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孔达达:艺术收藏市场之我见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孔达达:艺术收藏市场之我见

孔达达:艺术收藏市场之我见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我撰写这个专题,是对当前艺术收藏市场一点认知,作为我们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组织、参加了不少藏家活动,亲眼见证了多少人为之痴狂,为之迷茫,为之狂喜,为之沮丧。自今日起,我会把自己对于国内收藏界的一些所思、所想,书写下来,与诸君共享。其中包含的某些观点或有不成熟之处,欢迎大家指正。我想就国内收藏总体面貌谈一些看法。

  今年一开春,国际权威艺术品信息公司Artprice就发布报告称,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在2011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中,中国艺术品交易额达到48亿美元(按照美元兑换人民币利率1:6.32,合人民币约303.36亿元),占全球市场的四成;欧洲艺术品与古董博览会(TEFAF),提交的报告也提出了近似的观点。公众看到这一新闻或许十分欣喜,但对于藏家而言,仅仅是数据而已,如此红火的行情,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收藏的风险,实在没什么高兴的。

  10年前,1万元差不多就是低端收藏的起步线,10年后,10万元起步也只能算做低端收藏了。10年前,1万元可以买到一幅较大尺幅的非常像样的油画,可以买到景德镇大师制作的瓷瓶,可以买到一平方尺最顶级海派大师的画作,而今,你只有看热闹的份儿了。5年前,在艺术品拍卖现场,一件拍品过了100万,现场早已欢声雷动,媒体争相报道。现在价格不过亿,别说掌声了,媒体会觉得缺乏报道兴趣。北京台主持鉴宝类节目的著名艺人王刚的一个亲身经历是,2008年他看中了一件瓷器,举牌到180万元,认定这东西也就值这个价了,结果竟以599万成交。两年后这件瓷器再次上拍,估价飙升到700万到900万,最后以3584万成交。这让原本想看有价无市笑话的王刚彻底无语。当然,拍场上玩的就是零和游戏,一人想打,必有一人愿挨,旁人无需指手画脚,但是,这样的繁荣还能持续多久?这样的市场又能走多远?

  如此快速膨胀的市场,倒不是最令人担忧的,最可怕是造成人的异化,藏家、媒体、业内人员、公众,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很容易被误导,殊不知艺术品、古玩的专业性非常强。 而高利润、难监管,必然造成诚信缺失,天价拍品、亲属造假、假鉴定、专家商家勾结等现象,给艺术市场带来无穷迷团。看看各家媒体梳理的2011年中国收藏界什么十大事件、十大新闻,或许版本有所不同,但与诚信问题和赝品造假事件基本上都占了一半以上。如果做进一步引申,目前羸弱的评估鉴定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歪风”,使得更高层次的艺术品金融化、资产化业务成为高风险的聚集地。

  现阶段的混乱、野蛮生长,是任何一个市场走向成熟之前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做一时之忍,但无法永远忍受下去。我们需要在收藏的某些关键环节如鉴定、交易流程设计等方面做出实际行动,否则,它就难以向良性发展。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收藏自然就会兴盛,正所谓“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据统计,我国收藏群体人数已高达7000多万人,这还不包括潜在人群。日益壮大的收藏队伍,造就了千奇百怪的藏品种类和火爆的交易行情,兴盛之下,制假售假犹如烈火燎原,愈演愈烈,本次就和大家聊聊藏家与赝品话题。

  我把藏家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收藏世家,一般家底雄厚,代际传承,拥有真正的好东西;二类是货币买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手中握有相当的财富,遇到心仪的物件,在拍卖场上一掷千金,十分霸气;三类是捡陋专家,他们懂行、眼毒,但资财有限,往往以藏养藏,讲究“一击即中”。这三类人,或有家学,或有财富,或有知识,甚至彼此交织,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了较高层次的藏家群体,但人数不多。

  剩下的第四类,我称之为藏者。他们是一群附庸风雅的爱好者,半懂不懂,从本质上说对古董、字画缺乏最根本的认识,但又吃穿不愁,手里还有活钱。他们才是古玩市场的中坚力量,支撑、维系着日常交易,盘活了整个市场。可悲之处在于,他们通过媒体、书籍、或是讲座等等途径,自认为掌握了古玩字画的相关知识,对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还颇为自信。可是,收藏恰恰是“候门一入深似海”的特殊学问,需要向高人请教,需要切磋,与时俱进,固步自封,实不足取。

  收藏实为雅事,但不得不慎。随着古董字画价格飞涨,巨额的利润已然催生出整条造假产业链,加之众多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新型假物,层出不穷,仅以雅昌为例,他们用最高水准印制的书画就能让不少人“跌份”。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之语,“专家不如行家,行家不如玩家,玩家不如仿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加上造假者、鉴定者和个别媒体沆瀣一气,使得鉴别真伪成为一件十分令人头疼的事情。小藏小损,大藏大损,直至倾家荡产也是很常有的事儿。我就见过某地一位企业家号称收藏了高达10亿元的艺术品,因为收藏占用了大量资金,公司落个关门大吉的下场。破产清算时,当地法院请我们去给这批艺术品估值,结果呢,我们就是卯足了劲往高了估,也就不到500万。

  更为吊诡的是,即使买了假货,藏家也得死命忍着,因为一旦张扬出去,鸡飞蛋打,连本钱都赔光了。相对高明的策略是隐忍坚持,表面上装出一副高深莫测、兴高采烈的样子,实则“暗度成仓”要找到一个要比自己“傻”的“好心人”适时出货,转嫁损失。最终,形成了一个“买假认栽、寻找下家,买假藏假,终有下家”的循环。这样累不累?

  虽说辨假也是收藏的乐趣之一,但收藏始终以真品为尊。假货盛行,相关分析、报道很多,这里无需置喙。可以说,低廉的制假成本,高额的利润,根绝无从谈起,一味的嘲讽、咒骂现行法规或者归咎于人性贪婪、心态浮躁,直至上升到道德层面,这般的唠骚满腹,对于改善现状能有什么实际帮助?为什么国外古董市场为什么相对干净?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大家平心静气,理性分析,建言献策,为净化市场,推进收藏事业做些实事,方为正道。

  (作者系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