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油雕 >> 核雕 >> 核雕意趣全在方寸间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油雕 >> 核雕 >> 核雕意趣全在方寸间

核雕意趣全在方寸间

作者:佚名      核雕编辑:admin     

    江南曾流行过一种说法:“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左手执扇、右手赋诗,如此风雅乐事而今虽已无从得见,但曾为扇坠的核雕,却依然是众人心头之物。它长不盈寸,却透出时光的韵味,而它的主人,也在把玩中历练出从容。
    第一次见到文物摄影师张哲,是在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聊得开怀时,他从兜里掏出个金丝楠木做成的小方盒,里面躺着一只琥珀色的核雕十八罗汉手串。“你仔细瞧瞧,这上面可有帅道富的落款。当年在古玩城,正赶上卖手串的店主外出,临时看摊的小姑娘又不懂行,我花了3500块就把它收了。”
    其实我并不清楚他口中的“帅道富”究竟是个什么角色。不只是我,2004年,当得知张哲用了两个月的薪水换来一串不起眼的橄榄核“手镯”时,朋友们说的最多的是两个字:值吗?
    值不值?值多少?这个问题我也曾私下琢磨过。跟大多数人一样,我对核雕的认识源于中学课本里的那篇小文《核舟记》:明朝末年的浙江秀才魏学洢,从苏州名匠王叔远手中得到一枚桃核雕刻的小船。此物长八分有余,大约两粒黄米那么高。覆盖船舱的船篷像是用箬竹叶做成的,船舱左右各刻四扇小窗。启窗而望,恰与雕花栏杆相对。阖窗静观,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里边还有东坡、佛印、鲁直三人泛舟畅游,暖炉、茶壶、手卷、念珠之类的小物清晰可见。欣喜之余,魏学洢遂作文一篇,并啧啧赞叹:“技亦灵怪矣哉!”
    文辞极妙,令人记忆犹新。核雕工艺源于何人之手虽无明确记载,但迄今未曾消失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苏州光福镇就是国内最著名的核雕制作集散地。
    推荐阅读:苏州核雕及其制作

苏州核雕大师宋水官

苏州核雕大师宋水官

    5000元一斤的核料
    有人说,明清是核雕的繁盛期,江浙一带甚至出现过“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的盛况。《清秘藏》里记载,明宣德年间,工匠夏白眼深得皇帝朱瞻基的赏识,“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而清代的核雕艺人杨芝山则在核雕“西园雅集图记”中,于林木扶疏处、怪石参差间,雕刻出三组共19个人物,精微之妙令人拍案称奇。到了民国,苏州光福人殷根福雕刻十八罗汉头像,穿成手串,在上海老城隍庙出售,旋即售空。其子女及弟子将这门手艺传承下来,于是,光福就成了近代核雕的发源地。
    我起初以为,核雕再小,总不及米上刻字精微,但几天采访下来却发现,米上刻字采用阴刻的手法,只要工具得当,材料合适,就能在分毫间雕琢出肉眼无法看清的文字和图形。而核雕所使用的圆雕、浮雕、镂雕的创作手法则要复杂得多。它是三维立体的艺术,由上到下,由表及里,图案层层套叠,艺人在动刀的必然要寻找一个支撑点,纹样的精细不是无止境的,细到一定程度就必须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因断裂而前功尽弃。因此,核料本身是否足够坚硬细润,将直接决定核雕作品的细腻程度。
    光福盛产核雕,却不产核,核料多出自广东、广西一带,尤以乌橄榄最佳。广东增城就以盛产“乌榄”闻名,那里的橄榄核圆润饱满、肉厚,质地桃核细润紧密,表面没有蜂窝状的褶襞,最适宜深雕细刻。雕成后,再用豆油或核仁擦拭,就会呈现出犹如琥珀般的莹润光泽。榄核还能吸收油脂,经常盘摩把玩,人体分泌的汗液和脂肪类物质就会被它吸收,时间一长,乌榄核表面的包浆由黄而褐,由褐至暗红,最终呈现出发亮的紫檀色。而接触榄核的皮肤也会变得愈发细腻。因此,在光福,又有“人养核,核养人”的说法。
    光福镇舟山核雕园的工艺师杨晓明,入行已有12年的光景。每年八九月橄榄成熟,他都会亲自去广东收购乌榄核。近些年,核雕业蓬勃兴起,原材料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谈到去年的行情,杨晓明说:“核子特别贵。先要承包一棵橄榄树,果实成熟后,这一棵树上的核子都是你的,不管好坏。刨除个头太小的、被虫蛀的劣质品,可以用的核子也就只剩下一半。以前映射百块一斤的,去年涨到一千元以上,有的好核一颗就卖到好几百元。”
    然而,真正让艺人苦恼的,还不是核子售价的逐年攀升。按核雕艺术家须培金的说法:“要做好必须得有好料”,颗料饱满,色泽红润,质地细腻坚硬的核子,便于执刀雕凿,制成的作品才有看头,有收藏价值。考虑到时间的成本,上了年纪的须培金夫妇,在三年前就不再亲自去广东采购,而是直接向本地人收购核料。这样一来,价格自然居然居高不下,最贵的核子一斤卖到5000元。去年光是买原材料,夫妇俩就花掉了十几万。



