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品动态 >> 透析威尼斯双年展综合征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品动态 >> 透析威尼斯双年展综合征

透析威尼斯双年展综合征

作者:佚名      藏品动态编辑:admin     

  闻松

  两年一度的威尼斯双年展季如约而至。坊间戏言,又到了“威尼斯药丸”发放的时间了。

  从这几年威尼斯展中的国人参展及参观人数来看,持续递增的关注度显示了展览的热度。网上预测,这一届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国内艺术家将超过360位,这还不包括未行登记的私展艺人,以至于远远超过上一届。实际上,正式人数远超于此。除了正式的国家馆和主题展外,部分国内官方艺术机构及大量民间机构均组织了规模不一的展览。据估计,陆续出现在水城的中国相关艺术从业者预计有数千名之巨。届时,将直接或间接为威尼斯贡献2.5亿至3.2亿元的收入。与此相对比的是,几乎没有一次国内双年展像威展一样能牵动国人如此持续的关注度,即使之前不断爆出镀金及商业构谋的质疑和批评,也丝毫未能削减人们对“威双”的兴趣。各种媒体及企图从中分得一瓢羹的艺术机构也加剧了这种扩散势态。

  无论如何,这一组巨大的数据显示,意味着威尼斯赶集之热正在持续发酵,充分表明国内艺术圈对国际三大艺术展之一的威展有天然的仰望情结。

  事实上,近几年来,每到威尼斯展举办的季节,国内艺术家就会在一股弥漫在圈内的腐朽之气中莫名沉醉,但往往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醉的其实都是自嗨的人。这种情结几乎形成了威尼斯双年展综合征:外在症状是莫名亢奋、强烈的表演欲望,充满伪饰的各种摆拍;而内在病灶实质是谋求参与而形成的学术洗白和出口转内销等策略,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构谋手段,乃至于到了不择手段抢夺展览资源、赤裸裸地侵占别国艺术家权益的地步。对展览中出现的买馆丑闻,欧美国家一片哗然,纷纷谴责无良的国际艺术掮客。到了最后搞得天怒人怨,以至于被借壳生蛋的肯尼亚政府不得不宣布放弃国家馆计划,让已购买了展览计划的秦风、史金淞、李占洋、蓝正辉、李纲等中国艺人们进退维谷,无壳可借,不得已“裸奔”上路,作品在被取消所有肯尼亚标志或威尼斯双年展标志的状态下展出。在此次鸠占鹊巢的“阳谋”中,受损的则是中国人整体的艺术操守和对外形象。最终,由意、中两国国际艺术掮客导演的这出“买展馆闹剧”以饱受西方国家指责而黯然告终。

  然而,即使存在着商业闹剧,也丝毫未能影响到国人群集威尼斯的昂扬激情。刚朵拉、港口、码头、水巷、展览馆、艺术空间、意大利建筑、摩肩接踵的外国面孔……微信微博中,几乎所有去威尼斯的中国人都有意无意在晒与威尼斯相关的风土人情,显示出“在场”的那份自得。当然,在显现出异国风情的同时,商业权谋者、艺术镀金者、捣糨糊者、附庸风雅者、以吐槽为名的博出位者……不一而足,纷纷出镜,各色人等都使出了吃奶的劲亮相,以便能有晒水城或展览开幕式合影的机会。威尼斯符号几乎成了国内各色小资和“艺术婊”们的装扮利器。众多的艺术爱好者们更像是服了摇头丸,自嗨得停不下来了。药,绝对不能停。春夏之际去威尼斯,似乎也是艺人们某种身份的象征了,充满了山里孩子刚进城时的那份新鲜感和内在实际掩藏不去的那份怯生生。即便没有条件,哪怕圈钱也要去,哪怕到处化缘也要去。甚至有策展人通过网络哭穷,不惜大打悲情牌以众筹的方式赚得爱心者捐助的旅费,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某种程度上,云集威尼斯,也暴露出了国人爱扎堆、爱炫耀、爱虚荣及爱凑热闹等缺点。

  中国官方组织的国家馆及主题展选择的艺术家比往年更具有“中国性”了,最典型的是各类混搭和“春晚模式”,即装置、观念、架上、影像、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大杂烩,老中青兼备,美其名曰的“跨界组合”打消了外界对参展团队的批评。徐冰、谭盾等艺术家的压阵,至少堵住了很多批评者的嘴。但是,细细追究,徐冰等人的创造力已是明日黄花,普遍炒冷饭的作品形态其实早就说明主办者背后的保守性和滞后性。

  每届威尼斯展,中国不能只满足于搭一个中国式戏台,仅仅让貌似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艺术角色轮番登台唱两句,却始终找不出中国艺术问题的根本病灶。自从2005年中国大陆首次远赴威尼斯参加双年展以来,每届策展人的“春晚模式”及越来越主旋律化的思路仍然制约着国内真正先锋艺术的呈现。

  面对威尼斯展这样的国际性大展,国人明显还欠缺很多,还有很多的课需要补上。首先,平和的参展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在遵循展览游戏规则的同时,多一些文化交流而少一点功利色彩。在展览资源的争夺战中渗入了过多商业因素,投资人赤裸裸的商业回报诉求更显得急功近利,这些都有损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就拿肯尼亚馆招商过程来说,受投资方控制的策展人事先找了不少更具有学术成就的艺术家参展,但由于明显是借鸡生蛋的谋略和要求艺术家给予过高作品回报的不当诉求,更重要的是业余策展人的学术缺位,使得真正一些有文化抱负、责任感和更高艺术水准的艺术家拒绝了投资方的邀约。而恰恰是这些具备人文关怀和道德公义的艺术家才值得敬佩。显而易见,过多的商业介入只会降低“威双”的学术性和文化价值。

  其次,参加这样的国际性大展,国人真的准备好了吗?无可讳言,充分的学术准备和文化自觉是不可或缺的,而不是每逢大展就呈现出“嘉年华”的参展模式。学术方位的深化、观念的当代性及艺术作品的锤炼,都需要中国艺术家高度重视。特别是艺术家对自身文化资源及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才会呈现文化精神史的价值。否则,国人在展览中呈现的“当代艺术”仍旧如水中花和镜中月,难免显得肤浅、轻薄和无聊,以至于出现大规模的“中国式镀金”的闹剧和资本符号化的艺术。

  作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非洲人奥奎·恩威佐曾充满乐观地说“威双”已进入后西方化时代,全球化的大趋势使得一直作为现代文明象征的欧美国家越来越消解了其先锋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也使得双年展成为各种文化的展示舞台,但是,艺术的先锋性特质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艺术家个体,都并非一蹴而就或与生俱来,其中必然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蜕变。毋庸置疑的是,在塑造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中国还需要更长与国民精神史相关的现代性文化的演变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威展对于国人来说,既是交流的机会,又何尝不是一次历练呢?■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师、艺术评论人)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