几通碑石记载着东岳庙的建筑沿革,并无记载窑神庙的任何踪迹。两位专家没有就此打道回府,而是继续细心地查看学校的建筑物和每一个角落。最后,他们来到厨房前面,看到一块石碑平卧在房前的空地上,碑身沾满了饭垢和油渍,是教师们用膳的石桌,上面还横七竖八摆放着留有残羹剩汁的碗碟。两位专家弯下腰仔细查看,碑首“德应侯碑”四个苍劲楷书大字赫然在目。我国最早的一块窑神碑石,碑文记述宋熙宁年间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事,德应侯是对窑神的封号。碑文对耀州窑的发现历史、制瓷、烧成工艺的成就以及黄堡镇的自然环境、居民从业结构、陶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方面都有翔实记载,是研究耀州窑和中国陶瓷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刻石资料。

    德应侯:古耀州黄堡镇之山神。时人在采取陶土、烧造瓷器时,都要供奉山神来保佑自己。久而久之,山神变成了窑神。黄堡镇的山神庙(即窑神庙)本来叫紫极宫。宋神宗在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应耀州知州阎某的要求,将黄堡的窑神封为德应侯。这样一来,紫极宫就变成了德应侯庙。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张隆等人为纪念此事,在德应侯庙立了一块碑,叫《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简称《德应侯碑》。由于此碑详细记载了全盛时期的耀州窑生产状况,是研究耀州窑历史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因此,是十分重要的文物。它的拓片,陈列在首都中国国家博物馆。黄堡的陶瓷业衰落后,德应侯庙迁建至瓷器的新产地陈炉镇。庙中的窑神再也不是黄堡的山神了,而成为虞舜、老子、雷公。但是,人们仍然称此庙为“德应侯庙”,并将虞舜、老子、雷公称为“德应侯”。德应侯从此成为耀州窑神之别名,或者说,成了当地特有的神名。

    耀州德应侯碑碑文:能侯据黄堡西南,附于山椒。清峰回护,绿水旁泻,草木奇怪。下视居人,如在掌内。居人以陶业为利,赖知谋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温大小,均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圆飞,锻炼累月,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锵如也;视其色,外如温也。人犹是赖以为利,岂不归于神功之哉至有绝大火,启其窑而观之,往往清水盈掬,昆虫活动,皆莫究其所自来,必曰神之化也。陶人居多沿长河之上,日以废泥投水,随波而下,至于山侧,系化为白泥,殊无毫发之余混沙石之中,其灵又不可穷也。

栏目导航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藏品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