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拍卖 >> 拍卖动态 >> 苏轼《功甫帖》拍卖前已有争论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拍卖 >> 拍卖动态 >> 苏轼《功甫帖》拍卖前已有争论

苏轼《功甫帖》拍卖前已有争论

作者:佚名      拍卖动态编辑:admin     

  本报专访山西收藏家赵心、《功甫帖》买家刘益谦

  2013年中秋之夜,国内收藏家刘益谦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秋拍中以822.9万美元(约合5037万元人民币)竞购得苏轼的《功甫帖》。

  三个月后,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的三名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在《新民晚报》刊文,称经鉴定与考证,发现刘益谦所拍得的这件《功甫帖》为“双钩廓填”的晚清伪本。

  一时间,有关《功甫帖》的真假争议不断,震动海内外拍卖界与收藏圈,《功甫帖》真伪风波由此开始。

  1月13日,纽约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部正式回应:苏富比专家团队经过再次论证,听取了国内外专家的意见之后,不同意上海博物馆三位专家提出的《功甫帖》是清中晚期“双钩廓填”的结论,坚持认为《功甫帖》是一件流传有序,历经清初安岐《墨缘汇观》等历代专著著录,包括近现代鉴定大家张葱玉、徐邦达先生鉴定并肯定为苏轼真迹的墨迹本。《功甫帖》真伪风波还在发酵,这场收藏界的口水战究竟有哪些幕后故事,近日,记者专访了山西收藏大家赵心,《功甫帖》买家、著名收藏家刘益谦,以及多位书法界收藏界人士,解密《功甫帖》真伪纷争的背后迷云。

  记者调查

  拍卖之前已有真伪论争

  “这是收藏界的一个超级大八卦。”谈起《功甫帖》真伪之争,赵心既洒脱又无奈地笑着说。记者第一个问题就问他怎么看《功甫帖》的真伪问题。作为国内收藏界顶级收藏家的他并不直接做自己的判断,而是说:“这些交给专家去论证吧。”

  赵心说,《功甫帖》在苏富比这次拍卖之前,已经引起了很多收藏界人士的重视,毕竟之前出现的苏轼书法作品大多收藏在国立博物馆里,这次拍卖可能是民间流传的唯一一件苏轼书法作品,而且还是在海外,是否能回流中国都是待解谜题,收藏家刘益谦是重点关注《功甫帖》的收藏家之一。

  “拍之前,毛毛(刘益谦)给我来过电话,问我对这件东西的看法。”赵心说,自己当时回复他,“对苏轼的东西,我不太会看,但我看了一些资料,这件作品是老一辈鉴定大家,包括近现代鉴定大家张葱玉、徐邦达都鉴定过的,肯定为苏轼真迹的,要我说,还是相信大师的眼光吧。”

  这种重要拍品一般藏家在购置前都会进行多方的评估和论证,赵心当时仔细询问了刘益谦都给哪些人看过,那些人都是什么态度?刘益谦告诉赵心:在参与苏富比秋季拍卖前,除了请教过苏富比中国书画部的张荣德、马成名二位专家外,他还通过私下渠道向包括朱绍良、陆忠、尹光华在内的十几位海内外资深书画鉴定专家咨询过,其中除一位反对外,其余人士都持肯定和支持态度。

  纷争人物

  买家与“反对者”都来自上海

  这位唯一的“反对者”是上海的颜明先生,他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位收藏行家,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以中国古书画的收藏和鉴定在业内闻名。听到是颜明反对,赵心对刘益谦谈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古书画鉴定一代宗师徐邦达在自己的《古书画过眼要录》一书中曾有专门的记载——《功甫帖》“虽有九字,极为神采。”在古董鉴定界,一般都是以大家、宗师意见为主。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履生日前撰文也称:《功甫帖》事件的可悲之处是它出现在当下,如果在20年前,鉴赏家徐邦达先生一言九鼎,就不会有这样的纷争乱象。可是现在大师已去,当下鉴定的专业话语权平分天下……没有主流话语,就失去了鉴定的尊严,这就是当下中国书画鉴定的窘境。

  记者了解到,“藏家”颜明也曾涉及一场拍卖风波:2011年6月,一件晚清海派书画篆刻大家赵之谦的行书“石横水分流”横幅书法作品在北京拍出了540多万元的高价。如此名家收藏、流传有序的拍品,拍出高价似乎很正常。然而事后被爆出这件作品曾出现在2008年的春拍图录,当时是立轴,严格地说是一副对联的下半联。缺了上联,是残件,所以成交价只有20万元多一点点。想不到三年一过,“古彩戏法”一变,直幅变成横幅,残件成了“抢手货”。这件“改头换面”事件被曝光后,540万竞得作品的台湾某著名收藏家向拍卖行退货。而日后不久,已经被曝光的此品又出现在了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