    核子不但贵,还很“娇气”,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才能正式“上岗”。橄榄核一般由三瓣构成,三瓣间相互隔断,每瓣都有核仁。雕刻时掏掉核仁,就形成了三个空囊。囊内空气湿度与核外湿度必须保持平衡,如果内高外低、相差悬殊的话,核内的湿润向外膨胀,核外的干燥向内收缩,就会开裂。因此,收上来的核子要先摊在地上,让水分充分蒸发,只有当核内外湿度一致时,才不容易裂口。核子就像年轻姑娘娇嫩的皮肤,怕日晒、怕风吹。晾核子的房间甚至几个月不能开窗换气。如果长时间放置在有暖风的地方,还要使用加温器以保证湿度的恒定。等到第二年,核子完全干透,艺人才舍得动手雕刻。当然,也有人专门雕刻老核,先放个十几二十年,待颜色放成深红时再下手。
    能往极致的路
    在核雕大师宋水宫的工作台上,摆着台灯、水杯、笔筒、一台收音机、十几把不同类型的刻刀和雕刻时抵住核子以借力的小木板。设备虽简单,但若要在长有盈寸的核子上雕琢出“精、细、奇、巧”的作品,工艺流程却十分复杂。作坊里的雕刻师傅们告诉我,他们拿到一粒核子,通常不会立刻动手,而是像作家写作前先打腹稿一样,根据核形、麻纹、质地,因材施艺,按照自身的雕刻所长来确定作品内容,用巧妙的构图避开核身稍有瑕疵的部分。若是有幸得到一两枚优质奇核,这个构思的过程往往长达数月。这种感觉,仿佛握于手中的不是核,而是玉石。
    想法再独特,落到实处,还得先从画线做起。得枚好核不容易,初学的艺人往往习惯先在核子上“打草稿”用寥寥几笔勾勒出大体布局。到了“打坯”时,刀随线走,物件的轮廓就出来了。初雕力度不能过猛,不能刻死,要给接下来的复雕留足修改的空间。万其是工艺繁复的作品,比如核舟中能自由开启的小窗,需要在榫卯结构的安装上不差毫厘,若是初雕时把空间限制得太死,一刀下去稍有偏差,就没了返工修改的退路。与新手比起来,“殷派”传人殷荣生的雕法就显得爽快很多。他不用线描,直接在核上奏刀,若是雕刻罗汉,就用五刀定位法,鼻子一刀,眼睛、耳朵各两刀,刻刀在方寸间迂回游走,刀法果敢,刀路爽劲,令观之不觉汗出。
    我先后走访了几家核雕作坊,发现要学核雕这门手艺,门槛其实并不高,难就难在怎么把它做精做绝。要使得一手殷荣生这样“清爽”的好刀法,没个几十年的功夫不怕是不行。须培金也收了六七十个徒弟,当我问起传授之道,他只是笑了笑:“能教给徒弟的也就是刀法、姿势、力道这些基本功。其余的就要靠个人的悟性和天赋。”
    核雕做到极致,就会流淌出一种言语无法传递的“韵味”,而这种韵味的获得不仅取决于娴熟的刀法,还取决于“灵气”。宋水宫师傅说,雕刻是一门消减的艺术。岁月累积,技艺、章法自然谙熟于心,手中的每一刀看似不经意,却都是受着心神的驱使。由外而内,一步步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这一次次削减的过程中,人与核似乎融为一体,物我两忘,此时,纹路的走向,只需循着不经意间迸发的灵感,而这些无法预估的偶然性,能为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神韵。
    “娇气小姐”的保养经
    近几年,国内的收藏爱好都如雨后春笋,就连杂项里原本属于“旁门”的核雕也受到追捧,万以苏州、上海为代表的“南工”作品销路最佳。须培金的儿子儿媳就在北京开店专售自家宝贝,他们说:“出新品时常常卖断货”。
    然而,在行情火热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谋利之作--模仿、简化、甚至批量生产。雕刻原本就是个慢功夫,有时候一件作品要花费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成形,但急功近利者,就在苏州舟山村附近,利用机器制造,再假以“手工”之名,贩卖到外地。所谓的“机雕”,就是先将图案扫描进电脑,然后把一粒核固定到机器,由电脑向机器发出指令,机器便开始自动雕刻。现在的机器甚至能做到一机多用--打孔、雕刻、清洗一条龙。但做出来的东西,还是骗不过老艺人的眼睛。比如一只十八罗汉核雕手串,如果用机器做,每个罗汉都一模一样,连表情都分毫不差;而手工的虽然看上去大体相似,但细瞧每一颗又不尽相同。此外,通过人物的手也能识别。杨晓明告诉我,机器雕刻出来的手通常不够精致,工人要用刻刀再做进一步的加工,几刀下来,本来就不大的“手”就显得更小了。虽然在外行人看来,机雕的产品更工整,但那些专程赶来光福选购、订货的行家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认准手工制作。
