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艺术家刘小东的绘画世界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艺术家刘小东的绘画世界

艺术家刘小东的绘画世界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刘小东并不认可古典绘画中追求协调效果所营造出的完美画面,他更愿意相信眼睛所看到的那些片面、零散,甚至不那么雅观的现实,那才是他绘画的根基。

  ◎刘小东说,画画让他能够不露声色地传达自己的意见,是自己找到的最能把握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喜欢画身边的东西,那些自然、简单、朴素、亲切的人物,是他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大型写生创作,是刘小东近些年的重要创作转型,是他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系列,具有很强的当代感、现场感。他的反映三峡库区移民的系列创作受到学术和市场的双重认可就是例证。

  ⊙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沉默寡言,是很多人眼中对刘小东的第一印象。或许只有深入交往,才会发觉他个性率直、敏感,如同他的绘画一般,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无疑,刘小东是成功的,但成功并没让他变得安逸自满,一系列的大型写生创作之后,他仍保持着艺术家的思考和焦虑。对于他来说,绘画是将一切凝固的最好方式,也是能够让生命不断地生长的沃土。

  回到现实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刘小东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开始在美术创作中关注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这批身居北京、大多毕业于美院的画家被评论家贴上了“新生代”的标签。他们将80年代以来注重意识形态表现和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模仿的艺术风气,拉回到了中国的现实之中。刘小东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绘画表现力,成为那一代人当中的佼佼者。

  刘小东的画中人物大多为普通人、小人物,他们常常表现出无聊和无奈的精神状态。个体意志的单薄,让他们难以左右自己的命运。“新生代”的标签,似乎只是一种时代的需要,对于刘小东来说,绘画只是一种观察和表现现实的最好方式。

  1980年,刘小东进入中央美院附中开始接受艺术训练。当时的美院附中艺术思想活跃,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西方现当代艺术,这给刘小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当代前卫艺术注重观念、脱离架上绘画的思想并不符合刘小东的本性,他更愿意用绘画来表现真实生活的人。

  对于刘小东来说,坚持选择架上绘画作为表达方式,源于他“对好的绘画的怀恋,对绘画诗意的怀恋。”在他看来,当代艺术虽然并不再以好坏来谈论艺术,但是,绘画永远有好坏之分。“那不是我理想中的艺术状态,我更相信视觉的感受,更愿意用绘画来表达这种感受。”他说。

  刘小东醉心于文艺复兴之前无名画家的作品,也迷恋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委拉斯贵兹、马奈、维米尔等一代代西方大师。“这些都是无法超越的大师,永远给你营养和可能性。”

  然而,刘小东并不认可古典绘画中追求协调效果所营造出的完美画面,他更愿意相信眼睛所看到的那些片面、零散,甚至不那么雅观的现实,才是他绘画的根基。

  刘小东的作品构图并不遵守传统绘画中的规律。他往往以自己的视角和表达的意愿安排人物和场景的位置、比例。有时候,虽然画面中的一些场景让人感到荒诞,但人物的表情又让人感到再熟悉不过——那些表现的正是普通人的内心世界。

  电影之缘

  在刘小东早年的一些绘画中,常常可以看到青年人的迷茫与失落。他曾坦言,这种状态曾是他青年时代写照。

  1992年,他与后来的画家妻子喻红[微博],出演了电影《冬春的日子》。这是他首次“触电”,自此他与电影结下了持续多年的不解之缘。《冬春的日子》的导演是他在美院附中时的伙伴王小帅,这部低成本影片,描绘了一对在平庸、苦闷中挣扎的年轻人,与刘小东当时的生活极为相似。他们的状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的生活状态。

  此后,作为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朋友,刘小东参与了多部电影的创作。他的多幅画作要么取材于电影,要么就成为电影的素材。1992年时,除了那部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之外,他还为导演张元的电影《北京杂种》担任了美术指导;1995年他的画作《儿子》取材于张元的同名电影;2000年他的另一画作《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自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2004年他与王小帅

  一起在贾樟柯的电影《世界》中客串两个新富人物;2005年他邀请贾樟柯去三峡拍一部关于他的现场写生作品的纪录片,并触发贾樟柯构思拍摄新的剧情电影《三峡好人》……他还曾画过一幅《挚友张元》(《张元向宁岱求婚》),并且参与了多部纪录片的拍摄。

  电影带给了刘小东不一样的感受。在电影中他看到了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被放大。《自古英雄出少年》是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的某个场景。画面中,男孩与女孩被一个坚硬的墙角分隔开,让人物的个性和内心冲突显得尤为鲜明。