  有来自“光明网”的网友爆料,这件作品的送拍者正是上海的颜明。记者联系颜明采访此事,没有得到他的回应。

  拍卖前唯一的“反对者”颜明来自上海,拍卖后公开质疑的三位专家也来自上海,选择在公众媒体质疑一件文化藏品,而且选择的也是上海本土媒体,再加上《功甫帖》的买家刘益谦也是上海滩名人,《功甫帖》真伪谜团的核心留在了上海。

  买家不解

  鉴定大家判为真迹为何又出伪本说法

  针对上博三位专家所论述《功甫帖》属于“双钩廓填”伪本的说法,记者采访了我省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刘刚。刘刚介绍说,“双钩廓填”又称“双勾填墨”,原来是工笔画画法中的一种技法,经过演变后,在书画临摹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很多古籍的书法临摹精本均采用了双钩法,作品一般称为双填墨本。

  刘刚介绍说,如果一件作品是双钩填墨的话,它的墨色显得比较软死,笔画也不流畅。所以让人容易看出来,整体看上去不贯气。如果是临的话,也有问题,它容易走形。因为行笔很快,不可能一点一画一模一样。有的时候,原作有飞白,它就没有了。有的时候有连笔游丝,临作也不可能完全仿出。一个作品是不是双勾填墨,只要有一定书写经验的人,都可以看出来,是比较容易鉴别的。

  这一点,《功甫帖》的买家刘益谦也十分不解,在此事件不久后的声明中他提到:“‘双勾填墨’对古代书法作品作伪而言并非难以识别的高级手段,为何张葱玉、徐邦达等老一辈过手此帖的专家没有提出这一疑点,反而判为真迹?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经手此帖的苏富比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士也没有看出端倪,而上博的专家团队仅凭与拓本的主观比对就能得出与摹本无异的结论,是上博的学术团队在古代书画的鉴定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吗?”

  山西藏家赵心说,如果按照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三名研究员的意见,认定《功甫帖》为伪品,则是推翻了前一代鉴定大家张葱玉、徐邦达的意见,那么无论是从年龄还是资历上来讲,结果就是“徒弟‘战胜了’师傅,甚至师爷,难道我们这个时代又将诞生大师了吗?”

  记者电话和电子邮件向上海博物馆递交了采访申请,得到上海博物馆办公室的回复,“上海博物馆官方对《功甫帖》一事不发表任何意见。”

  藏家呼吁

  学术质疑属正常,但要严谨

  在买《功甫帖》之前,刘益谦已经是“名满天下”了,刚满50岁的他去年曾在中国富豪榜以170亿元排名第30位。而比他财富更出名的是他在艺术品拍卖圈的名气。他被称为“全球最有权力的12名收藏家之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创下了多个艺术品拍卖会的纪录。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对于宋代书画,刘益谦一直情有独钟,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卷和南宋萧照的《瑞应图》卷都是他的得意藏品,就在购买这幅宋代苏轼《功甫帖》之后,他仍在2013年12月3日,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3年秋拍上以6555万元购下宋代马远的两幅画作《松崖观瀑图》和《高士携鹤图》,成为本季全球中国古代书画拍卖成交额榜首。

  记者致电刘益谦的龙美术馆得知,作为国内一流的民间美术馆,龙美术馆浦西馆定于2014年3月18日开馆,而开馆的重头戏就是“宋元书画展”,购置《功甫帖》正是为了开馆使用。

  记者电话采访了《功甫帖》买家刘益谦,他说:“中国艺术品这么多年散落在海外,现在中国人有钱了,到海外把好的东西买回来,无论是站在个人角度,还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我都希望国家对此进行鼓励。中国的文物能够流传下来,比如苏东坡的一件作品,流传下来一千年,靠的还是民间把他流传下来。”他没有想到在他精心准备开馆的时候,面临到这样的风波。面对三位专家的质疑,他感到“压力和委屈”。

  收藏家赵心告诉记者,“一件几百上千年前的古物,有学术质疑是正常的,但操作要严谨。”像这次事件,将一个严肃的文化事件演变成口水战,无论是对国立博物馆的公信力还是对藏家海外回流中国文物的热情,都是一次巨大消耗,收藏界也在呼吁国家权威鉴定机构可以出面来明辨是非,平息这场真伪风波。

  本报记者 刘斌

  《功甫帖》是苏轼写予其亲密朋友郭功甫的告别信,帖二行九字,郭功甫长苏轼一岁,二人政见不同,却常互赠诗画,唱和频繁。根据《宋史》记载,熙宁初,王安石执政,几年后,郭功甫被擢升为殿中丞,后在奉议郎致仕,路过杭州,其间(熙宁四年至七年)苏东坡正在杭州任通判,据推测这幅手札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那时,苏轼应该是三十六七岁。至2013年,这幅帖已流传了900余年。作品结构紧密、一气呵成,用笔沉着、粗犷有力,充分展现了苏轼的人文主义情怀。

  历代藏家对其评价甚高,《功甫帖》曾多次被录入中国艺术领域最为权威的各类典籍之中,清代书画名家翁方纲曾将其称之为“天赐的书法精品”。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