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好展览能够改变观众看世界的方式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好展览能够改变观众看世界的方式

好展览能够改变观众看世界的方式

作者:佚名      宝物评论编辑:admin     
迪美博物馆副馆长白杰慎、主策展人何琳达在接受《美术文化周刊》专访后留影 迪美博物馆副馆长白杰慎、主策展人何琳达在接受《美术文化周刊》专访后留影

  本报记者  李亦奕

  “好的馆舍设施+好的藏品=好的博物馆,这是博物馆界普遍适用的法则。但如果要把一座好的博物馆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博物馆,那么还必须加上好的观众体验。” 6月25日,在中国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讲座上,美国迪美博物馆副馆长白杰慎如是说。

  在中国,迪美博物馆不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那样为人熟知,但它有非常丰富、独具特色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博物馆,近10年来还是美国发展最快的博物馆。

  在首博的讲座上,来自迪美博物馆的三位领导和专业人士,副馆长白杰慎、主策展人何琳达、中国部主任策展人王伊悠博士从博物馆管理、策展和创新的角度介绍了美国博物馆发展的最新趋势。讲座后,他们接受了《美术文化周刊》的专访。据悉,他们访华的目的是和中国同行交流,和中国的博物馆谈合作,“希望近几年能在中国办一两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推介中国文化艺术的展览”。

  中美商贸和文化交流的起点

  1626年作为港口的塞勒姆城初建,此后这里成为北美对外贸易,尤其是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一处重要港口。由远航的船长们成立的东印度海洋协会建立的旨在陈列“自然与人造奇观”的博物馆,便是迪美博物馆的前身。     

  迪美博物馆中国与东亚艺术部策展人王伊悠博士介绍,早期的建立者从海外带回的大量奇珍异宝构成了迪美博物馆馆藏的基础,后续的馆藏一部分来自收藏家的捐赠,一部分是私人或机构捐赠资金后,由博物馆根据自身需要购买的。

  目前,迪美博物馆共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80万余件艺术品、文物和标本,在北美博物馆中排名第三。除了中国文物,迪美博物馆还藏有中美19世纪海上贸易文化交流的珍贵一手档案资料(包括400多份从美国前往中国船只的航海和贸易详细记录),以及美国博物馆中最丰富的中国建筑、园林以及家具的专业图书收藏。馆藏的近100万件世界各地的珍贵老照片,完整地呈现了摄影艺术和技术发展的历史。此外,迪美还有西方最全面的印第安艺术、航海艺术、美国绘画和装饰艺术、家具、世界时装藏品。

  独有的策展评估机制

  目前,迪美有10名策展人,4位策展人关注亚洲事务(中国东亚、印度和东南亚、外销艺术品、摄影和当代艺术),虽然划分得很细,但策展人之间是相互合作的,藏品管理和展览研究团队也都给予策展团队充分的支持。

  迪美博物馆一年大概会有6至8个特别展览,规模和性质不等。何琳达介绍,一般会有两到三个是超大规模的(展览面积大概在1000平方米)。“展览的性质有两种,一个是我们做主办,然后去其他地方巡展;还有一种是我们承办。我们每季度都会有关于展览主题的会议,每个策展人以最简练的方式陈述自己想进行的展览主题,我会根据当下的具体情况来确认哪些可以继续,哪些放弃。通过的展览主题可以进入到每个月由评估委员会参与的会议,大家从各自部门的角度全面地评估展览的价值。”

  在选取展览的标准方面,迪美博物馆有自己的一套体系:1.在档期、展品媒材和文化方面,充分照顾到丰富多样性和均衡性。2.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新的方式和视角。3.吸引观众来参观。4.精美杰出的艺术品。5.培养特定观众,吸引他们对展览和博物馆进行资助。6.吸引媒体正面关注。7.通过展览提高与其他博物馆合作的能力。迪美在策划展览时充分考虑影响力,重视国际文博机构间的交流合作,使博物馆成为真正分享的场所、激发创造力的场所。

  以观众体验为工作核心

  2003年改扩建之后,迪美博物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展览空间变大,展览项目如何发展?是着重基本陈列还是做大的外展、特展?人员增多,如何管理运营博物馆?不处于中心城市,如何提高知名度?

  白杰慎介绍,10年来,迪美的馆舍、设施、员工、观众都有了大幅的增加和提高,在美国75家主要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评估中连年名列前茅。不同于中国博物馆的运营机制,美国大多数的博物馆是民营的,政府给予很少的资助,面临庞大的资金来源问题,迪美的筹款主要来自私人捐赠、基金会和企业。

  博物馆一般很容易只关注自身内部的情况,但迪美一直把满足观众的需求和体验作为工作核心。核心观众何在?观众希望观看什么展览或参与什么活动?博物馆是否给观众提供了这些体验?针对这些问题,迪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对观众进行详细的营销性调研,并鼓励观众参与小型座谈会,调研得出的数据信息,馆方会善加利用、改进。“走进一些有名的博物馆,它们有很好的藏品,但你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观众没有水喝、没有地方休息;陈列混乱;灯光不好;说明文字太学术等等,迪美希望观众有最完美的体验,形成好的口碑,吸引各方关注。”白杰慎说。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整个博物馆界都受到冲击,纷纷减员、减项目,而迪美博物馆反而增加了展览项目,改变了财务结构。继2003年改扩建之后,2011年,该馆又筹资近6亿美元。在2019年的扩建工程完工后,迪美博物馆在展厅面积上将成为北美洲前10名的艺术博物馆。如今,全球每年有8亿读者和观众关注迪美。

  有好的展品未必是好的展览

  美术文化周刊:迪美馆藏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品数量众多,而且极有特色。在中国文物和艺术品的展陈、整理研究方面,贵馆有何经验与中国的同行分享?