    张哲也是如此,用他的话来说,核雕名家手做的物件有温度、有灵气,如果有幸能把它收入囊中,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也是一种变相的投资。几年前,他花了2000元人民币在北京的报国寺旧货市场淘到一只八仙过海核雕小件。两年后的一次春季拍卖会上,这枚核雕即以1.5万元价格出手,比股票的增值空间还大。
    买核靠的是眼光和运气,养核靠的则是经验和耐心。玩家的亲身经历中往往不乏这样的故事:一颗核雕在手里把玩片刻,揣进裤兜,没一会儿再拿出来,竟然就裂开了。在一家IT公司任高层领导的叶华,第一次买核也是如此,他在北京法源寺附近的一家小店,花了500元买回一条十八罗汉手串,玩了没几天,就有5颗开裂了。这种情况该怎么避免呢?
    入门久的玩家,能慢慢模清核雕的习性,张哲就给我罗列了几点防开裂的妙招,比如,要避免太阳光或高温灯光长时间直晒。再比如,戴上了手串,洗手时千万不能图省事。如果核子沾上水,就放在食品保鲜袋里打一松结,让水份慢慢蒸发,切忌速干。北方藏友尤其要注意防风抗干,大风很容易将橄榄核吹裂,风力稍大,就得妥善收藏起来。有些人以为内衣口袋既能防风又可“养核”,事实上,对于娇弱的橄榄核来说,仅仅是人体体表温度的“烘烤”,已使它无法承受。
    防止开裂的另外一个办法是上油。虽然橄榄核本身具有油性,但随着时间推移,油性就会消散,因此必须通过上油来增加它的油质。怎么上,上多少全凭经验。上得太少,起不到保护作用,上得太多,油里的水分会浸入核内,遇到质地欠佳或者没长熟的核子,就会产生花斑。从事古玩生意7年多的高显说,他的习惯是“宁花勿裂”,“宁可多上一点,作品花了在把玩过程中会慢慢变淡或消失,对其价值影响不大。但如果开裂后再处理与保养,裂痕很难消失,影响就在了。”张哲的方法则不同,他一般用软刷蘸少许色泽淡的橄榄油,或者花生油、色拉油、大豆油,随便在其它器具上刷几下,使油能够均匀流淌到刷毛上,然后再往核雕上刷,刷到周身充盈油光即可。上油后2分钟内,张哲会仔细观察核雕表面的变化,一旦出现深色的斑点,就立刻用纸擦干,这样花斑就不会再向外扩散。“如果已经出现花斑,要连续把玩三周,每天坚持3小时以上,之后再上油涂抹,同样要适量,这时表面已经有了一层浅浅的包浆,再花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即便花了也不必太担心,只要‘盘’个一年半载,核雕的颜色都会变成深红,花斑也会隐淡,最后消于无形。”
    我常听人说,核雕的价值不仅取决于雕工的优劣,和包浆也有些关系。“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快速包浆呢?”我问张哲,他想了想,说:“把玩核雕就是在把玩时间,时间久了,核雕自然晶莹剔透,不可着急。当然,也有些办法能缩短起包浆的时间。比如把核雕串成项链,贴身戴在脖子上,这样半个月之后,核壁由外而内就会显现出深红色,这其实是对核子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抚摸’,尤其是在夏秋两季,人体汗液分泌充足,想不红也难。”然而,并非所有核子都适宜盘摩,比如用镂雕手法制作的龙、松鼠葡萄、胡须突兀的罗汉头,这类作品往往切得很薄,盘玩时只能用手指轻捏,不可用力。许多玩佛珠、翡翠手链的玩家非常喜欢把它们放在掌心里,双手对搓,但这种做法显然不适于镂空核雕小件,比如罗汉头上翘起的胡须,很可能就会因受力而崩损。
    核雕是个娇气的玩意儿,偏偏独爱这份“妖气”的大有人在。高显就说,对他而言,给核雕上油不仅是项技术活,更是一次品味艺术、揣摩艺人心境的私密之旅。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