  以画画来传达生活的刘小东,就这样穿梭于凝固的画面与闪烁的光影之间。

  凝固瞬间

  刘小东说,画画让他能够不露声色地传达自己的意见,是自己找到的最能把握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喜欢画身边的东西,那些自然,简单、朴素、亲切的人物,是他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刘小东就因为与主流创作不同而引起关注。

  “当时就题材来讲都是主题性创作,其实是摆拍式的艺术形式,而我身边的那种东西很自然,画跟我的生活是一样的,我活成什么样,我就画成什么样,虽然是不自觉地达到这一步的,也相信自然是最好的。”刘小东说。他喜欢关注自然的、自己所熟悉的东西。

  90年代以后,观念艺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装置、行为等非架上的艺术形式大行其道,而绘画曾被一些前卫艺术家所抛弃。但是,在刘小东看来,绘画在当代艺术中能够成立,仍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一直在找这种魅力,绘画带给人独特的魅力在哪?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暗示性,它的凝固性。”对他而言,绘画也是让他凝固瞬间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

  进入新世纪(9.41,-0.06,-0.63%),中国社会不断加速的发展变化也给予刘小东不断的创作灵感。仍然是以表现普通人为主题,他在2003年以后的三峡移民系列创作,正是应和了时代的巨变。三峡工程牵动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的变化是最为敏感与直接的,刘小东用实地写生创作方法,描绘了一系列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工程中,普通平民所反映出的精神状态。

  在《三峡新移民》中,在浩大工程和壮美河山中,前景的废墟与孩子们天真的玩耍、老人们沉默的背影、年轻人的百无聊赖和中年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2008年,这幅3米×10米的巨作,以2200万元的高价拍出。

  绘画是刘小东对世界的观察和看法,是他感受到的生活。绘画与其他媒介比较起来有自己的独特性,生活中的每一点感触,都可能成为绘画的理由。

  绘画也是他安静敏锐内心的窗口。他总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着这个世界的瞬间,而在人物的表情中,你似乎可

  以感觉到他面对这个世界时的心绪流溢。

  旁观者的眼睛

  著名画家陈丹青十分欣赏刘小东。他曾告诉记者,中国画家中,只有刘小东保持着艺术家的焦虑。这种焦虑,是艺术家自我挣扎从而不断进取的动力。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成功的艺术家往往容易过得安逸,保持艺术家的焦虑状态才能让艺术不断进步。

  刘小东曾两次来到三峡。观察这里因移民带来的变化,人们因为生活改变而发生的精神状态的变化是他最感兴趣的。

  在刘小东描绘的每一个人物中,都包含着他自己的人生感受与体味。站在他的画作面前,观众像是旁观者,又像是被观察者,被画中的人物所审视。那些被他描绘的人,常常慵懒地或坐或卧、或站或倚,这些随意的状态表情,反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2010年,刘小东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辽宁金城,在那里,他描绘了亲人、儿时的伙伴,他用日记、速写、照片甚至影像等多种形式记录了整个过程。此次回乡写生,他与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合作,后者跟拍纪录,将刘小东的生活与回忆拍成了纪录片。

  于是,小镇金城的普普通通的人们走入了刘小东的画中。在这座曾经以造纸行业作为唯一支柱的小镇里,人们因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那些他们破败荒废的厂房、建筑,随着记忆一道,离开了刘小东的生活。而这里的留守的普通人,与他再次发生关系的时候,那种精神和生活上的落差,便成了刘小东创作题材。

  画面中的现实场景、场面不带有画家本人的是非判断,人物略显冷漠的神情、不经意的动作与表情,捕捉着现实生活,表现了人的复杂心态,这些都是刘小东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特点。

  刘小东坦言,青年时的理想是做一名绘画大师,但是,这个理想似乎并没有达到。现在的自己只是画得好一些。“自己的画成了收藏家手中的增值股,我很荣幸能变成人家资本市场运转中的一个筹码,至少人家不会觉得拿错了,不见得张张转得好,但基本转开了。我挺高兴的”。

  这几天,成为政协委员的刘小东,作为当代艺术界的唯一代表,他的“支持公立美术馆收藏当代艺术”的两会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正在网上被人们热议。

  他呼吁政府应尽快建立以私人捐赠为主的当代美术馆收藏体系,“用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个体收藏家及企业把作品捐赠给公立美术馆”。他认为,美术馆除了美育人民还有保存公共记忆的责任。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