  王伊悠:迪美珍藏了世界最大、最重要的中国19世纪老照片,数量有近1万幅。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中国外销艺术品收藏(瓷器8000件、绘画近6000件、金银铜器1200件,以及大量漆器和家具)。另外,迪美还藏有反映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器物,如餐饮具、乐器、织绣服饰、药材等,比较全面地保存了中国清代至20世纪的历史和生活情况。

  迪美最受观众瞩目的是美国博物馆唯一的中国民居建筑的完整陈列——徽派建筑荫馀堂,这也是中美博物馆合作交流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项目。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对古民居进行维护和保存,在特色展陈上我们提倡以观众为中心,注重观众沉浸式的感受。让观众在美国的博物馆空间真正感受中国老百姓200年前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通过展览能够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方式,这就是一个博物馆在展陈方面做得好的表现。

  美术文化周刊:针对中国观众或亚裔观众,贵馆在展品陈列或开展艺术活动时是否有特别的安排?

  白杰慎:迪美大约有10%的观众是亚洲或亚裔的。我们有一系列的中国艺术展,还有一年一度的欢度传统新春佳节的活动,屡屡创下观众访问量的纪录。在筹划展览时,我们一般不会只考虑亚洲的观众,我们希望展览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所喜欢。当然,如果做关于中国文化的展览,肯定会吸引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观众。2003年迪美改扩建后,展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提升,观众量也增多了,自然也吸引了更多的亚裔观众。

  何琳达:迪美在成立初期的宗旨就是希望把世界呈现给美国的观众,我们对中国的艺术文化一直非常关注,举办的很多中国艺术展都很成功,希望此行能和中国的同行交流、合作。

  美术文化周刊:我们注意到国外的布展整体以简约为基调,为了突出展品,往往色调都很简约,迪美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定位和思路是怎样的?

  何琳达:我也注意到很多国家在布展上的差异,在美国也一直存在观众进入博物馆是看文物还是阅读文字的争论。

  当然,一个展览的设计非常重要,设计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为展品营造一种背景环境,设计也能从视觉及各种感官上影响观众的情绪,好的展览设计能够更好地烘托展品,将展品的内涵传达出来。

  白杰慎:迪美在布展时,不会在展厅中摆放过多的展品,如果太拥挤,重要的展品往往会被埋没,像人呼吸一样,展品也需要空间,只有这样观众才能静下心来好好地欣赏。

  王伊悠:中国的博物馆大多是历史性考古类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博物馆占少数。在美国,有很多像大都会、波士顿这样的艺术文化类博物馆,这类博物馆讲求艺术形式,以器物和展品为核心,所做的工作也是围绕烘托、突出器物本身。

  美术文化周刊:大多数的博物馆以古代藏品为主,贵馆在策划展览、选择主题时,如何处理古典和现代的关系?是否考虑和当代人的生活、思想的关联?

  何琳达:很多博物馆是按照历史纪年的顺序来陈列,迪美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我们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品混搭展览。而且我们主要做主题展,这样就能突破时间的框架,选择一些门槛比较低的主题,比如家庭生活、建筑、风俗等,这样不管是哪个国家的观众都能切入展览,因为人类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像写书一样,我们打破了按流派、风格、时间的脉络推进的传统展陈方式。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是一个多媒体时代,贵馆有哪些方法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

  白杰慎:迪美在高科技的运用上投入很多。数字技术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将其运用到一系列工作环节中,比如博物馆的教育、诠释、管理功能。迪美一直强调以观众的体验为核心,如今很多20多岁的年轻观众在生活中根本离不开iPhone、iPad,如果他们进入博物馆,发现馆内的陈设很陈旧,就不会对展览感兴趣,所以我们现在开发了一系列的高科技平台。

  何琳达:迪美在创建时的定位就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博物馆,数字技术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了分享博物馆资源的机会。我们做了一些新尝试,迪美是美国第一家把藏品的中英文材料放在维基网站上的博物馆。

  美术文化周刊:一个高品质的展览应该是什么样的?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何琳达:一个真正精彩的展览,一要有好的创意引发观众的兴奋点;二要启发观众的心智,观展后看世界的角度会有所改变;三要有好的展陈形式,展览的环境直接影响观众的体验;四要有好的藏品或展品,如果是一辈子只能欣赏一次的展品,大家会特别喜欢。好的展览必须有好的展品,但反过来,有好的展品却未必是好的展览,因为高品质的展览还包含展陈、策展、教育、诠释等诸多要素。

  王伊悠:好的展览一定要包含人的故事、物品的故事,展览传达的信息量要丰富,最重要的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在我看来,观众有四种:倾听故事的、看珍宝的、学习知识的、互动体验社交的。综合了这几项,好的展览的要素也就具备了。

  美术文化周刊:2010-2011年,贵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办了乾隆帝倦勤斋的展览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地巡展。我们期待在中国看到贵馆的藏品,近期,贵馆在中国有没有具体的展览计划?

  何琳达:还没有具体的展览计划,此行的目的主要就是和中国的博物馆谈项目,我们希望近几年能在中国办一两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推介中国文化艺术的展览。   

  白杰慎:过去,往往是美国的博物馆向中方借一些珍品办展。随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很多新的博物馆应运而生,观众也多了,我们希望有机会把迪美的藏品与中国观众分享。中美文博机构的交流模式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展览项目、交流项目为主,我们希望有机会和中国博物馆的同行建立更为密切、更为专业的合作。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